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记者有“富”的,也有“穷”的。“富”记者接受任务后,只要翻翻自己的小本或者储存的资料,就很快知道了什么地方是这次该去的,并如何把那里的新闻材料采到手,因而完成任务又快又好;“穷”记者接受任务后,因苦于没有线索,没有资利,也没有经验,则要“临渴掘井”,或需要临时同下面联系了解,或需要临时到下面去跑线索找对象,既费工又误时,完成任务自然很慢,质量亦不一定有保证。这两者的差别就在于平时对情况的了解、资料的贮存和经验积累的多与少。一个成功的记者必然是一个“富”记者。我初当记者时,有一位带我的老师,在他的办公室里,有门类繁多的资料:有剪报本,有各地资料剪辑本,有分年积存的采访本,还  相似文献   

2.
在动笔写新闻的时候,遇到的头一个问题当然是什么样的事情能够被当作新闻来写?众多的新闻教材里,不论说法有多少,归结起来总不外乎是要你去寻找那些读者“应知”、“欲知”而“未知”的“重要”事情。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什么样的事情才算是这样的事情呢?我们许多学员都有这样的感受,自己处在一个单位,日常所见所闻不少,却总抓不出什么新闻采,而一位有经验的记者,来了没有几天,却满眼都是新闻。记者何以具有这样特异功能的眼睛?在谈正题之前,这里不妨先引用最近读到的一篇文章讲的一个简单的却很有趣的故事:英国和美国的两家皮…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同志曾经教导我们:“没有重点,就没有政策。”记者,在从事新闻采访过程中,也要善于把握重点。也就是说,要在矛盾的主要方面下功夫,不可平均使用力量。这不仅是反映一个记者的工作方法问题,也是反映一个记者的思想认识问题。看待事物,要全面地、辩证地看,切忌片面性,“绝对化”。新闻采访也是一样,要有正确的思想指导,要善于从不同的侧面,找出其中的侧重点。我就以下几个问题谈点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两广总督”是个比喻。所谓“两广”,一是广交朋友:一是广积资料。朋友,是记者的耳目,触角,信息神经;资料,是记者的财富,外脑,思想的参照系。因此,“两广”对记者来说,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要做好新闻工作必须当好“两广总督”——这不是推理,而是实实在在的经验之谈。我曾经采访过30多位新闻同行,其中有笔耕三四十年的“老新闻”,也有佳作迭出的新闻“新星”,他们几乎全都认为,没有许多朋友,没有丰富的资料,要迅速地捕捉新闻,要写出有力度的报道,是不可想象的。有的同志干脆建议大学新闻系开设如何交朋友,如何积累资料的课程,他们认为这甚至比传授如何写新闻还重要。大概正因为如此,一些大学新闻系开设了“公共关系”以及“图书档案”的一些课程;一些新闻单位则把“公关能力”,收集、整理、运用资料能力等  相似文献   

5.
有家企业的代表在一次会议上介绍了很好的经验。到会的一位记者找着他采访,那位代表笑着说:“我们厂就在你们报社后面不远,厂子虽小,也有不少新闻哩,可不能‘兔子不吃这窝边草’啊!”一句幽默话使记者颇感尴尬。我敢说,这件事儿并不是个别现象。有些记者整天“海陆空”地到处跑,但对眼皮底下的单位却熟视无睹,从不光顾,有的甚至连周围有哪些单位都搞不清,自然这些单位所发生的新闻也就与报纸无缘了。这种现象反映出一个问题,即记者如何发掘新闻。这已是老话題了,至今并没有很好解决。比如,许多记者总是  相似文献   

6.
着眼于“新点”。新闻姓“新”,要有新材料、新观点、新思想,这是一般的人都知道的常识。西方一位记者曾经说过:“记者的伟大和难当之处,就在于要处理好一个‘新’字”。这话说得非常深刻。报纸天天出,新闻天天写,天天出新,实非易事。然而,如能选择新的新闻角度就能解决这个“难”题。选择新闻角度,要着眼于“新”,就是选别人没有报道过的角度。  相似文献   

7.
写新闻时间长了,难免让人对遇到的每一个新闻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其实,“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新闻也是这样,每一个新闻都有它不同与以往的地方,记者要做的就是写出新闻的“每一个”。  相似文献   

8.
有一位记者长期在下头跑,时间长了,人们给他一个评价,说他这个记者没有架子。没有什么架子呢?没有官架子。在我们国家里,不少人是把记者也划在“官”这个框框里的,在一个县,有人就直接了当地对我说过:“你们记者就是官。”在西北一个省,我也遇到一位记者,他对我说:“有时就得有点架子,不拿点架子,人家会小看你。”他说的架子,也是指官架  相似文献   

9.
当记者的最怕没有新闻线索,没有新闻线索就会无新闻可写。新闻线索可以说是记者的饭碗和新闻之源,独家线索、信源,是记者更重要的竞争力。谁最先掌握了新闻线索,谁就掌握了写新闻的主动权。因此,在跑线记者中,也就有了“贫”“富”之分,这里的“贫”“富”不是指收入,而是指新闻线索的多少。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一则新闻背后的新闻:著名作家沈从文逝世,国内报刊迟迟没有反映。新民晚报从海外传播媒介获知噩耗后,曾向新华社要稿,被告知不发消息,他们只能在6天后登了一则“出口转内销的消息”。新闻界知名人士赵超构先生对此表示难以理解:“事情出在内地,新闻却要出口转内销。这种不符合新闻规律的作法,什么时候才能改变?”对沈先生逝世,国内新闻何以“口将言而嗫嚅”,《联合时报》透露了些许“本报内部消息”。据该报报道,新华社有关人员答复新民晚报不发消息的理由先后有两条:一是沈先生病因不明,二是人物评价尺寸难以掌握。这可令人如坐云雾,不知所以了。第一,沈先生病殁于北京家中,身边的记者不明病因,而远在台湾、香港的报纸怎么就清楚是  相似文献   

11.
姜鹏飞 《新闻前哨》2007,(12):49-50
当记者的最怕没有新闻线索,没有新闻线索就会无新闻可写。新闻线索可以说是记者的饭碗和新闻之源,独家线索、信源,是记者更重要的竞争力。谁最先掌握了新闻线索,谁就掌握了写新闻的主动权。因此,在跑线记者中,也就有了“贫”“富”之分,这里的“贫”“富”不是指收入,而是指新闻线索的多少。  相似文献   

12.
文叶飞 《新闻窗》2006,(6):75-76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没有重点,就没有政策。”记者在从事新闻采访过程中,也要善于把握重点。也就是说,要在矛盾的主要方面下功夫,不可平均使用力量。这不仅是反映一个记者的工作方法问题,也是反映一个记者的思想认识问题。  相似文献   

13.
咱们的新闻讲究一个“指导性”,那些带有“普遍性”的“经验新闻”也就成了传媒的“拳头产品”。翻开报纸,“启示”、“分析”、“做法”之类的“经验新闻”扑面而来,广播、电视也不甘示弱,寥寥无几的几条新闻多数也是在向受众“释疑解惑”,介绍“经验”。在“经验新闻”海洋中浸泡已久,也慢慢悟出了几条“经验”来。“经验新闻”何以如此受记者“青睐”,如此备受编辑“厚爱”呢?积多年之“经验”,窃以为有如下几个“优点”:首先省时省力,各部门、单  相似文献   

14.
有的新闻是“看”来的,所以有人强调,“要学会用眼睛采访”;有的新闻是“听”来的,所以有人强调,“要掌握提问的艺术”;有的新闻是“跑”来的,所以有人强调,“脚板底下出新闻”……关于采访的箴言睿语已经很多了,本文还是想罗嗦一句:记者还应该用“心”去采访。所谓用“心”去采访,就是采访者特别注重自己在采访中的“感受”,从“感受”中去提炼新闻主题。一个记者,在采访中既然有所见,有所听,就必然要有所思有所感。如果一个记者的职业神经不是很麻木,他就不会停留在所看到和  相似文献   

15.
彭真同志在与记者、通讯员谈新闻采写时说过:“你们写的新闻就象棉花一样,占的地方很大。一斤铁块,体积小,你挤不出它有什么空气和水分。一斤棉花,放在那里就是一大堆,用手一挤,多数是空气,虚的。新闻要写实的,文字要精炼,要学会写铁块式的短新闻,反对棉花式的长新闻”(《新闻研究资料》第十七期)。深刻理解彭真同志这段形象而精辟的论述,对我们写好新闻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6.
陈和荣 《传媒观察》2005,(10):61-61
新闻敏感是新闻记者必须具有的基本业务素质。新闻敏感对一个县市级“小报”记者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如果记者没有较强的新闻敏感就难以发现新闻,难以捕捉到有重大新闻价值的重要新闻。  相似文献   

17.
记者到底在社会活动中扮演一个什么角色?是仅仅扮演一个“喉舌”角色,把发生的新闻告诉受众吗?现代社会各种矛盾较多,记者如果只是就事论事进行报道,老百姓看了不满意,也解决不了问题。这时,记者就应该充当“社会活动家”,通过自己的活动为老百姓做实事。很久以前有这样一篇报道。某居民楼里因为有一户居民没有交电费,结果电力部门将全楼的电停了。对此,居民意见当然很大,处理不好容易使矛盾激化;电力部门自我感觉也很有理:只有一个线路,要停只能全停。记者就此进行了简单地报道,报了就没有下文。我认为这个报道就只当了一次“喉舌”,没有担当起“社会活动家”的角色。在这个事件中,电力部门明显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及《合同法》。居民在实际用电过程中,已经与电力部门形  相似文献   

18.
在新闻采访过程中,很多记者都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得到一些线索往往都是别人采访过的,或者是被别人写得不能再写的东西。面对着一些老话题、老毛病、老问题、老现象,一些记者很难再推陈出新。笔者认为,在新闻采写过程中,记者应学会“翻新”,面对“旧闻”要不断努力地尝试着新的发现,寻找新的不同的切入点,使“旧闻”变“新闻”。  相似文献   

19.
“出镜记者”一词是个舶来品,在《辞海》、《现代汉语词典》中,至今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解释。在英文资料中,“出镜记者”原文为:“Onl-camera correspondent and reporter”,直译过来就是:上镜的通讯员和现场记者。从字面上看,这个词有两个意思,一是要出镜头,二是要准确报道新司事实,上个世纪60年代的美国,新闻记者首先直接通过荧屏向观众报告新闻。  相似文献   

20.
一些记者或通讯员常常为发现不了新闻线索而苦恼,感到没有东西可写。其实,只要掌握了好的发现方法,处处留心,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新闻事实往往就在你身边。众所周知,新闻线索是新闻事实的一个片断、细节,抑或是新闻事实的一个传言,它是不完整的新闻事实,还需要作者去进一步采访、核实和挖掘,它是用来加工成新闻作品的资料,如同自然资源一样,分布不均。对于记者或通讯员来说,如果发现了新闻线索,特别是具有较高新闻价值的线索,那就不再发愁没有东西可写了。笔者认为,要发现新闻线索,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一、统揽全局,在“着重点”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