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戏剧具有双重性文学特征,即可作为一种纯文学体裁供读者欣赏(案头剧),又可用于舞台演出给观众看。译者在翻译剧本前必须明确自己的预期目的:是给读者看,还是让观众看。该文从目的论角度对《推销员之死》的两个中译本进行比较分析,旨在揭示不同翻译目的对翻译方法和翻译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戏剧翻译是一种特殊的文学翻译,它既有自己的特点又有文学翻译的共性。在戏剧翻译的过程中,不同的译者会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拟选择荒芜和王海若的两个译本,通过对《天边外》两位译者所采用的不同翻译策略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王海若过度的异化和硬译以及过度的归化使译文缺失了原作的美感。  相似文献   

3.
十分钟短剧易编易演,在美国,特别是大学剧院,非常流行,每年都举办各种短剧大赛.本文尝试从功能主义的研究角度,分析短剧翻译中的语言文化问题.戏剧翻译不仅关乎文本,不只是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简单问题,还要考虑译文是否适合演出.评判戏剧常要虑及观众的反应,戏剧翻译也要充分考虑目标语观众的要求,顺应观众期待,才能保证翻译的成功.本文以<美国当代短剧选>中的短剧及译文为例,以文化翻译和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为理论基础,初步探讨短剧翻译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丁媛 《考试周刊》2009,(51):31-32
双关是王尔德戏剧作品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段。翻译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戏剧表演的舞台效果。余光中在翻译《不可儿戏》中的双关语时,运用了各种不同的翻译策略,从而解决了跨文化理解的困难,使之成为能被中国观众接受的舞台戏剧作品。  相似文献   

5.
戏剧长久以来被视作文学的一个分支,大多数译者都是从文学的角度出发来对待戏剧翻译。而戏剧的另一面———剧场性却很少受到译者和翻译批评界的重视。本文作者认为戏剧的双重性———戏剧文学文本和戏剧表演文本使得戏剧翻译成了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译者不仅要处理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而且还要弄清楚语言符号和其它戏剧符号之间的关系。戏剧的舞台呈现特征———现场直观性、双向交流性、瞬间一次性———都会影响到译者的翻译策略选择和评价。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就必须考虑语言的动作性,语言的口头性,以及观众的文化期待视阈。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戏剧翻译的复杂性研究主要从戏剧文本分属两个不同的系统—文学系统和表演系统展开,并以汪榕培译《牡丹亭》和英若诚译《茶馆》为例,说明戏剧文本作为文学文本存在文学系统中或作为舞台文本存在于表演系统中时,应该针对各自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7.
戏剧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其本身有着与生俱来、特色鲜明的艺术性,戏剧语言具有强烈的舞台性,同时也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容。在戏剧翻译中,译者除了要考虑戏剧舞台效果、视听效果、观众的接受性和戏剧文本语言动作性等因素,还应考虑戏剧的语言表述、礼仪文明、道德规范、思想意识、宗教信仰等文化因素。文化视角下的戏剧翻译路径选择是:扮演好文化协调者角色;提升译者文化素质,选择恰当表达方式;全球化融合与本土化坚守;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和翻译观。  相似文献   

8.
戏剧作为一种不同于小说、诗歌和散文的独特文学形式,不仅可作文本供读者阅读,亦能被搬上舞台让观众进行视听欣赏。苏珊·巴斯奈特提出的可表演性原则认为,戏剧的表演比阅读更为重要,要求译者考虑到演员表演的需求以及观众接受的需求。在可表演性原则的视角下比较莎剧《捕风捉影》梁实秋和方平两个中译本,有助于探究戏剧翻译对舞台表演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从话剧《家》英译本看英若诚的戏剧翻译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戏剧是一个可读可演的整体,考虑到戏剧的可表演性,剧作家需要用一些不同于其他文学形式的语言技巧,从而使戏剧的语言具有了某些普遍特点,如语言的口语化,简洁性,动作性,个性化。兼具演员和导演身份的英若诚,在其翻译实践中,充分考虑舞台效果,主张保持语言的这些特点。他的戏剧翻译被译界公认为是适合演出的剧本。本文以英若诚先生翻译的《家》这一剧本为例,来探讨英若诚先生如何成功地将戏剧语言的这些特点再现于译本之中,创作出了上乘译作,保证了舞台演出的巨大成功。  相似文献   

10.
京剧历来是外国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目前,京剧主要对唱词、念白等进行了翻译,其主旨是帮助外国观众了解剧情大意,使之体会唱词的意境和韵味,从而了解中国的古典文化.因此,京剧翻译之前,首先要对京剧作品进行深刻的理解,并将其与译语在文化、表达等方面进行比较,为具体翻译打好基础.在京剧翻译的过程中,要根据京剧与其他文学体栽不同的特点,如舞台的瞬时性、大众性和视听性,遵循与字幕同步性和口语化的原则;对于富有诗性的念白和唱词,要遵循功能对等原则,使译语观众能与原语观众-样对剧中的人物产生共鸣;对于京剧中文化的翻译,要遵循异化与归化平衡的原则,使观众通过译文了解一定的异国文化.  相似文献   

11.
翻译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而翻译的多样性更是使译文变得生动活泼的重要手段。《红楼梦》这一文学巨著的翻译充分体现了翻译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2.
长久以来戏剧被归类为文学的一种体裁,戏剧翻译的实践和评价多基于文学角度,而戏剧的本质特征戏剧性却很少纳入译者和翻译评论家的视野.本文从戏剧性出发分析了戏剧的文学体现和舞台呈现对戏剧翻译的影响和要求。  相似文献   

13.
翻译标准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文学翻译标准视原文为中心,以译文是否忠实原语作为衡量译文质量的唯一标准,忽视翻译的动态过程和存在历史局限性。然而人文科学的语言学转向给这一标准带来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哲学解释学等理论发展对人文科学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产生怀疑,严重冲击着传统文学翻译标准。  相似文献   

14.
戏剧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艺术形式,它不仅是文学体裁,也是舞台表演艺术,融文学性和戏剧性于一体。戏剧翻译要求译本必须具备双重属性,即可阅读性和可表演性。戏剧演出要受到时空因素的制约,因此要表现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生动的人物形象,戏剧语言就必须通俗、精炼。译者在处理戏剧翻译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现象的时候,应灵活运用补偿手段实现源语与目的语的等值效果,从而生成完整的语用意义。本文通过分析《雷雨》英译本,从文化、句法、修辞以及词汇理解四方面入手归纳总结补偿手段在戏剧翻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文学翻译批评理论中的翻译风格重塑角度出发,简要评析了刘世聪教授翻译的《一路玫瑰》(Roses, Roses, All the Way)一文的翻译风格与技巧,对译文进行鉴赏和评估,笔者对认为略觉欠佳的部分译文内容进行了试译和改译,并由此总结归纳出如何运用翻译风格重塑的原则,对文学翻译原作进行分析处理,把握英译中译文的风格特点和翻译技巧,形成既忠实于英文原貌、又体现中文译文风格重塑特点、二者有机统一的翻译佳作。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世界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发展,外宣翻译在国际交流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外宣翻译过程中,如果运用功能翻译理论,以读者为中心突出外宣翻译的目的性和对象性,将译文读者对于译文的反应作为衡量外宣翻译水平的一项重要标准,通过掌握两种语言的特点,利用增译、删译、重组和编译等具体翻译方法对外宣材料句子进行翻译,就能把语言信息在最广泛程度上有效地进行传递。  相似文献   

17.
风格的翻译是高级阶段的翻译。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一个重要目标和任务就是在译文中再现或表现原作的风格,保持原汁原味。海明威是"最有影响力的现代美国风格作家",他一直都以文学风格的简洁而出名。本文从两个层面,即译文原味再现和译文原味失真,探讨曹庸译文《雨里的猫》中风格的翻译。  相似文献   

18.
戏剧翻译的目的是为剧本在另一种语言文化下进行舞台演出服务,因而戏剧翻译也就与普通文学体裁的翻译有所不同。文章以戏剧的动态表演性原则为指导,对《罗密欧与朱丽叶》两个汉译本进行比较,分析这一原则在其中的运用,探讨戏剧翻译者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戏剧翻译是文学翻译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翻译界对于戏剧翻译谈之甚少。其主要原因是戏剧有别于其他文学体裁,具有其独特之处。根据巴斯奈特、纽马克和奈达提出的有关戏剧翻译的理论,结合戏剧本身的特点,总结出了戏剧翻译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20.
带文化色彩的词语是文学翻译的难点,戏剧翻译尤其如此,因为要搬上舞台的戏剧对白不能加注,不能解释,却要求使译语观众获得与原文观众同样的反应,本文以功能对等为原则,探讨了对剧对白翻译中对文化色彩词语的处理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