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书声朗朗"是一堂好的语文课的重要特征之一。学生朗读的过程就是在语文教学中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朗读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个性。要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和技巧,让语文课堂返璞归真,彰显它应有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2.
"个性化阅读"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因为个性化阅读是一种自主性阅读;是一种体验性阅读;是一种差异性阅读.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要实施个性化阅读.实施个性化阅读,必须营造良好的氛围,尊重学生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创新,张扬学生个性;尊重学生选择,形成个性化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3.
"和谐"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配合得适当和匀称。和谐是一种美,更是一种境界。小学数学课堂体现和谐的美,就应在数学课堂上奏响和谐教学的音符,让课堂成为学生彰显个性、发展思维、提高能力、展示自我的平台,让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磁力场、孩子们能力提升的魅力乐园。  相似文献   

4.
朱国荣 《教师》2008,(24):69-69
“素质教育是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教育。”积极的、有导向性的教学活动不仅具有传递人类民族文化遗产的功能,而且也是培养个性精神的过程。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而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一直把培养理念化和理想化的人才作为核心,漠视学生的个性,将学生束缚在既定的“规矩”和“方圆”之中,使得许多学生的个性被压抑,创造力被扼杀。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要“因材施教”,不言而喻,就是要我们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彰显学生合理的个性。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彰显学生的个性呢?  相似文献   

5.
在语文教学之中融入美育,能够净化学生心灵,发展学生健康个性,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强美育,教师要有"美"的教学观念和"美"的修养,要注意挖掘教材中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因素,要运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引导学生去认识和体会教材中的"美",以达到培养审美能力的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6.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它希望教师关注到学生个性的差别,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张扬个性、展示才华。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设欢乐、轻松、愉悦的教学气氛,使每位学生独特的个性得以彰显的更加充分。  相似文献   

7.
实现语文课上的审美教育,教师要在教学中拨动学生的"情"弦,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生活体验,引导学生从文本入手:以阅读体会语言的音韵美;以想象拓展文字的意境美;以移情再现描写的色彩美;以剖析彰显文章的结构美;以感悟内化作者的人格美。  相似文献   

8.
张耀晨 《成才之路》2009,(19):87-88
作文是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文字知识表达情感、交流思想的一种过程,是展示学生个性,也是成长经历的彰显。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应抓好教学的“情、理、写、评”四部曲。  相似文献   

9.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在语文教学中具体体现,就要关注学生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这样,语文教学才会收获到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  相似文献   

10.
教育的个性化发展是现代教育思想中的一种新境界。要在教学当中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摒弃传统、单一化的教育模式,注重对学生自主性、独立性的培养。其核心的思想就是"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健康和充分的发展。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教师是否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来发展他们的个性,这也决定了教育是否能达到理想的境界。  相似文献   

11.
富有语文味的课堂应该追求一种返璞归真的简约之美,应该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为宗旨,让人体验到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自由境界.怎样才能促进课堂中"语文味"的生成,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12.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陶冶美的情趣"。可见美育培养的重要性。我在语文教学中,主要从下述几个方面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一是在品读中欣赏语言美;二是在想象中拓展意境美;三是在朗读中体会情感美;四是巧设练习深化美;五是指导写作创造美。  相似文献   

13.
夸美纽斯曾在《大教学论》中评价教学 ,是“一种教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的确 ,教学本身就是一门艺术 ,一门高雅的艺术 ,一门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而语文教学就更是一门在审美学中较为突出的艺术了。因为作为一门工具课 ,语文教学除了要在教学中进行严格的智能训练 ,培养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外 ,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 ,那就是借助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音乐美、形式美等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培养 ,高尚情操的陶冶 ,也就是要以美的语言、美的意境和美的形象去塑造学生美的心灵 ,培养学生的审美心理。一审美心理在语文教学中…  相似文献   

14.
由于文学作品具有多义性、开放性的特点,对于同一文本,不同的读者会因生活体验、知识储备、审美情趣的不同而对作品做出不同的理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有效进行文本多元解读,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至关重要。怎样引导学生多元解读文本、培养学生个性呢?可从以下"四点"切入:一是于美点追踪中彰显个性;二是于人物品评中体现个性;三是于主题理解中显示个性;四是于畅谈感受中张扬个性。  相似文献   

15.
王鲲 《中学教学参考》2014,(27):112-112
<正>职业高中的作文教学是个难题,学生们一提到作文就头疼,老师往往费了很大劲讲作文理论,却见效甚微。我们应努力使学生成为写作的主人,把更大的自由交给学生。要实现这样的目标,笔者在近几年的语文教学中在以下方面做了尝试。一、培养兴趣勤摘记众所周知,课外阅读对语文水平、作文水平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肚子里没"货",想很好地彰显个性是不可能的。关键是怎样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兴趣。笔者以为,在课外书的选择上,只要是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应彰显文本之美,启发学生通过朗读、细读、体悟,展开审美想象,感受文本中的音韵美、语言美和感情美。帮助学生不仅领略到"美",而且领略这种"美"所蕴涵的高尚情操。语文是一个洋溢着美的学科。它展现了"杨柳岸,晓风残月"的良辰美景,书写着"大江东去,浪淘尽,  相似文献   

17.
在新课改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是适应社会的需要,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一、培养兴趣,激发创新意识兴趣是学生自主求知的前提、学习成才的起点,也是学习活动中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重视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利用语文学科审美的特性,用美吸引学生、陶冶学生,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学,带着疑问去学,变"厌学"为"爱学",实现由"爱学"到"善学"的飞跃,可以发展学生的个性和能力、激发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学作为一种矛盾关系以教师为主角的教学方法,在一个以彰显个性为青少年思想主流的时代显然是行不通的.作为教师,应该改变以往的传统师生观念和教学观念,在教学中给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合理引导科学施教才能够使教学事半功倍,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9.
汤明明 《课外阅读》2011,(10):322-323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也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美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感化人、培养人,最终使人的个性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的。我们必须重视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中,逐渐使他们心灵得到净化,感情得到升华,情操得到陶冶,造就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语文课承载着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责任。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对形象的感知能力,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提高学生识别美丑的能力,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要诱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学生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正>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它要求教师特别关注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个性的差异,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彰显自己的个性,展示自己的智慧与才华。在开放性较强的思想品德学科中对学生进行德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这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