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作为碳排放的重点领域,电力行业已经被确定为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第一阶段的参与主体,显然,电力行业碳排放责任分摊已经成为当前需解决的首要问题。基于共担责任分摊原则给出电力生产端和消费端分别应分摊的碳指标核算公式,以2011年我国六大区域间交换电量数据为基础给出了各区域电力行业碳排放责任分摊方案,并利用SE-DEA模型从投入产出效率的角度对该方案的有效性进行评判;鉴于碳排放总量不变的前提,进一步运用ZSG-DEA模型对碳排放责任分摊方案做进一步优化。研究结果表明:经过ZSG-DEA分配后,各区域的效率值均位于DEA前沿面,实现了整体效率的帕累托最优。  相似文献   

2.
作为碳排放的重点领域,电力行业已经被确定为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第一阶段的参与主体,显然,电力行业碳排放责任分摊已经成为当前需解决的首要问题。本文基于共担责任分摊原则给出了电力生产端和消费端分别应分摊的碳指标核算公式,以2011年我国六大区域间交换电量数据为基础,给出了各区域电力行业碳排放责任分摊方案;并利用SE-DEA模型从投入产出效率的角度对该方案的有效性进行了评判;鉴于碳排放总量不变的前提,进一步地运用ZSG-DEA模型碳排放责任分摊方案又做了进一步的优化。结果表明:经过ZSG-DEA分配后,各区域的效率值均位于DEA前沿面,实现了整体效率的帕累托最优。  相似文献   

3.
张浩然  李玮 《科技管理研究》2020,40(14):227-236
确定中国在现行目标和温升1.5℃目标约束下2030年的碳排放权减排量,基于6种分配原则建立地区碳排放权减排机制,并对比达到零和博弈数据包络分析(ZSG-DEA)有效时各省份的碳排放量与减排责任量,据此分析中国八大经济区之间呈现出的空间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平等原则、累计排放原则和经济指数原则的分配方案中,经济较发达的省份负担了较多的碳减排压力;(2)考虑效率的综合原则、偏公平原则和偏有效原则下,发展相对落后的省份碳减排责任量增加较多,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3)加入碳排放强度因素的地区碳减排量分布和达到ZSG-DEA有效的地区碳排放量分布均呈现出集聚在沿海经济区的趋同空间特征。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已有的"碳减排责任分摊"原则的基础上,引入消费者责任的思想,对责任分摊原则的测度指标进行了相应的改进,并运用多准则决策方法,建立了消费者责任视角下的区域间碳减排责任分摊模型。运用该模型,将中国2020年的碳减排目标分摊到各省级区域。实证结果表明,根据消费者责任视角分摊碳减排责任,使商品的最终消费地为其调入的隐含碳负责,能达到更加公平有效地在区域间分摊碳减排责任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科学合理分配黄河流域各省区的碳排放权并评估其碳减排潜力事关流域各省区未来的发展空间。文章通过构建碳排放权省域分配模型测算了黄河流域2018—2030年各省区的碳排放权及其空间余额,采用最优效率法评估了2020年黄河流域各省区的碳减排潜力。研究表明:①黄河流域各省区碳排放权分配不均。2018—2030年流域的碳排放权总量为323.06亿t,配额大部分集中于中下游地区,上游地区的碳排放权配额较少。其中,山东配额最多,达100.30亿t;宁夏配额最少,为5.46亿t。②2018—2030年黄河流域碳排放空间不足,累积碳排放权赤字达113.50亿t。其中,山西、内蒙古、山东、甘肃、青海和宁夏的累积碳排放权空间余额均为负值,属于碳排放权赤字地区;四川、河南和陕西则均为正值,属于盈余地区。③黄河流域各省区的碳减排潜力呈现出“西北高、东南低”的分布特征,碳减排潜力差距大。  相似文献   

6.
以中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省市为研究对象,针对碳排放权分配中"预留量"问题,提出试点省市之间"弱关联性"的定义,并建立了WD ZSG-DEA模型,评价分析了2013年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元年的碳排放权分配效率,探寻了中国碳排放权公平合理分配路径。结果显示:2013年我国七大试点省市碳排放权分配效率较高,北京、重庆、广东、深圳为第一层次,上海、湖北次之;基于"弱关联性"的WDZSG-DEA模型与传统ZSG-DEA具有相同的效率调整结果,且迭代次数较少;考虑"弱关联性"的中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省市的均衡调整量额度可以表现碳交易市场按时履约的困难程度。最后,按照WDZSG-DEA迭代结果,得出我国试点省市碳排放权分配结果及调整路径。  相似文献   

7.
开放经济下区域间碳减排责任分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总体碳减排目标的关键,是科学合理地界定各子区域的减排责任,并依此将总体减排目标公平地分摊到各子区域。在开放经济下,由于产业结构和消费模式的差异,区域间贸易往来密切,使得商品的生产地和消费地出现分离,减排责任分摊方式存在争议。从受益公平和总体减排有效性出发,提出一种新的减排责任界定视角:即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环境责任视角。基于该视角,建立了区域间碳减排责任分摊模型。并对生产者环境责任视角、消费者环境责任视角和共同环境责任视角下的分摊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8.
王荧 《资源科学》2015,37(7):1434-1443
定期根据各省、市、自治区的节能减排效率以及相关的公平标准对减排责任进行重新分配,一是可以激励各省、市、自治区提高节能减排效率,二是对碳排放额分配的政策推行也更具可行性。本文构建了多目标导向的DEA模型解决这个问题,该模型在6个硬性目标约束下,分四个步骤分别解决4个求解的软性目标:最大化期望总产出、最小化非期望总排放、最小化资源投入和各DMU非期望产出额尽可能接近公平分配下应得的非期望产出分配额。该DEA模型的优势在于管理者不仅可以增减硬软性目标的个数、改变硬性目标的参数值以及调整软性目标的优先顺序,而且还可以在每个步骤潜力评估的基础上,根据节能减排潜力通过改变软性目标参数,进一步设定合理的期望目标,从而形成各种目标导向的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分配方案。此外,该DEA模型也可以评估为了实现公平目标需要付出的效率成本。  相似文献   

9.
杨剑  李勇军  梁樑 《软科学》2012,27(7):48-51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固定预算的政府研发补贴的分配问题进行研究,通过改进现有的CCR效率模型,将补贴作为一种新的投入要素,充分考虑各项目获得一定补贴后的相对效率和全部补贴的整体效率,结合公平的原则构建政府研发补贴分配的DEA模型。最后的算例表明本文构建的分配模型具有有效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推动钢铁行业尽快纳入碳排放交易市场,已有研究主要从成本影响角度分配钢铁企业碳配额。然而,钢铁行业碳排放量大、生产工艺复杂,过度强调成本影响易降低减排效益,不利于推动钢铁企业低碳转型。本文基于碳减排效率与产出效率,旨在设计符合中国钢铁行业发展现状的碳配额分配方案。【方法】梳理不同流程钢铁生产工序,将碳配额作为各工序连续生产的必要原料,重新得到钢铁生产流程;叠加碳配额,构建投入-产出随机前沿模型,得到钢铁行业生产效率与碳配额效率估计公式;对比不同碳配额基准值对钢铁生产工序产出率的影响,以提高效率为标准,确定中国钢铁业跨区域碳配额基准线。【结果】相较于历史排放法,基准线法更适于中国钢铁行业碳配额分配。碳配额基准线设定在行业前[30%, 50%]区间有助于提升钢铁行业总体产出率,且当碳配额基准线设定在行业前40%时的产出率水平最高。当碳配额基准线设定大于钢铁行业前50%企业碳排放值时,行业产出率随着碳排放基准线设定的增加而降低。以基准线法推进钢铁行业纳入碳排放交易市场,中国钢铁行业将在节约碳关税的同时,获得碳排放交易收益。【结论】基于产出效率分配碳配额有助于提升钢铁行业减排效益,激发...  相似文献   

11.
朱卫未  缪子阳  淦贵生 《资源科学》2020,42(11):2170-2183
碳排放控制是新形势下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内容,建立一套兼顾效率和公平的碳排放减额分配方案迫在眉睫。本文以效率评价结果为基础,采用具有公平性质的Context-dependent DEA方法和引入保证公平性的减排能力系数构建了基于Context-dependent DEA方法的改进型中心资源分配模型,选取了2016年中国30个省(市、区)数据为算例进行碳排放的减额分配,最后通过基尼系数衡量分配方案的公平性。结果表明:①东部地区的碳排放效率显著优于中西部地区,同时需要承担的减排额度也高于中西部地区;②部分传统能源大省(区)的实际碳排放额与目标碳排放额差距较大,处于超排严重且碳排放效率低下的状态,需加快经济转型步伐并贯彻落实减排政策;③减额分配方案较为合理地提升了省(市、区)的碳排放效率,并且一定程度地降低了基尼系数。研究结果不仅为如何有效、公平的分配减排额提供了新视角,也为国家层面的减排目标分解及省域层面减排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杨军  杨泽  丛建辉  张雅茜 《资源科学》2022,44(9):1745-1758
省域碳排放责任标准界定是“双碳”目标下国家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构建的重要内容。已有的省域碳排放责任共担方案对最终产品消费者的责任和收益关系考虑不足,亟需进行优化以提升碳责任界定的公平合理性。本文构建FULL-MRIO双边贸易隐含碳测算模型衡量碳排放转移责任,同时以贸易“剩余”的变化衡量因碳排放所获收益,并立足行业层面细化共担责任系数,提出了责任和收益匹配视角下“谁获益谁担责”的中国省域碳排放责任共担优化方案。结果发现:(1)省域共担责任系数由省域各行业贸易隐含碳规模、特征及获益共同决定,在39.98%~60.02%之间,相较于“均等分配法”等共担系数更具合理性;(2)基于责任和收益匹配视角的共担碳排放责任体系,多数省份碳排放责任介于生产侧和消费侧碳排放责任之间,北京、天津等最终需求较高省份相较于生产侧碳排放和其他共担责任方案所承担的碳排放大幅上升,内蒙古、山西等资源型省份碳责任显著下降;(3)依据本文计算的共担责任可为省域间碳补偿关系确立新的方案,在该方案下内蒙古、山西等省份被补偿规模较大,这区别于直接碳排放量大但隐含碳排放量多的资源型省份需要为其他省份提供碳补偿的方案,在政策层面更具公...  相似文献   

13.
杨超  吴立军  李江风  黄天能 《资源科学》2019,41(10):1801-1813
在国际碳博弈中,碳排放权的主流分配原则有10余种之多,应用不同分配原则的分配结果差别迥异,地区对不同原则的偏好或排斥也较为悬殊。为寻求分配协商共识,要求必须建立以公平为基础的分配方案。本文首先基于2017年全球碳浓度变化测算出全球排放空间和中国的排放总额,进而利用等人均、等产出、等空间、历史排放以及地区碳汇5个单一原则实现从全国总额到地方配额的分配。根据单一原则下各地区的分配数据计算各原则对应的相对剥夺系数,并以相对剥夺系数为基础的公平感受评价构建权重,最终形成多原则综合加权的分配方案。通过对2017年为例的碳排放权分配研究,得出如下结论:①基于单一原则的配额分配结果表明,历史排放原则是最有利于中国排放权配额获取以及最能体现地区分配公平的原则。②五大原则的综合加权分配结果表明,获得配额最大的3个地区分别为:山东、江苏、广东;获得配额最小的3个地区分别为:海南、宁夏、甘肃。各省配额汇总的全国碳排放权总额为603464.5万t,与当前实际排放存在数200000万~300000万t的差距之差,与中国国际减排责任分担较为一致。③基于个体感受公平的加权分配方案具有良好的操作性、稳健性和兼容性。为切实推动全国碳排放权分配工作实施开展及更好的实现地区生态资源配置公平,主要建议如下:碳排放权配额分配要求科学合理的制定全国分配总额,使地区和企业形成稳定的配额预期;有效设计分配原则方案,兼顾公平性和可操作性,地区减排责任分担不搞“一刀切”。  相似文献   

14.
邱纪翔  罗钰星  王克  梅应丹 《资源科学》2022,44(10):2038-2047
为确保中国在2030年之前实现碳达峰的目标,对中国碳减排目标进行省域分解至关重要。本文遵循公平性、效率性和可行性3项原则,选取人均CO2排放量、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单位GDP能耗和人均GDP水平5项分解标准,构建中国碳排放增量控制目标省域分解模型,对不同GDP增速情景(2020—2025年情景以及2025—2030年期间高、低和基准GDP增速3种情景)进行仿真模拟。研究发现:①经济发展状况与历史碳排放量是影响碳减排目标省域分解的重要因素,排名较前和较后省份的碳强度下降目标稳定,而排名居中省份的碳强度下降目标则同时受公平性、效率性和可行性原则的影响,部分省份呈现不同情景偏好下目标分组不同的特点。②中国碳达峰趋势稳定,外部冲击对于GDP增速的影响,并没有造成各省份碳减排目标的分组结果变化,因此国家目标省域分解结果整体稳定。本文结论有助于各省份灵活制定减排目标,以保证国家减排目标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5.
孙爱军  房静涛  王群伟 《资源科学》2015,37(6):1230-1238
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的碳排放量因经济发展依赖出口而居高不下,在现有出口贸易发展模式下,提高效率是碳减排的关键。本文利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全局参比Malmquist-Luenberger DEA模型,测度中国30个省域(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2000- 2012年出口贸易的碳排放效率,并进一步做探索性分析。结果表明:省域出口贸易碳排放效率在2000-2012年间平均增长为2%,技术进步是主要推动者,但是技术效率呈递减趋势,年均下降0.5%;全国省域出口贸易的碳排放效率在空间上呈现不均衡分布的特征,东部出口贸易碳排放效率高于中西部;省域间效率改进存在差异;因为2010-2012年国家对碳减排的高度重视和管控,效率进步比其他年份显著,其中,东部地区的效率变化差异小于中西部地区;2012年的省域碳排放效率变化有明显的双峰特征,比2010年的显著,表明地区间效率差距缩小。最后,基于以上研究结论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基于公平原则、效率原则和溯往原则三个分配视角建立碳排放分配模型,并根据九种不同的分配情景对我国2020年碳配额分配展开预测研究。结果显示:溯往原则视角会增加我国碳排放分配总额,且对资源丰富的省市影响较大;效益原则视角对我国碳排放分配的影响略小于溯往原则视角,主要影响东部等发达区域分配的碳配额量;而公平原则视角对我国分配的碳配额总量影响较小。最后提出加快技术开发速度、通过供给侧改革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完善碳权分配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17.
耿丽敏  付加锋  宋玉祥 《资源科学》2012,34(8):1445-1451
当前,碳排放配额与碳排放责任划分是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消费型碳排放核算体系能够更好的解决国际贸易间的碳泄漏,更加具有公平性。中国作为一个贸易和碳排放大国,国内各省间贸易关系非常复杂。因而,基于消费视角研究各省的碳排放对各省准确把握碳排放量具有公平性和客观性。在总结国内外学者对消费型碳排放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国内省际间消费型碳排放核算方法,并对东北三省碳排放空间的差异性进行剖析,揭示了消费型碳排放量和生产型碳排放量之间的差异。研究显示,黑吉辽三省的消费型碳排放的空间差异明显,并且出口和调出隐含碳排放量在各省生产活动所产生的碳排放总量中所占比例接近甚至高于50%。通过本研究以期对省级行政单位的碳排放核算和节能减排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利用基于方向性距离函数的DEA方法测算了中国30个省区2007年~2011年的二氧化碳排放绩效,并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我国省区二氧化碳排放绩效年均增长0.1%,这主要来源于技术效率的改善,而较多省区则出现了技术边界 “内陷”的现象;我国省际二氧化碳排放绩效差异较大,其中东部和东北省区的二氧化碳排放绩效较高,而中西部省区则较低,这主要是由技术进步的省际差异所致;通过二氧化碳排放绩效影响因素的分析发现,能源强度对二氧化碳排放绩效的提高具有抑制作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优化以及对外开放对其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市场化程度的影响则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