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日常生活中,将“阴”误写作“荫”的现象屡见不鲜。究其原因,多是因为不了解“荫”已由多音字改为一个字音的统读字造成的。1985年12月27日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和广播电视部联合公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审定“荫”字取消了阴平的读音,统读去声。并指出“树荫”应为“树阴”,“林荫道”应为“林阴道”,也就是说,“荫”已不再是多音字了。  相似文献   

2.
程海滨 《学语文》2008,(1):55-55
“如何朗读文学作品”?笔者以为.必须坚守“声情统一”的原则。学生们在朗读时如果能够做到“以自已的声来表作品的情”,就说明他们已经捕捉到了凝定在作品中的审美意象,已经走进了文本的意义世界和情感领域,已经完成了由一般性阅读向鉴赏性阅读的过渡。然而,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偏小的年龄、过于单调的生活决定了他们知识范围狭小,生活经历不够丰富,  相似文献   

3.
闻一多先生是“现当代赋学研究史上不专治赋学而对赋有独到认识”的批评家。他在研究《楚辞.天问》的同时论及汉赋,并且提出了关于辞赋的重要观点:研究辞赋作品要明了并探讨其“时代背景”和“共同精神”;《天问》和汉赋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们是“以大为美”,故而汉赋作品要以读《天问》的观点和从“以大为美”的角度去欣赏评价。  相似文献   

4.
朗读不是简单地把书面文字转换为声音,而是要用感情去读,要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这种“情”来自对作品的深刻理解和切身感受。所以我们要创设情境,让学生用“情”去朗读,以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并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相似文献   

5.
为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训练目标 ,有必要掌握“啊”字的变调和音变规律。一、“啊”字变调“啊”字在句首时作叹词 ,声调有如下几种变化 :1.表示惊异赞叹读一声。如 :“啊 !黄继光突然站起来了 !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 !”2 .表示追问读二声。如 :“啊 ?你说什么呀 ?”3.表示惊疑读三声。如 :“啊 ,这难道是我的影子吗 ?”4 .表示应答的、明白过来的读四声。(1)表示应诺。 (音较短 )如 :“啊 ,好吧 ,我就去。”(2 )表示明白过来。 (音较长 )如 :“啊 !原来就是找个树杈 ,挺简单 ,我会了。”二、“啊”字的音变“啊”字在句…  相似文献   

6.
正文学作品的朗诵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考试中一个重要环节。考试中对文学作品朗诵的考查分为朗读自备稿件和朗读指定稿件两种不同形式。既要广泛地多读多练,更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几篇文章,从情感、声音、气息三个方面做精读、精练,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只有做到情、声、气有机结合才是成功的朗诵。一、文艺作品朗诵中对情、声、气的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7.
成丽萍 《教育革新》2009,(12):40-40
诵读,包括朗读与朗诵。朗读和朗诵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的真正的美,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明晰和动听。”(高尔基)都要求运用清晰、响亮的普通话读准每个音节的声、韵、调;都要注意轻声、变调、儿化的语音变化现象;都要正确运用重音、停顿、语调、语速等表达技巧;都是一种有声语言艺术。无论是朗读还是朗诵都如古人所言:“声传于物,玲珑如振玉;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舒卷风云之色。”  相似文献   

8.
作为我国的文化瑰宝 ,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和美感影响着读者。在语文教学中 ,古典诗歌已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那么古典诗歌在语文教学中到底起到什么作用 ?下面是我的一些看法 :  一、古典诗歌在形式上非常讲究平仄格律或韵律的和谐 ,在内容上饱蘸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古诗或抒情爱缠绵的“悲欢离合” ;或写忧国忧民的“早生华发” ;或歌沙场英杰的“壮怀激烈” ;或描锦绣中华的“江山如画”……因而它比其它文学样式更适合于朗读或朗诵。俗话说 :激情是朗读的生命之源 ,充满激情的作品自然能激发学生朗读或朗诵的愿望和冲动。学…  相似文献   

9.
李大钊的《口占一绝》,课本将“口占”的“占”注为“zhan”(阴平)音,我认为欠妥。“占”是一个多音多义字。当其读“zhan”(阴平)音时,只作“卜问、预测”讲;读  相似文献   

10.
《醒世姻缘传》"一个"的语法化等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醒世姻缘传》中的语料为基础.根据数量短语“一个”演变的轨迹,可以梳理清楚其语法化由低到高的等级:计数。表示“数量”〉计数-表示“仅此一个”〉分类,表示“诸多之一”〉名词.表示“混乱状态”〉连词,使谓词体词化,并最后发展为起联接作用的语言成分。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汉语中,谓词性并列短语的否定表达常采用NegANegB(“AB”表示由并列项A、B组成的谓词性并列短语)模式。当Neg重读或添加其他成分,或者当“AB”接近典型的自然并列短语时,才能采用NegAB模式,从而保证Neg能够对谓词性并列短语AB进行整体否定。  相似文献   

12.
顾炎武是清代古音韵学的开创者,其入声理论集中体现于《音学五书·音论卷》。对《音学五书·音论卷》的入声内容进行精细分析,概括出关于入声的三个方面的基本认识:“古人四声一贯”“入为闰声”“近代入声之误”。其中,“古人四声一贯”指平、上、去、入四声在上古诗歌韵文中互相通贯,“入为闰声”指入声是平、上、去三声的变声,而“近代入声之误”则是顾炎武入声韵与阴声韵相配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记得在几年前,我听了一节县级公开课,到现在还记忆犹新,原因是在于这节课的一个亮点——朗读教学。那是我县教坛新秀陈开玖老师(县教坛新秀是她那时的荣誉称号)上的《卖炭翁》。陈老师在让学生感受这首诗歌的语言及情感时选择了《二泉映月》这支二胡曲来当朗诵的背景音乐,而她就在这悲伤的背景音乐下很有感情的朗读起来,在座的学生和听课的老师都在这“音画”中感受到卖炭老人被压迫、剥削的凄楚生活,很自然地流露出对“卖炭翁”的同情,对当时统治者的憎恨。这些无需教师点评和讲解,一切尽在“声情并茂”的朗读声中。的确,朗读教学确实具有…  相似文献   

14.
教学文摘     
教学文摘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一、朗读与朗诵的区别1.朗读和朗诵的形式不同。虽然两蓄都是有不可依,都是在理解、感受原作的基础上,刘作显进方再创作,但朗读是不慕丹作品文字的“稻’,是佞照作员的文字进喜、边想、边读。真中“蕾”弓“读”州同双重机遭,交z重叠...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334个副词在修饰谓词性成分时带“的”的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发现“副词 谓词性成分”能带“的”的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带“的”以后是自由的,另一种是带“的”以后是粘着的。“副词 谓词性成分”能否带“的”跟副词的性质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正> “朗读”和“朗诵”之间,长期以来存在着一条界线,在不少现代汉语教材和有关论著中,谈到“朗读”,总要先和“朗诵”比较一番,找出一些差异来,普遍形成一种“朗读”、“朗诵”的界说(以下简称“界说”),这种“界说”在语文界特别是中小学“朗读教学”中有着广泛深入的影响。笔者在较长时词韵实践和探索中发现,“界说”中存在着一些习焉不察的问题,并觉得,这些问题关系到中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得失高下,因此有必要加以“正名”;“名正”方能“言顺”。一“朗读”和“朗诵”人们是怎样区分的呢?《现代汉语词典》(78年版)下的定义是:朗读,“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  相似文献   

17.
平仄是就汉字的声调说的,声调也叫字调,就是汉字的四声。古代的四声分为平、上、去、入,在现代汉语的普通话里,入声字已消失,四声就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半仄这两个概念,是格律中的术语。“平”就是四声中的平声(阴平、阳平),“仄”就是不平的意思,除去平声都是仄声(上声、去声)。要弄清律诗的平仄规则可以五言律诗着手。例如:  相似文献   

18.
“衣”是个常用的名词,在古代汉语里用作谓词时一般被认为是词类活用。《从<十三经>看秦汉时期“衣”的谓词用法》一文普查了《十三经》中“衣”的用例,根据它的搭配关系、语法功能、词汇意义上的特点,分析了在确定“衣”的词性时存在的问题,发现了“衣”谓词用法的成熟性及其重要性,认为“衣”在秦汉时期是个具有名词和动词性质的兼类词,用作谓词时并非名词活用为动词。  相似文献   

19.
“一”是我们经常用到的最简单的一个汉字。由于“一”可以表示数量 ,也可以表示顺序 ,又可以表示一定的语气。因此它的读音也随之发生很大的变化。如何确定它的正确读音呢 ?1 .“一”在单念、词句末尾或表示序数时都读它的本音 yī。例如 :单念时 :一、二、三、…… ;在词尾 :第一、二十一、年初一…… ;在句末 :他是全班第一 ;这次舞蹈比赛 ,你又得了第一 ;不管三七二十一。表示序数 :一中、一班、一排……2 .“一”在非去声前读去声。如 :在阴平前 :一生、一箱、一心、一桩…… ;在阳平前 :一连、一员、一齐、一直、一年…… ;在上声前 :…  相似文献   

20.
在“(V+O1)+O2”(动宾组合+宾语)结构中,动宾组合“V+O1”和宾语O2的组合有三种音组模式,其中的“2+2”音组模式已成为优势音节组配方式。“(V+O1)+O2”结构中的宾语O2大部分是体词性宾语,少数是谓词性宾语,体词性宾语是宾语O2的典型性宾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