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新形势下的小学美术教学中,我们应该营造严格严肃的课堂氛围,还要创设轻松活泼学生乐学悦学的学习环境,这是应该深思和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钱玉珠 《海南教育》2014,(20):33-33
对于学生的插嘴,有人认为是对教师的一种不尊敬,是不遵守课堂纪律的一种表现;有的则认为是他们情感的真诚流露,说明了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对问题的领悟。本文并不是从"允不允许"、"能不能"的观点来剖析插嘴现象,而是对"学生为什么要插嘴"、"插嘴对教师提出什么样的要求"、"教师应做好哪些准备工作"等一系列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3.
关于“句号”与“问号”,张梅玲教授有一段非常经典的阐述:“教师的作用应体现在引导学生把书中的句号改为问号,又要把头脑中的问号改为句号。”“问号”与“句号”的转换过程,其实就是提出问题一解决问题一再提出问题一解决新问题一………过程。李政道教授对“学问”也有一段精辟的阐述,“求学问,先学问;求学答,非学问。”爱因斯坦也指出:“提出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柏海山 《今日教育》2007,(6S):38-39
回想自己以前开设的一些公开课.听课教师人数往往是最多的.而且也总能得到教师们的普遍好评.其实.那时候的我还只是语文教学的“门外汉”.所上的这些课无非是“准备”充分而已.或是把别人的一些精彩的教学环节移植到课堂中来.或是刻意制造一些所谓的“亮点”以“新奇制胜”.或是借用一些声、光、电进行美轮美奂的“包装”等等.就是这样的课每每获得老师们的一致赞誉。  相似文献   

5.
很多高年级段的老师总会有"学生上课不喜欢举手,像一潭死水,没有半点反应""总是有一部分学生,作业不愿写,没有一点自觉性""单词不会写,课文也不会背,什么都不行""考试总是那么几个不及格,笨死了"这样那样的抱怨。这能全"归咎"于学生吗?教师自身就没有一点错误吗?我们是不是在很多方面,忽略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致使他们与同龄孩子的差距越来越大呢?我觉得英语课堂应该以生为本,为学生创造妙趣横生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下学习知识,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6.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考形式、内容同教师的讲义差别不大的题目时,成绩较高,而考灵活运用时,成绩偏低,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原因恐怕在于教学中只有教师的独白,缺少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学生的思维得不到主动发展。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教学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师独白,走向教师与学生对话,构建思想交流和心灵沟通的新型课堂。  相似文献   

7.
所谓“一言堂”,就是过去在课堂上以教师为主的“满堂灌”现象。教师一人唱主角,几十名学生被动参与,无须提出异议或者发表个人见解,只要有一双耳朵,耐着性子听下来就行。要点、看法、中心、道理,这些也不用费心费力探究讨论,只须强记下来生搬硬套即可。一节课内,教室里充斥的都是教师的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学生说话的机会少得可怜,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根本没有机会得到发挥,又何谈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相似文献   

8.
王其华 《师道》2012,(9):33-34
一直有个困惑,就是许多教书人为什么不喜欢读书、不喜欢写作?尤其是很多语文教师也远离阅读和写作。现在虽然许多学校大力倡导师生读书,营造阅读氛围,提供阅读书籍。但是为了读而读、读而不思、读而不写、读而不用,把读书当成功利需求和外在包装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9.
最近,笔者连续听了几堂中小学的数学课,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课堂缺乏章法.也就是说,课堂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是由零散的环节组成.为了探究原因,笔者课后与授课教师交谈时,发现了很多问题: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授课教师自己很模糊;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为了什么,教师自己也不知  相似文献   

10.
教师如何从“新手”到“专家”的发展历程,可被视为一个从掌握教学设计“技术”走向成就课堂生成“艺术”的历程。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教授周耀威和徐斌艳在《教育科学研究》2007年第8期上撰文,论述了从掌握“技术”到成就“艺术”的教师教学专长的发展观,概括为“一个认识”、“两个吃透”、“三个联系”、“四个环节”。[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举一反三,原本是数理化等理科课程的学习之路:课本"举一"于前,学生"反三"于后。通过一个例题,学会解同类习题。但是,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语文教师也热衷于"举一反三":以一篇课文作范例"举一",不厌其"深""细""透",繁琐解析,斟字酌句,以图学生循例"反三",会读、会写同类文章。结果一学期只学约30篇,六年小学也只学约720篇课文。试图通过720篇范例,让学生会读、会写远远超过720篇的文章,是杯水车薪、缘木求鱼。学语文,本是"举三反一",讲究积累,大量读书,整体感悟:数量在先,从量变到质变。只有积累于前,才会点滴模仿反刍于后。无"举三",则无"反一",更别说"反三"了。这是规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12.
仲丽娟 《教师博览》2010,(10):F0002-F0002
实践知识"理论化"和理论知识"实践化"是仲丽娟一直的追求。她运用校本课程理论,聚焦课程开发,规划和设计了学校的教师研修制度,主持科研方法培训班和研究型课程教师培训班。她十分关注教师发展。分别从职业生涯中期、学校家庭社区合作过程、校本研修、学科教师等多个视角研究教师专业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常常采用谈话的方法,将“预设”好的问题与结论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猜测,这种“请君人瓮”式的教学,使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久而久之,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被长期压抑,因而学生的素质发展成为了一句空话。对此,《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一、做好课前预习,准备课堂"沸腾"理论上任何课程都需要课前预习,而数学课程更需要学生有良好的课前预习准备。做好课前预习,可以让学生对课堂有个整体的把握,防止出现教师"垄断"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现象。若学生没有进行课前预习,课堂上就不能跟着教师的思路思考问题,教师与学生之间就不能进行有效地沟通,课堂气氛就会冷却下来,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甚至学生会出现对数学产生讨厌情绪。相反,如果学生事前准备好预习,不但课堂上可以跟随教师共同  相似文献   

15.
俞君杨 《家庭教育》2007,(2X):24-25
母亲对婴幼儿是“一个世界”“一个他人”,母亲象征世界,母亲代表他人。母子依恋一旦建立,孩子就时常表现出欢快,活跃的情绪,喜欢操作物体,好探索,尝试接近新事物。所以母子依恋有助于孩子形成积极,健康的情绪情感,养成自信,勇敢,好奇的良好性格,并促进孩子智力发展。[编按]  相似文献   

16.
期中考试后的一个中午,我对几个没有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已是多次如此)大发雷霆。面对我的威吓与怒斥,学生们大气都不敢出,面露惧色,个个目瞪口呆、低头不语,万马齐喑。下午,在我刚批评完学生后  相似文献   

17.
目前的课堂教学中依然是教师唱"独角戏",教师单向"动"得多,师生群体"动"得少,师生间缺乏真正有效的互动。有效的互动是建立在学生互动需求基础上,是思维的碰撞,情感的沟通和经验的提升,学生在互动中不但获得知识与技能,而且在互动中不断生成智慧和人格,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互动的有效性呢?  相似文献   

18.
在教师中,有人是“教者”,有人是“师者”,何为“教者”?何为“师者”?由“教者”转化成“师者”,需要几步?“师者”首先必须是“教者”,但“教者”不一定是“师者”,“师者”是上位的,而“教者”则是下位的。由“教者”到“师者”需要教师把功夫花在学生身上,把功夫花在课堂内外,成为“师者”,不但是时代的要求,更是历史的责任。  相似文献   

19.
针对近年来技工院校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作者分别在校园文化建设、课堂氛围营造、职业生涯设计这几个范畴进行了一些探讨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希望通过这几个方面的努力来引导在校生们转变心态,进而能化“厌学”为“乐学”,发自内心地积极主动学习英语,并从中获得快乐.  相似文献   

20.
作文,长期以来不仅困扰着学生,同时也困扰着教师。学生常为作文抓耳挠腮,不知如何下笔;教师也常为学生的作文总是空话、套话,千篇一律,缺少真情实感而苦恼。其实,学生现在手中虽然多了许多优秀作文集,却在阅读别人文章的同时逐渐驱走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取而代之的是文章中小作者的感受。写文章逐渐演变成了仿照文章写,没读过的文章不会写,写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