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可称作意象小说或意象主义小说。贾平凹在其长篇小说中创造了大量的自然意象,人、事意象和社会、文化与民俗意象。其意象创造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一部作品中的意象往往有主次之分,主要意象多含隐喻、象征之义;二是从前到后来看,贾平凹长篇小说的意象营造从局部走向了整体;三是意象营造往往走向了象征,成为象征性意象。贾平凹在其长篇小说中进行意象营造,有他的创新之处和原因,也给艺术上带来了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
论《看不见的人》中的"眼睛"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拉尔夫·艾里森在小说<看不见的人>中采用了大量的眼睛意象并赋予其不同的象征意义,从而生动揭示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与他眼中超越现实和虚幻的外在物质世界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3.
奥斯卡·王尔德的唯美世界是充满了不真实与虚幻意象的世界。现实与非现实之间的转换,色彩与光影之间的变换给读者一种美丽玄幻的感受。他的作品充斥着众多产生虚幻的因子:虚幻的人物;制造虚幻的童话体裁及亦真亦幻的虚幻意象。在这样虚幻的创作世界里读者能够感受到王尔德美丽外壳下包裹着的失落的心。  相似文献   

4.
河流在作家贾平凹的眼中既是生儿育女、繁衍后代的生育形象,又是纯洁美丽、通情达理的女神形象,更是贾平凹先生走在城市他乡的精神家园。在贾平凹先生小说中出现了很多河流意象,这些河流意象或起着承载生命的作用;或与人物形象相互映衬;又或起着转折故事情节的作用,了解其存在的意义,可为探索作者的创作思想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5.
作为以消费性和“消解”为主要特征的日本后现代主义作家,村上春树始终以冷静、奇异的笔触关注日本“团块一代”的精神世界。他发挥超乎寻常、荒诞离奇的想象力,在虚幻与现实的强烈对比中勾勒出现实世界的真实本质。本文通过对村上春树小说中一系列看似令人匪夷所思的象征性意象的分析,体味他为现代都市人提供在孤独世界中自我经营和消解现实苦闷的生活智慧。  相似文献   

6.
贾平凹是一位勤奋多产的作家。不仅他的小说享誉海内外,其散文创作也是成绩斐然。其散文数量颇多、角度广泛、内容丰富、意蕴深刻、感情真挚。本文从审美特征的角度分析贾平凹散文中的阴性审美意象,并从心理学、文化根源角度近一步分析贾平凹散文的阴性审美意象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贾平凹的创作注重意象的建构,表达对人生字宙的体验,追求“悟道”的大境界。他的本中有真善美意象、封闭落后意象、孤独颓废意象和神秘意象等几种类型。他把生活中的碎片连缀起来,构成意象,贯串着行的叙事结构,凝聚意义,营造神秘气氛。贾平凹以其独特的感知方式,构建了自己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8.
贾平凹在乡村小说的创作中一直致力于意象的构建,这些意象主要分为自然生态意象、生活常态意象、土地意象以及文化象征意象等四类。纷繁意象的构建使小说具有浓郁的寓言色彩,同时表现出介入却无奈、批判又同情和复杂而混沌的当代性品质以及粗鄙化倾向的艺术不足。  相似文献   

9.
屈原诗歌中的山川意象有着独特的深意,其山川意象中,山意象以神话中的山为主,川意象则以现实中的河流为主。屈原在运用这些山川意象的时候,其组合方式自然地形成了某种联系,使得他作品中的山川意象表现出穿梭于虚幻与现实之间的迷离之感、由强烈的飞跃感及阔大的视野而形成的壮阔美以及带有无奈与失落的淡淡的感伤。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当代作家中,贾平凹是一个具有自觉艺术意识并不断通过创作来丰富和充实自己艺术表现手段的作家.和新时期先锋作家们不同的是,贾平凹注重从中国传统的审美因素中,寻找自己的创作切入点,在传统审美基础上,去发掘新的表现.贾平凹小说艺术意识中重整体、重精神、重意象的观念是对中国传统审美理论的传承.  相似文献   

11.
贾平凹一直在尝试着西方小说观念的本土化和古代小说观念的现代化,以散点透视式的聊天体去表述生活的日常性、琐碎性、原生态,以日常琐事、奇闻异事的破碎性、神秘性构建他的整体的意象世界,站在乡土立场进行社会批判和文化批判,他的艺术个性造就了他,但也阻碍了他对自身的超越。  相似文献   

12.
《蝴蝶与棋》是苏童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它通过隐喻意象的刻画,发现生活的真实意义。随着小说情节的展开,小说的结构也不断得到深化,随意而又夸张地表现了现实与虚幻中的人在生存困惑之间的颓废和绝望的情绪叠加,从而表达了作家对人生的感悟。  相似文献   

13.
"狼"是贾平凹作品中常见的意象.<怀念狼>更是贾平凹对商州"狼传说"和"狼故事"的全方位展示.小说在地理环境、人文传统的背景上描绘狼与商州人的关系,表现出狼意象丰富的商州文化底蕴"傅山"这个打狼英雄的出现,源自于商州人的黄土情结和英雄崇拜意识;狼与人相生相伴,相生相克,循环制胜,互为生态链条的重要环境.  相似文献   

14.
传统文论中意象就是意与象的融合,本文从自主/他者的结构来重新考察意象的结构.区分出意象的白主成分和他者成分,从而建立内在结构的意象观.以这种内在结构意象观来探讨叙事文本中的意象叙事的性质,确立了意象叙事的开放性以及"反叙事"的特性,并且结合贾平凹的长篇小说<秦腔>的意象做了具体的分析,试图以内在结构意象观来超越传统的融合论意象观.  相似文献   

15.
"秦腔"和"土地"是贾平凹《秦腔》中两个最重要的意象。小说通过秦腔的衰落和土地的荒芜展现了当下农村的现状和农民的精神困境。在《高兴》中,他又通过"垃圾"和"高跟皮鞋"两个意象展示了进城农民的尴尬处境和无根状态。两部内容相关联的小说从不同侧面折射着时代的投影,共同隐喻了社会转型期农民精神镜像的嬗变,表达了作者对当下中国乡土社会的忧思。  相似文献   

16.
贾平凹没有一部专写"狗"的长篇小说,但其长篇小说中却刻画了众多的"狗"意象,它们是生活万象的寄托、人世精神的载体、情感想象的寄寓,丰富的内涵升华了小说作品内容的深刻,也成为了研读贾平凹小说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7.
《河湾》记录了深入非洲过程中一段辛酸的心灵和肉体之旅,深入探究了私人流放、堕落和政治腐败。它表达了奈保尔对新独立的国家建立自己的可行性的政治体制的怀疑。在这部小说中,奈保尔以冥想和叙述作为两条主线,借助于新领地、面具、蚂蚁、尤其是水葫芦等意象,为我们揭示出游走在现实与虚幻之间的无所归依的两个世界。  相似文献   

18.
异彩纷呈的神话意象是新时期小说中的一道奇异的景观。在新时期之初的现实主义小说中神话意象是作为道德理性的化身出现的,80年代中期兴起的寻根小说中的神话意象则极力张扬了神话的原始思维方式,新潮小说中的神话意象则是作家超越现实的情感符号,近年来小说中的神话意象又淡化了象征特征而更注重与现实的交融渗透。  相似文献   

19.
在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中.月亮这一意象出现的频率是很高的.张爱玲笔下的月亮意象有对中国传统神韵的传承,同时又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她凭借独特的心路历程和女性视角,给予月亮以新的审美体验和艺术加工,使她既成为传统月亮意象的继承者,又是月亮意象的创新者.在这篇小说中,月亮统领着其余意氧,用一种连贯的内在延续性显示了故事的悲剧性与深刻性.  相似文献   

20.
文学应该是审美的。作家的美学追求是其作品生命力之所在。审美功能应该属于文学诸功能中的首位,是文学作品诸功能的核心,是衡量文学作品价值的主要尺度,作为"美文"之称的散文更是如此。贾平凹作为当代中国富有影响的小说家和散文作家,在其丰富的文学创作中,尤其在散文的创作上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他的散文在不同意象之间的组合方式上灵活,视点转换自然舒畅,透视效果极佳。读贾平凹的作品,常常有一种如同观看《清明上河图》,是一个画卷。尤其是他作品中叙述场境意象,更表现出这种特点。他的散文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式"的审美,形成了具有独特内质的审美风格。本文试图结合贾平凹散文创作的实践,从散文创作的美学特征这一视点出发,对其意象之美表现出的特征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