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新文化经历了一百年发展的历程,形成了思想性艺术传统。新文化先驱者和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对新文化的设计与发动,往往首先聚焦于思想方面。为了表达和凸显思想及其意义,文学特别是小说创作便常常避免聚焦于讲故事、写人物的原初重心,而通向思想的探寻。思想的炫张常使中国现代小说体现出寓言的体态。思想的维度成为中国新文化百年的重要内涵和重要构成部分。任何时代的戏剧、音乐、美术和艺术设计都不会像这一百年这么重视思想的元素。思想的魅力在这些艺术类型中像在文学中一样,都常常以炫张的格调和方式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2.
成立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职业教育发展.要理清中国共产党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逻辑进路,必须立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回答三个问题:一是中国共产党职业教育政策发展的历史逻辑;二是中国共产党职业教育政策的理论逻辑;三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职业教育的实践逻辑.新时代办好职业教育,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通过探寻其中的逻辑进路,可以为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近百年来,摆在中国人面前的首要任务便是救国(民族独立)和强国(国家富强),科学技术是贯穿百年救国强国历程的主线。19世纪末、五四前后的20世纪初、20世纪末代表了近百年科技思潮勃兴的三个阶段,引进、消化与创新则分别代表了三个阶段科技思潮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眼下似乎正处于一个传统文化复兴的历史时期,从幼儿园近年来所发出的“读经”声到著名高等学府新创立的国学院,从越来越隆重的孔子诞辰纪念庆典到纪念黄帝的隆重仪式,无不显示出当代国人对于光辉而灿烂的传统文化的无限追忆和眷恋。这与上个世纪20年代的“打倒孔家店”、70年代的“批林批孔”和80年代开始的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批判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就迫使我们进一步追问:传统是什么?它是我们前进的思想包袱还是可资利用的精神资源?中国要想走向现代和富强,是应该抛弃传统拥抱西方,还是固守传统拒斥西方?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知  相似文献   

5.
纵览20世纪至新世纪中国传统文化走过的道路,这是一场不平凡的思想跋涉,由此实现以儒学为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更新与精神提升。这是一场精神苦旅,一百年风雨兼程,坎坷艰难。这是一次文化探索,一百年百折不饶,光明在前。细分起来,走过了五个阶段:二十世纪初国粹思潮兴起,是传统更新的第一程;二十年代"东西方文化大讨论"是精神提升的第二程;三十年代"中国本位文化论争"标志中国文化现代之旅踏上第三程。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所有中国人的梦想,是社会主义阶段迈向共产主义社会的保障。从某种层面看,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保障。长期以来,我国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精神文化的优秀成果,将其与中国文化进路有机关联,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7.
论新文化发展观对群众文化工作的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群众文化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我们的工作成果还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存在诸多问题。究其原因,根本上是创新动力的不足,与时俱进精神的缺失。为此,要根据新文化发展观的要求,以创新为核心,建立新的人文理念,确立群众文化既是事业又是产业的新观念,打造文化馆站为群众文化服务的新机制,推行群众文化发展的新策略,开创群众文化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8.
高职院校开展文化建设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以新的文化发展观作为指导。具体而言,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理念,以"三贴近"为基本原则,以追求文化创新为发展思路,以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历史使命,以开展高职思想道德教育为重要途径,以加强领导、完善配套措施为保障,由此来开展高职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9.
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期间对旧文化的批判和新文化的倡导中主要从伦理、教育等七个方面提出自己的主张。  相似文献   

10.
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相契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可或缺的资源,必须发扬好红色传统、利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针对吕梁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现实问题,充分挖掘吕梁红色文化资源,从完善课程体系、创新传播模式、讲好红色故事等角度探究吕梁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进路,进一步打造有温度、有广度、有深度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使大学生深刻领悟自身肩负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  相似文献   

11.
黄公度是晚清历史时期的关键人物之一,在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中,其突出表现最为典型。黄公度胸怀全球,目光深邃,他把"诗界革命"与中国的文化和政治改革紧密地联系起来,涉及到政治、文学、民俗、教育、妇女诸问题。从而解决社会革命和文化革命的重大问题,这就是中国现代新文化思想所要解决的主要难题。他全面地反省和鞭挞灾难深重的封建文化思想和制度,成为中国文化现代性转型的新起点。  相似文献   

12.
清末新政是清朝统治者为了摆脱统治危机而被迫采取的缓和社会矛盾的"变法"活动,这场活动以经济改革为动因,最后波及政治改革领域。绅士在这场改革运动中成了首当其冲的对象,失去了传统的特权,出现了多向分化的新现象。湖南绅士也不例外,在改革的十字路口,他们不得不做出自己的选择:有的人当兵为民,走向下层;有的人经营工商,创办实业;有的人兴学育才,成为新式教育工作者;有的人办报编书,成为自由职业者;有的人投身革命,成为清王朝的掘墓人;但更多的人则以合法的手段,推动清末变法向政治领域延伸,促使湖南宪政文化迅速兴起。  相似文献   

13.
特朗普自从作为美国第45任总统上台执政,其所推行的一系列新政不但引起了国际上政治、金融、文化的激烈动荡,也为美国国内社会带来了不稳定。究其原因,则是特朗普的新政与以奥巴马为代表的美国传统政治文化进行了决裂,这种对过去全盘否定的极端而又特立独行的做法和态度,让特朗普和美国都承受着巨大的舆论压力。通过对美国传统政治文化进行分析,找到特朗普新政与美国传统政治文化的裂变点,以此对美国乃至全球未来的政治经济文化走向进行比较客观的预判。  相似文献   

14.
中国学习西方法律制度一直在全面移植国外的法治理念,“依法治国”将西方法治作为我国法治发展的模板之势。中华传统文化中法治思想拥有扎实民众根基,中国法治的出路在于扎根于中国文化。西方法治是宗教与世俗争权中妥协的产物。中西方法治文化的差异,使西方基于宗教信仰的法治基础并不适合中国。中国现代法治的发展需基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改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及对西方法治理念的批判性借鉴,才可填补中国法治话语权的缺失,增强法治领域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5.
文化引领:大学职能的回归与进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有目共睹,使中国在较短时间内从高等教育弱国跃升为高等教育大国,但其文化发展并没有获得与其高教大国地位相称的发展。其实,重视大学的文化性,加强大学的文化引领功能,既是大学的本分,也是实现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目标迈进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新民主义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在民主革命时期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形态,它吸收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西方民主思想及马克思主义等思想精华,形成一种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为中国最广大人民服务的进步和创新的文化,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民主革命的精神动力,是社会主义革命文化的直接渊源,是中国文化中的先进文化,和今天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百年名校有其科学合理的发展路径。通过"接续"使命传承文化、"丰富"内涵日进日新、"传承"基因引领实践,百年名校赢得生生不息的成长动力,成为教育实践的时代样本。  相似文献   

18.
在新文化派知识分子看来,人人都有其与生俱来的特有价值,绝不应因迷信圣贤而失去自我;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标准未必合理,因而必须完善并保持自我相对于他人和社会的独有价值。文化保守派知识分子反对执着功利,强调道德自律,虽然在当时存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他们凸显了人的能动性和独立主体地位,与追求个性解放的新文化派实有暗相契合之处。  相似文献   

19.
虽然近代自由思想产生于西方文化,但是它要想在中国文化中成长,必须与中国文化进行交汇融合。当《新民丛报》学人传播西方自由思想时,形成了对中国文化中有无自由精神的复杂认识。一些人认为中国文化中没有自由精神,另一些人则认为中国文化中有自由精神,还有一些人有时认为中国文化中有自由精神,有时又认为中国文化中没有自由精神。这主要是由于他们本身对自由精神的认识标准不一样。一些《新民丛报》学人为了使自由在中国扎根,认为中国文化中有自由精神,特别是儒家学说中有与近代自由主义相通的自由精神。  相似文献   

20.
红色文化是开展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重要资源,在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中发挥着航标灯、助推器和聚能环的作用。将红色文化的“理想信念”“追求真理”“人民至上”“核心价值”基因融入意识形态教育,有利于坚定大学生的“四个自信”。通过促进红色文化传播大众化,推动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化,擢升教师队伍建设专业化,聚焦红色文化环境特色化的实践路径,有利于增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主动性、覆盖度、实效性和感染性,提升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凝聚力和说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