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产生于东汉末年的《古诗十九首》的语言颇具特色,结构上工整和谐,遣词造句十分精巧,尤其是诗中诸多重言词,在增加诗歌语言艺术性的同时又不失自然生动。文章从重言词的表现形式、语法功能、语法意义和表达效果等方面对《古诗十九首》中的重言词进行考察分析。  相似文献   

2.
汉代文人的生命意识以时间和空间的形式集中体现在《古诗十九首》中。《古诗十九首》表现时间及构筑意象的形式有三种。其多种多样的空间意象则主要运用移步换景和凭时间串插连缀空间的手法来表现。这种在时间的回环往复和空间的移位叠映中构建的抒情模式 ,是汉代文人高妙写景言情手段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古诗十九首》写作的年代、作者,历来被认为“古诗眇邈,人士难详”Ⅲ,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千古疑案悬而不决。木斋的《古诗十九首研究》以后来居上的阐发态势解密了这一组特殊的文字代码。从哲学与逻辑学的双重视角.都可以看出木斋《古诗十九首研究》方法论对学界的巨大启示。  相似文献   

4.
钟嵘《诗品》以惊心动魄、一字千金来称赏《古诗十九首》的艺术价值,充分肯定了《古诗十九首》在中国抒情诗歌中的崇高地位.情感真挚、婉曲深幽、语短情长是《古诗十九首》显著的美感特征.作为五言诗的典范,在《古诗十九首》中,情与景的融合可以说达到了妙合无垠的境界.善于写哀感,擅长抒忧伤之情是《古诗十九首》不同于其他抒情诗歌的地方;抒情隽永,意味深长是《古诗十九首》高超的审美意蕴之所在.  相似文献   

5.
《古诗十九首》是汉末文人五言诗的杰出代表,在文学史上获得了极高的评价。本文紧紧围绕《古诗十九首》"长于抒情"的特质,分析其何以具有惊心动魄的真情美、浑厚朴实的自然美、真挚的人情美、深切的相思美、重复变化的韵律美、整齐规范的形式美、意境浑融的哲理美。  相似文献   

6.
《古诗十九首》属于东汉末年中下层宦游文人的作品,它上承汉乐府、下启建安文学,从主题、形式、表现手法等方面都显现了其过渡性所在。《古诗十九首》是社会动荡、价值观念体系崩溃的文人心声的抒情载体,特殊的情感心理开拓了后代的"寒士悲秋"、"闺妇伤春"的文学典型范式。哲理性的加强以及更加关注自我、人生的特点,与后来的"建安风骨"相应和;抒情性的加强和五言诗模式的形成是它形式与表现的过渡性特征。因此《古诗十九首》具有不同于此前、此后的诗歌而又与之相关联的过渡性特点。  相似文献   

7.
《古诗十九首》思妇和游子两类主题的诗:在整体排列上呈现出各自相对集中又彼此相互间隔的情况,产生了类组诗和互相补充的效果,增强了整体的艺术感染力。这种排列方式应该是出于《文选》编者的有意而为。  相似文献   

8.
《古诗十九首》的相思离别之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诗十九首》的相思离别之情主要表现在游子和思妇身上,通过游子的思归怀内、怀恋故土和思妇的相思之爱、离别之怨、见弃之忧和无奈之诉展现离别带给他们的相思之苦,社会时代和文学自身是造成这一悲情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古诗十九首》,真实的情感旋律,给人们以独特的美感享受。为魏晋六朝审美体系提供了滋养。  相似文献   

10.
从人类追求生命扬升的实况来讲,《古诗十九首》展示了一种游离于生命本体之外的孤立生存状态。这种痛苦的生命状态中,个体生命无意识地尝试向母体回归。但是,这种回归,缺少一个明确的本体参照及方法论的指导。故而,生命主体随着母体的不确定性,最终还是陷入了想回归本原、却无路可走的内心和现实的冲突。  相似文献   

11.
《古诗十九首》大体出自东汉末年的文人之手。东汉末年社会动乱,文人们目睹和经历了民生凋敝、社会黑暗的残酷现实。他们创作的十九首以冷峻的目光关注现实、反窥自我,用纯熟的艺术手段展现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古诗十九首》表现了文人们强烈的生命悲剧意识,具体在怀乡之情和生命孤独之感的抒发中体现。诗歌总体流露出悲切之情,意境悲远。"怊怅切情"、"意悲而远"是十九首艺术风格的总体评价。  相似文献   

12.
《诗经》在我国文坛的地位可谓卓越不凡.《诗经》中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性格鲜明的女性.《古诗十九首》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其塑造的思妇的形象深入人心、动人心弦.但两者塑造的女性形象千差万别.本文通过对比《诗经》和《古诗十九首》中不同的女性形象并且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运用女性主义理论探讨诗经时代到东汉末年女性意识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文选》的选文标准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层次的,它的文体编排引入了古代文体分类意识,既对文体辨析和指导写作具有实用价值,也丰富了中国古代的文学批评思想。就《文选》中所选属杂诗类的《古诗十九首》为据,分析《文选》兼顾传统与新变,又兼顾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选文观念。  相似文献   

14.
作为五言诗歌创作典范的《古诗十九首》,根植于东汉末年战乱迭起、民生凋零的时代土壤,突出体现了耽于沉思的汉末士子在危机重重、荣枯变幻、世态无常、祸福不定的背景下矛盾而又无奈的踌躇心态.绵邈的情思、悲凉的心境是道家辽阔的想象空间和先秦以来“名理”观念长期孕育的必然结果,是道家精髓在东汉末年文人精神世界的一次全面绽放.  相似文献   

15.
16.
宗白华先生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美学散步》)。宗先生的话,道破了这个时代的特质——中国人生活史里点缀着最多的悲剧,人生命运多舛。社会的大解体。精神的大解放,人格思想的大自由,艺术创造的大勃发。人心里面的美与丑,高贵与残忍,圣洁与恶魔,率真与荒诞,同样发挥到了极致。这是强烈、矛盾、裂变、热情、冷峻,浓于生命彩色的一个时代。  相似文献   

17.
《古诗十九首》无疑是一场春雨,她使人间干涸的心田润泽起来。去感受云外的阳光,山外的暖风。她使人去面对实实在在的生活——生老病死,忧伤困苦,愁思怅惘……她要人去把握现世,享受人生,她要人去以“乐”消“忧”,正因为如此,才使那些公开宣扬“人生行乐”的诗篇,内容也仍不同于后世绮靡腐朽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诗在具自身发展的悠悠长河中,几乎汇集了中国文人(当然不仅仅是文人)的所有智慧,闪射出思想与艺术的耀眼光芒,凸现着中国文化特有的“诗意气质”。这种诗意气质,源自“言必称诗”的《诗经》——春秋战国时代,成熟于魏晋——一个以人的自觉为因进而以文的自觉为果的辉煌时代:“为艺术而艺术”(鲁迅语)的时代。要观照这个时代(魏晋)的文学(以诗为主)特质,就得先从《古诗十几首》开始。  相似文献   

19.
秦嘉徐淑是东汉重要的五言诗代表诗人.他们夫妻二人的爱情赠答诗,对后世文人五言诗创作影响巨大.产生于秦嘉徐淑同时代的《古诗十九首》,多与秦嘉徐淑生平经历、创作情境、艺术风格相契合,故有学者推断:“在现存的东汉无名氏文人五言赠答诗中,定有秦嘉、徐淑二人的作品.”基于对秦嘉徐淑诗文与《古诗十九首》的创作年限与诗文风格一致性的比较考察,根据二者创作时间相合、创作情境相近、作品风格相似特点的分析,得出《古诗十九首》部分作品就是秦嘉徐淑五言赠答诗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开展课程内容研究是是学科教材建设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研究。《导游语言艺术》课程内容研究要在把握学科性质的前提下,以社会语言学理论为基础,从艺术的角度,挖掘导游语言的组合要素,从教学实际出发,重新构拟这门课程的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