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教材育人功能的实现取决于学生正确认识与使用教材。把学生教材使用等同于学生教科书使用的观念对学生教材使用作了形式化、抽象化、神秘化、窄化、泛化和非教学化的理解。这导致教材使用不受学生重视,学生使用负担加重与学习质量下降。学生教材使用应作为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指导下以教科书等为学习中介工具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发展能力和形成思想品德的认识活动,具有知识对象性、学生主体性、教科书中介性、教师指导性和教学情境性等特征。学生教材使用类型可分为对象使用与工具使用,概念、原理、方法与态度价值使用,理解与应用使用,教师示范指导使用与教师指导学生自主使用等类型。学生教材使用具有本质与非本质、直接与间接、核心与非核心功能。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新版小学语文教材相继出台,异彩纷呈,我们能清楚地看到教科书的作用在悄然地发生变化,实际上,教科书只能是教学的工具,教学的质量高低主要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运用和发挥,取决于如何通过教材去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  相似文献   

3.
说到中学历史教育改革,就不能不涉及历史教材,尤其是历史教科书的问题。因为一讲教学,就意味着要摆正“教师、学生与教科书”三者的关系。这已经是我们的一种思维定势。目前最新的研究成果(如“历史教材学”)表明,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科书中心的位置仍不可动摇。“教学活动的媒介就是教材”,而且“历史课堂教学的核心,实质就是学生对历史教科书内容的感知、理解和运用。”于是说,  相似文献   

4.
过去,人们通常把教材与教科书等同起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知识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不能只通过一本教科书来获取知识,他们的知识来源应该是多渠道的。在国外,有的国家提出教材综合体的主张,希望通过教材综合体,促进学生对教科书内容的理解,更多地获得学科的有关知识。这种教材综合体,实际就是教材系列化。它主要包括教科书、乡土教材、课外读物、教学参考书、教学地图、图表、模型、地图册、填图册、幻灯片、录音带、录像带、电  相似文献   

5.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有大纲意识、教材意识、教案意识,而课程意识淡薄。基础教育改革将课程意识提到重要位置,强调课程是由教科书、其它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这与以往的课程观有较大变革。不能把课程仅仅理解为教科书,理解为教师教的教材,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  相似文献   

6.
钱涛 《教育艺术》2005,(10):58-59
许多教师把教材理解为教科书,认为教科书就是教材的全部,并常与学科、课程、教学内容等概念混淆。到底什么是教材?《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对教材的解释是:(1)根据一定学科任务,编选和组织具有一定范围和深度的知识技能体系,一般以教科书的形式来具体反映;(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一切教学材料。《教育大词典》(顾明远  相似文献   

7.
"用教科书教"还是"教教科书"是新旧教学观念的一个分水岭。本期《秋姑娘的信》一课的教学设计,《努力实践"用教科书教"的新课程理念》,教者立足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把教材作为学习材料,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完成内在的知识建构。编者认为,本设计在理解和使用教材上均体现出一定的创意。  相似文献   

8.
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插图是由编辑和画家精心创作和选择,或是文本的重点或对文本核心的介绍。对于语文教科书中的插图,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中插图的教学价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本文以小学语文部编版教科书为例,剖析了教材插图在教学中的应用,妙用文中插图,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渗透核心价值观,理解文本内容,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和多种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9.
<正>广义的语文教材不仅限于教科书,还可以扩大为课内辅助读物,比如教师教学用书、学生学习手册、挂图、年表、录音教材和计算机软件等。狭义的语文教材专指教科书。本文探讨的语文教材即狭义理解的语文教科书。吕叔湘先生在《编写试验教材的一些考虑》一文中说到:编写这套试验教材,考虑了几个问题:1.目的  相似文献   

10.
精选教材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对教材有所取舍,合理组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实现教学目标。 近年来,教学质量确有较大提高。但是,在精选教材,组织教学  相似文献   

11.
小学英语教材的使用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共用的实践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工具。基于新课程标准编写的小学英语教材要求教师转变忠实于教科书的教材观,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能够在理解教材组织结构的基础上来合理优化使用教材。同时帮助学生做好充分的学习准备并加强课堂监控和后续教学活动的管理和设计。  相似文献   

12.
许多教师把教材理解为教科书,认为教科书就是教材的全部,并常与学科、课程、教学内容等概念混淆。到底什么是教材?《中国大百科教育卷》对教材的解释是:(1)根据一定学科任务,编选和组织具有一定范围和深度的知识技能体系,一般以教科书的形式为具体反映;(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一切教学材料。《教育大词典》(顾明远主编)对教材的界定为: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教学的主要媒体,通常按照课程标准的规定,分学科门类和年级顺序编辑。包括文字教材和视听教材。从教材构成的角度讲,信息及其赖以生存的物质载体是组成教材的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科书努力成为一种对话的文本,而不是“独白”的文本。教科书在儿童面前就好像跟他进行对话的另一个人,通过教材中的儿童与教室里的儿童对话,学生的生活经验不断地与教科书的思想观念融合;通过这种对话,教材中的儿童与教室里的儿童相依相伴,共同成长。在使用新教材时,我们不仅要在教材与学生之间树立这种对话观,作为教材的使用者——教师同样也需要树立这样的对话观。在新课程中教师与教科书的关系应该是“合作伙伴关系”,教师不是一味地在学生头脑中复制教材上的一切,而是通过与教科书平等对话以求得专业支持。教材虽然不是课堂教!学的唯一资源,但它依然是重要的资源。教师与教材之间的对话是推进“教学创新”的重要途径,教师有必要通过与教材对话来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创意,提高创造性地“用教材教”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孙民 《湖北教育》2006,(3):39-40
在新课程中.教师与教科书的关系应该是“合作伙伴”的关系。教师不是一味地在学生头脑中复制教材上的一切,而是通过与教科书平等对话,以求得专业支持。教师与教材之间的对话是推进教学创新的重要途径,教师可通过与教材对话,来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创意,提高“用教材教”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一、历史教科书的地位与作用说到中学历史教育改革 ,就不能不涉及历史教材 ,尤其是历史教科书的问题。因为一讲教学 ,就意味着要摆正“教师、学生与教科书”三者的关系。这已经是我们的一种思维定势。目前最新的研究成果 (如“历史教材学”)表明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 ,教科书中心的位置仍不可动摇。“教学活动的媒介就是教材” ,而且“历史课堂教学的核心 ,实质就是学生对历史教科书内容的感知、理解和运用。”于是说 ,要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质量 ,关键是在“关注教科书的内容体系、编纂手法及其质量”。换个角度说 ,教科书的形式与质量 ,决定…  相似文献   

16.
教材是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思想的材料。新课程改革以来,课标教材代替了以往的大纲教材,高中数学教科书的编写都以《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为依据,因此,教材研究不能仅仅狭义地以研究教科书为主。而应该以《课标》为依据,以教科书为素材,以多种教学资源为辅助来进行教材研究。教材研究是中学一线教师必备的功课,只有对教材深入的理解和挖掘才能真正的把握课堂,让课堂高效。以下通过几个不同的视角来探讨中学教师研究教材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何米娜 《考试周刊》2013,(84):112-113
初中英语教材中的插图源于生活,是生活的精华缩影,是教科书中重要的一部分,是教材的重要内容之一.它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提高学习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和激发想象力,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闫明 《宁夏教育》2006,(9):47-47
恰当、准确、严谨、科学的表述概念和问题,应该是教科书所遵循的原则。表述不当,就会给学生的理解带来影响,甚至会误导学生。现就“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中出现的几处说法,跟大家探讨。一、“复燃”之说在教材“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2氧  相似文献   

19.
黄淑云 《家教世界》2013,(10):204-205
于漪老师说过:"教师独立处理教材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高低,而对教材处理能力的基础,一是对教材的把握,二是对学生的了解。"那么要如何把握教材呢?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教师"要认真读书,精心钻研教科书""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相似文献   

20.
教科书是学校教育活动中教与学的重要载体,而学生教科书理解是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根本。在学习中,时常出现学生将教科书视为是“即食”的对象,不加思考和判断地“全盘接受”。学生对教科书的理解仅停留在表面或他者的思考,难以达成教科书的设计与使用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明确学生教科书理解的本质、审视学生教科书理解的现实境遇、探索学生教科书理解的提升路径,引导学生既能走进文本、融入文本,又能走出文本,化成个体智慧与能力,建构自我知识,进而达成教科书应然之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