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动画技术以其自身的魅力在数学教学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显现出巨大的教学魅力.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动画情境",让儿童思维从"生活"走向"数学";运用"动画演示",让儿童思维从"感性"走向"理性";通过"动画聚焦",让儿童思维从"模糊"走向"清晰";进行"动画游戏",让儿童思维从"单一"走向"丰盈".  相似文献   

2.
儿童的天性是好动、好奇、喜欢探索、乐于游戏、富有想象,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一个再构建、再创造的过程,是需要实验、探索和想象才能实现的。因此,儿童天性和数学本质是可以统一起来,达到融合的。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如何实现儿童天性与数学本质的融合呢?让儿童在游戏中触摸数学本质数学游戏对儿童来说更具有独特的魅力,教学中应该有效地运用数学游戏,展现数学的本质,彰显数学的价值。例如,学生喜欢争强好胜,喜欢表现自我,展示自我。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设计了智慧宝盒的数学游  相似文献   

3.
"生活化"和"数学化"的问题不仅是生活和数学的关系问题,也是数学学习中对儿童主体的认识问题。儿童的数学是生活与经验基础上的"数学化",要坚持儿童立场,在生活中学数学、在体悟中学数学、在做中学数学、在探索中学数学应成为儿童数学学习的基本形态。数学中的儿童是体验与探索活动中的成长者,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儿童是活动者与体悟者、探索者与创新者,更是成长者与成功者。  相似文献   

4.
<正>数学应与儿童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将数学课堂与家庭、社会融通起来,将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综合起来,使儿童、数学、生活三者融为一体。这样,学生能更好地形成"数学来自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的认识,在体验鲜活数学的同时,产生数学学习的内在动力。一、还原知识真实背景,"活化"数学教学1.将数学知识进行生活原型配对,让学生在模拟的生活场景中愉快地学习数学教学应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机融合,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进行  相似文献   

5.
儿童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因为生活经验、认知基础等,能够对新学习的知识有了自己的初始理解,该阶段儿童的理解可能是不完善的,甚至可能是错误的,但这完全可以成为他们数学学习的起点。基于儿童数学理解的教学就是遵循儿童认知基础,以儿童稚化思维为逻辑起点,探索数学知识本质的教学。儿童理解的数学教学就是要引导儿童在自我否定、自我调整、自我完善和个性表达中,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积累数学经验,感悟数学思想。  相似文献   

6.
"尊重儿童"的数学教学必须从尊重儿童的活动经验开始,以尊重儿童的认知规律为重点,以尊重儿童的学习差异为核心。"尊重儿童"的数学教学就是要走近儿童、读懂儿童,在儿童经历数学"再创造"的过程中,推动儿童的思维进程,建立儿童个人生活经历与数学理解的整合,实现数学教育的生命对话。  相似文献   

7.
“整体教学”立足于数学知识的有机整体和学生数学素养的整体提升,用一种结构性观点、联通性思维考量儿童、数学与儿童数学教学.在儿童数学“整体教学”中,可以对知识本体进行整合,对知识结构进行类化,对数学思想进行敞亮.由此凸显知识的本质内涵,让学生获得对数学的整体感悟,进而优化教学的整体效度.  相似文献   

8.
徐梅娟 《林区教学》2009,(11):47-48
小学数学教学要让儿童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体会数学的价值,不断增强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小学数学的创新教学应当让数学走近儿童,让儿童理解数学,这是小学数学创新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相似文献   

9.
数学与生活     
数学的本质是从生活中来,而它本身又存在生活之中,更要作用于生活,要为我们的平常生活指导服务。据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找到每节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衔接点",尽可能地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从生活观点出发学数学、在生活中应用数学,数学教学才能激发本真与活力。  相似文献   

10.
在数学教学中,儿童时常表现出不愿思考、不会思考甚至不思考的现象。教师应注重思考引发这种现象的原因,并想方设法引导儿童学会思考、愿意思考甚至主动思考,可以采取下述策略,让儿童的数学思考走向深刻:动静相宜,激活儿童的数学思考;从点状走向结构,催生儿童的数学思考;挖掘知识本质,深化儿童的数学思考;设计开放性问题,优化儿童的数学思考。  相似文献   

11.
<正>余路祥老师执教的《认识面积》充分体现了"儿童数学"活动教学的理念,是一节立意远、童趣足、效益高的优质课。儿童立场、学科本味是本节课成功的两个重要支柱。以深刻把握学科本质为前提,以尊重儿童、发现儿童、理解儿童和发展儿童为宗旨,寻找数学与儿童的交集,追求儿童味与数学味相得益彰,使得课堂令儿童流连,令听者回味。一、基于数学本质与儿童认知的设计理念让课堂实现了创新与超越"物体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面积。"这只是对面积的描述,并不是严格的定义。这样的描述对儿童理解"面积"并没有多大的帮助。事实上,三年级的  相似文献   

12.
思维力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高阶认知,培植儿童的思维力是数学教学的应有理性.教学中要创建儿童"思维场",让儿童展开本质思维、发散思维、批判思维和创造思维.直面儿童思维,必须激活儿童思维的活性因子,让儿童能够分享思维流,让儿童思维不断从遮蔽中走向敞亮.  相似文献   

13.
在具体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将课本中静态的、平面的、死板的数学学科世界变成生动的、立体的、活泼的学生生活世界,让学生学习能够看得见的数学、能够摸得着的数学、能够听得懂的数学,重构走向儿童生活世界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在体验、理解、创造中,不断实现数学教学与儿童生活的有机融合,提升数学素养,发展数学思维,为学生今后快乐健康的成长奠基。  相似文献   

14.
数学教学意义在于"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本质教学已逐渐成为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注重数学的本质,让学生学会自主运用数学结论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5.
正数学,能够赋予儿童什么?改变儿童什么?这个问题,笔者一直在探寻。曾经的认识是,数学是人类建构的产物。"学习就是在作结构的建构。"作为工具性学科,数学教学常常展现出其工具作用的一面:传授数学知识,让儿童形成数学技能,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和数学思想,学生在知识体系、认知能力、语言表达等"认知结构"方面得到建立和发展。然而在《乘法分配律》的教学研讨中,让笔者又有了新的感悟:数学教学,在改变儿童的内部世界(认知结构、认识观、价值观等)的同时,也需要影响儿童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我们的数学教学有太多的灌输式。怎样让我们的数学教学更多的关注学生真实的生活,以儿童化的眼光、儿童化的思维进行数学教学呢?  相似文献   

17.
<正>"儿童数学"活动课程倡导"数由童生,童因数长",追求"童数相生"的和美境界。其课程的设计立足三个关键词:儿童、问题、活动。坚持课程的儿童立场是"儿童数学"之魂,我们强调关注儿童的生活和经验,以生长形态的数学促进儿童的生长。数学特质是"儿童数学"之根;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激发儿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课程展开的源泉。活动是"儿童数学"课程展开的途径,正如蒙台梭利所指出的:"活动、活动、活动,我请你把这个思想当作关键和指南;作为关键,它给你揭示了儿童发展的秘密;作为指南,它给你指出应该遵循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正>一、期待适合儿童的"数学教育"谈及儿童的"数学教育",不由会想起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课后,儿童对数学还有几分惦记?他们能"看"到身边的数学吗?生活中,儿童怎么用数学解决问题?之所以会思考这些问题,是因为我们的数学教育已经习惯于照本宣科、本本主义、割裂数学与生活;我们的数学教学还存在"过程与方法"可有可无,"情感与态度"形同虚设,"数学思想"无从感受,"数学活动经验"受到冷漠等太多无奈。这些无奈使儿童感到数学无趣,数学难  相似文献   

19.
“儿童数学”的现象学意蕴是以现象学的态度——“回到事物本身”来研究数学,追求“数学思想”的敞亮和儿童“数学之思”的显发与弘扬。实践申。通过儿童“生命·实践”的教学化活动——儿童的生命实践活动体验、生命实践活动建构、生命实践活动创造、生命实践活动表达,达成“儿童数学”的现象学旨趣——“面向思的事情”!由此.现象学所带给“儿童数学”的绝不仅仅是某种特定的教育实践与研究方法(如悬置——对教学经验或理论的存而不论、数学的本质探原、返回儿童的生活世界、消解师生主客二分的本质直观等等),而是一种“儿童数学”的现象学精神——回归儿童的“生命·实践”路向!  相似文献   

20.
儿童数学教学是相互倾听与积极对话的过程.当这一过程遭遇阻隔,本真意义上的倾听就缺失了,由此形成两种"失聪"现象——失语和喧哗.教学中要引领儿童专注和捕捉学生话语中的数学信息,以便让儿童积极对话,进而让数学教学走向主体的精神相遇,走向主体间的"视界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