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之间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上存在着显著差异。台湾、韩国和印度分别是它们当中实现快速转移和转移极端迟缓的典型。对于上述两类典型的剖析,为加速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进程提供了一些十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80年代中期以来的“民工潮”实质上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进入90年代,农业剩余劳动力开始了新一轮的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任何一个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然性,进而探讨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控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对策和思路,尤其是提出了以大中城市为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主要载体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加快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一个关键社会发展和改革进程的大问题。本着重分析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阶段划分及其特点,并结合当今改革开放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提出了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已对我国社会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然而目前的转移状况尚不满足农村实际的需要,为了加快转移的速度,笔者提出如下建议:(1)加快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增强其吸纳就业的能力;(2)通过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加强区域间劳务协作、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和增加劳务输出等措施,引导民工潮向合理有序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探讨了中国现阶段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讨论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并且针对现阶段实现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有序流动提出了几点政策性和实施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7.
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是一种历史现象,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速度和规模与一个国家工业化开始的早晚和进程的快慢、土地集中的程度、农业的内部结构、农业机械化程度和生产率的高低、人口的增速和劳动力市场状况等因素有极其密切的关系。本文通过从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工业化的互动着手,提出科技进步条件下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是三个层次的转移。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二元经济结构的消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的兴衰不仅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而农业最大问题莫过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它是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产生的原因,本着重阐述了这一问题的各个方面,指出只有在二元经济结构消解的过程中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才能解决“三农”问题,才能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80年代中期以来的“民工潮”实质上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进入90年代,农业剩余劳动力开始了新一轮的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任何一个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然性,进而探讨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控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对策和思路,尤其提出了以大中城市为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主要载体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侯洁 《职业技术》2005,(9):74-74
大量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彻底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这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共识.我国农业劳动力约有5亿左右,占全部劳动力的70%,而且每年还要新增几百万人,增长远远超过了农业生产的需求.农业剩余劳动力是指超过现阶段农业生产的需要而又滞留于农业生产领域内的劳动力.从1990年到2000年,我国平均每年新增农业劳动力约1400万,即使平均每年有600万转移到城市和其他非农业部门,到本世纪末,剩余量也将达到8000万,面临的形势是十分严峻的.  相似文献   

11.
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问题。本文认为:基于中国的基本国情,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出路,从总体上看,只能通过适当发展乡镇企业和建设小城镇,"就地安置,逐步转移,因地制宜,广开门路。"在当前和一段时期内,则要充分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对农业进行综合开发,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创造必要条件。农业劳动力超前转移和盲目流动,必将带来许多经济和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2.
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问题。本文认为:基于中国的基本国情,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出路,从总体上看,只能通过适当发展乡镇企业和建设小城镇,“就地安置,逐步转移,因地制宜,广开门路。”在当前和一段时期内,则要充分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对农业进行综合开发,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创造必要条件。农业劳动力超前转移和盲目流动,必将带来许多经济和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建立转移制度的视角出发,探究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提出了应建立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考核培训制度、转移组织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及其具体措施来实现真正转移,从制度保证上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不出去的问题,减少转移过程中的行为偏差和“盲流”现象,避免农业劳动力的逆向转移或虚假转移。  相似文献   

14.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将有大量的劳动力被从农业生产中释放出来,成为剩余劳动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当前情况下,应当通过农业产业化、发展乡镇企业、加大人力资本投入等途径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最终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变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未来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项战略性任务。通过分析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变化趋势,提出了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并对今后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道路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17.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单一模式已不适应中国的现实要求,应当寻求多种转移模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四种基本模式;农业产业化模式;“离土不离乡”模式;“离土又离乡”模式和异地产业内开发模式。各地可以从实际出发,多渠道,多层次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乡镇企业的发展,小城镇的建设,中西部地区的开发相结合,并且实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给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以更大的空间与自由,从而实现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  相似文献   

18.
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出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口大流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种流动给社会经济带来了双重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是当前一个突出的问题,如何及时正确地解决这一问题是本探讨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十分缓慢,未能和工业化、城市化建设取得同步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可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改善社会经济结构,推动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提高劳动力素质是关键。职业教育在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方面,可以起到巨大的、无法替代的作用。本文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困难和职业教育当前的困境入手,分析二者内在的必然联系及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事实,并为职业教育改革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制约因素及其化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存在着城乡制度不平等、小城镇布局分散规模小、农业剩余劳动力素质等制约性因素。化解这些制约性因素,要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结合小城镇实际组织好劳动力就业、创业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新行业新工种的培训;加快土地制度、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保护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