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0年新年伊始,我的一个学生给我发了一个邮件,询问卡夫卡一篇名为《掉到井里的人》的小说。我一时茫然,在我的印象里《卡夫卡全集》中似乎没有这篇小说。于是,我找出《卡夫卡全集》小说目录重新翻检一遍,果然没有见到这样一篇小说。难道是《卡夫卡全集》有所遗漏,而所遗漏的恰恰就包含这篇小说吗?记得数年前我曾就此问题请教过叶廷芳先生:他主编的《卡夫卡全集》是否收录了卡夫卡所有的作品?  相似文献   

2.
卡夫卡是谁?什么是卡夫卡的问题?卡夫卡的问题何以成为我们今天的问题?谁能够理解卡夫卡?读罢《卡夫卡研究》,我们对这些问题或许会有一个答案,或许因此反而没有了答案。随着中国对卡夫卡的译介与研究越来越深入、成熟和系统,卡夫卡对中国当代作家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刻、持久和全面。1999年新世纪出版社推出了一套丛书《影响我的10部短篇小说》,其中莫言、余华、皮皮均选了一篇卡夫卡的小说。卡夫卡不仅促使中国作家改变了文学创作的观念,扩展和丰富了中国小说的写作手法,  相似文献   

3.
卡夫卡在长、短篇小说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杰出艺术成就已为大家所知晓。其实他也是一个随笔、速记式短小作品的能手。他的随笔寓意深邃,富有哲理。他的速写笔触简洁、格调明快、思想敏锐、情趣幽默,独具一格。它们是德国文学史上克莱斯特、黑贝尔的小品风格的继承和发扬,与我国近年来兴起的“小小说”或“微型小说”亦颇为近似。卡夫卡不愧为这个文学新品种的先驱者。卡夫卡的这类作品绝大部分均见之于他的八本所谓《八开本笔记簿》和散页中的断章残篇,除《观察》中所收的几篇以外,生前均未发表。这里选译的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凡方括弧里的题目为译者所加;其他除《在法的门前》和《一道圣旨》外,均为马克斯·勃罗德所加。  相似文献   

4.
今天,弗兰茨·卡夫卡的卡夫卡式的文学作品已经成为了现代文学中拥有读者最多、争议也最多的作品。一夜之间,全世界仿佛都把"卡夫卡"当做"商标",用来标识现代世界的恐惧和复杂性。"卡夫卡之后,似乎所有文学都变成卡夫卡式的了。"(桑德尔·L·吉尔曼:《卡夫卡》,陈永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P2)不仅如此,卡夫卡还是一位伟大的画家,在他立志献身于写作之前,他甚至还在犹疑不决:是做一位画家,还是当一位作家?  相似文献   

5.
中国长城建造时(《卡夫卡全集》卷一375—387页)卡夫卡著,叶廷芳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雄伟的万里长城,是中国人民的自豪和骄傲,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的象征,"你知道长城有多长,它一头挑起大漠边关的冷月,它一头连着华夏儿女的心房",因此,描绘万里长城的建筑过程、探索修建长城的原因和意义,不仅是中国作家和学者应该做、乐  相似文献   

6.
2007年2月我从当当网上购买了虹影的《我与卡夫卡的爱情》,原以为此书必定与卡夫卡相关,至少有许多与卡夫卡有关的文字,不料除了书前有一则简短的引言“我与卡夫卡的爱情”外,便再未出现过关于卡夫卡的只言片语。这则引言全文如下:  相似文献   

7.
断想篇     
卡夫卡是个哲人式的作家,思想上勤于思考,艺术上追求创新使他一生都处于极度紧张的生活当中。以独特的视角“重新审察世界”,以智者的卓见洞悉当今人类生存的“异化”处境,成了他作为作家的根本使命。因此,他除了给我们留下众多的想象性作品即小说以外,还为我们留下不少思考性的记录,其中贯穿着他那悖论性的思维方式,读来格外耐人寻味,富有启迪意义。卡夫卡的那八本所谓《八开本笔记簿》主要是用来记载这方面的思考成果的,但它们只包括1917至1918年,其他时间写的除散失的以外,均见于后来勃罗德为其收集和保存的“笔记和散页中的断简残篇”中。欲窥全豹请见中译本《卡夫卡全集》第五卷《随笔集》。  相似文献   

8.
卡夫卡视写作为“巨大的幸福”,却并不把当作家作为他追求的目的。因此,对于他,什么样的体裁是不大在乎的,只要能宣泄他那“庞大的内心世界”。无怪乎在《卡夫卡全集》中又出现一个奇观:社交圈子并不大的卡夫卡,其书信之多几达五分之二,其中给两位情人的情书又占一半以上。这里选译的自然只能是凤毛麟角。就人数论只有三人:他的终身至友 M·勃罗德和他先后相爱过的两位情人。三人中,收信最多的是第一个情人菲莉斯·鲍威尔,达527封之多,德文版共八百多页。但以感情投入之热烈、真挚看,当推他晚年致密伦娜·耶申斯卡的18万字情书,它们是卡夫卡爱情的最后绝唱,具有很高的文学、文献价值。故这里的选择以这部分书简为重点。卡夫卡书简除了感情投入这一主要特点外,一个次要特点是落款简略,一般都不写地点,署名常用一个缩写字母。尤其是致密伦娜的信,因属“偷情”性质,一般都不写日期和地名,也很少署名。  相似文献   

9.
《海边的卡夫卡》,村上春树著,林少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4月出版毫无疑问,村上春树是日本战后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也是深受中国读者喜爱的作家之一,特别是中青年知识分子读者。人们对村上的好感和喜爱是从他的发轫之作《挪威的森林》开始的。就是这部书,让人们特别是中国读者领略了孤独的深刻和宿命  相似文献   

10.
寻求宽容     
作为记者,他来过书展两次。除了看书,他还想买《宽容》,还想打听一下某老提到的卡夫卡和乔伊斯的书。他三十多岁,要算年轻记者。  相似文献   

11.
《挪威的森林》在中国声名远扬,村上春树以细腻的笔触巧妙地描绘出了如今都市青年内心的孤独与无奈,而《海边的卡夫卡》是不一样的。《挪威的森林》在中国之所以声名远扬,是因为村上春树以细腻的笔触巧妙地描绘出了如今都市青年内心的孤独与无奈,反映了泛物化时代的人们祈求保留一片小小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英国BBC连续推出关于中国文化的纪录片,包括《美丽中国》《中国春节》《中华的故事》等,从他者视角的社会认知建构着"中国文化"的影像形象,并且在国际范围内实现了跨文化交流.从人物形象、情感意象与空间影像三个维度分析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的跨文化交流,探讨中国诗人杜甫源自他者视角与西方语境建构过程中的微观意象与宏观架构,对于国内历史文化类纪录片的跨文化表达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三个方面来解读卡夫卡的《变形记》,首先从思想意义上,它再现了20世纪人类的生活状态和人与人的关系及人的异化现象。次者从认识来源上指出《变形记》是卡夫卡独特生命的体验。再者从艺术特色上分析了《变形记》的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4.
业余作家卡夫卡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卡夫卡是一个业余作家,他写作是因为他必须写作,并没有写作之外的任何理由,正如饥饿艺术家饥饿是因为找不到适合于自己的食品一样。卡夫卡因而超越了功利的和意识形态的束缚成了一个真正纯粹的作家。  相似文献   

15.
《档案管理》2007,(3):84-84
别看了一本《生活在别处》,就觉得可以到处混;别看了一本《挪威的森林》,就觉得进了大自然;别看了一本《海边的卡夫卡》,就觉得卡夫卡的身边还有你.  相似文献   

16.
好书推荐     
无明 《新闻世界》2005,(3):71-71
《无知》;《春天没有卡夫卡》;《夏洛的网》。  相似文献   

17.
与殷志强相识,纯属偶然.一次在南京大学出版社谈书时,学术图书中心主任杨金荣编审与我谈起一个人,他就是江苏省政协副秘书长、民革江苏省委副主委、中华玉文化中心顾问殷志强,并送我一套近期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他的玉文化丛书:《说玉道器——玉器研究新视野》《鉴玉甄宝——中国历代玉器鉴定通则》《旅美华玉——美国藏中国玉器珍品》.殷志强的玉文化系列丛书和其他说玉的书不同的是,他是站在一个中国玉文化发展的历史高度上来说玉的,并非只是简单地谈玉,或者如何鉴定收藏玉.  相似文献   

18.
中国医药学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之中,中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民俗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侧面,作为中国人民传统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有着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并与中国医药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医药学与中国民俗文化都涉及到异常广泛的领域,涉及到我国民间深远的文化传统。《礼记·曲礼》云“入国而问俗。”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灵枢》的“师传”篇告诫每一个初学医术者“入国问俗,入家问讳,上堂问礼,临病人问所便。”也就是说,了解各地民俗是对每一个医生的基本要求。所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人事”,即包括了民俗在内。扁鹊(秦越人)是第一位列入正史的医家。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是战国时代的名医,他最早提出了“信巫不信医”为“六不治”之一,与迷信巫术作坚决的斗争,并以自己高超的医术而名闻天下。他“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过洛  相似文献   

19.
《中国图书评论》2010,(10):25-25
《我者与他者:中国历史上的内外分际》/许倬云/三联书店/2010 中国文化系统不是单一文化系统的观念足以涵盖的。不论是作为政治性的共同体,抑或文化性的综合体,"中国"是不断变化的系统,不断发展的秩序。这一个出现于东亚的"中国",有其自己发展与舒卷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汪原放先生是我国第一个用新式标点和分段整理中国古典小说的老一辈出版家。从1920年起至1926年,他标点、分段出版了《水浒》、《儒林外史》、《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等10多种古典文学名著,为祖国的文化出版事业作出了贡献。六十年代初,汪老退休之前,我在原上海出版文献资料编辑所与汪老同在一个编辑组学习,听他谈过有关当时标点古典文学名著的情况,还看过他撰写的100多万字的《亚东图书馆六十年》。我想借《编辑学刊》的一角,介绍汪老整理《水浒》等标点本的一些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