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哲学追求永恒与美好,政治实践则总有欠缺.哲学与政治处于冲突之中,哲人苏格拉底就死于这种冲突.但不能忽视的是,教育在这种冲突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没有他对公民的教育,就没有他的死亡.而且,这种教育即使在他被控告、被判死刑时,仍旧没有放弃.在这个意义上,苏格拉底之死同时就是公民教育的绝唱.  相似文献   

2.
周小李 《教育研究》2021,42(6):149-159
互联网作为新型信息传播媒介对当今教育变革产生了深刻影响.苏格拉底文字观作为人类思想史上最早有关媒介的教育哲思,相关研究为网络媒介时代教育变革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资源.梳理国内外有关苏格拉底文字观的教育学解释,发现同时存在认同与批判两种观点.以哲学解释学视域融合为方法论指引,"初始视域"中的苏格拉底文字观可以被理解为"好的书写",其所表达的是苏格拉底对于文字书写之道德目标而非科学远景的关切;而在"当前视域"中,"好的书写"则可被理解为教育技术伦理,蕴含着苏格拉底对于教育技术与人、教育技术与社会之关系的伦理追问.基于上述理解,针对当今时代教育技术应用的进一步阐释包括教育技术应用的伦理界线、对逐利资本的警惕以及对学习者利益的坚守.受苏格拉底"爱智者"的启发,培育数字公民,实现教育与网络信息社会的良性互动是网络时代教育应对技术变迁社会各种伦理问题的有益之举,也是新时代教育引领社会良性发展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3.
历史是由具体史实组成的,史学家通过对浩如烟海的史料的爬梳、整理、研究、分析,提炼出具有很强科学性和高度概括性的历史理论。如果我们只是将这些理论硬生生摆在缺乏史实积淀的高中学生面前,则不免枯燥乏味。笔者所使用的人教版教科书具有条干分明、线索清楚的特点,但囿于教科书编排的局限,有些历史问题的呈现枝简叶稀,缺乏丰富的史实支撑。不过,这种编写方法倒是给历史教师充分展示历史认识、  相似文献   

4.
5.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目标中将好公民修改为合格公民,更加符合德育实际与教育规律,是我国公民教育不同层次目标要求的客观体现,也是公民教育理性自觉的必然回归。在教育教学中,厘定公民教育的合理目标与内涵,有利于我们采取比较适切的手段推进公民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6.
公民是积极参与公共实践、具有公共理性、承担公共伦理义务、促进公共福祉的道德主体,其根本特征是具有公共认同、公共理性、公共风范等构成的公共精神。政治是公民合作的实践体系,其目的是追求公共福祉,政治通过法治与制度实践,提升公民技能;教育通过学校生活形式,培育公民的公共精神。教育培养伦理型公民,才能把人的健全发展与社会的良好建构统合起来。当代教育需要走出对个人谋取市场化利益的工具性职能训练,在制度、目标、内容、结构的全方位改革中转向公民精神的培育。  相似文献   

7.
公民伦理是公民社会伦理生态结构中的基础性构成,它形成并作用于公民的公共交往和公共生活,呈现了个人以公民身份与其他公民进行交往时所应遵守的行为规则.作为公民德性核心要素的民主、平等、责任、信任等价值观念,是公民社会伦理生态结构中的主导元素.现代公民教育通过创设有意义的公民生活情境,以交往、对话和协商为主要方式,促进了公民道德理性水平的提升,是公民社会构建伦理生态的重要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8.
9.
源自古希腊的公民伦理,主要是建基于主体性之上的现代公民在宪政社会中所应具备的行为意识和规范,是外向度的政治权利的要求.儒家伦理则是内向度的德性的追求.二者在许多方面存在不相适宜的地方.然而儒家道德与公民伦理在当下中国的公民社会建设中还是有着共生之道的.  相似文献   

10.
政治伦理是政治文明的核心要义,具有独特的理论旨趣,它不仅要对政治生活作出事实和价值性判断,而且具有实践性品格,政治伦理功能的发挥需要政治伦理的合理架构,学界已有的政治价值理念、政治制度伦理、政治组织伦理和政治行为主体伦理架构,应该紧跟时代发展,涵盖新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11.
《防守》是纳博科夫以时间为线索,谱写了痴迷象棋的卢仁的一生。它涵盖着作者所贯彻的两重对立性观点:在现实与彼岸世界中塑造自我概念;讲究主体意识在时间上的作用,从而衍生出生存还是死亡的哲学性思考。很明显,针对人类生存质量的好坏,作者并未给出标准性的答案。然而,他却在小说中留下这样一个伏笔:在变化的时间内,一切皆有可能。  相似文献   

12.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公民话语的生成与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学界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界引入公民教育理论作为反观自身的一个理论视角和分析工具,导致了所谓的向公民教育转型的理论呼吁和现实探索,不仅映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时代背景和现实生活的敏感,也挑明了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和努力方向。这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要进一步开拓学术研究的理论视野,吸收多学科的理论资源,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含量和公民意蕴,推进我国公民文化的育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教育哲学是教育学知识系统中的重要内容,其主旨是探讨与解答教育活动发生、发展的一般性、根本性问题,为教育理论建构提供理论基础。这决定了教育哲学研究的首要任务是阐释与揭示研究教育问题的思想方式,以便对当前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前提性反思。而常识中认定“批判”是教育哲学的研究旨趣,把教育哲学的性质论定是反思教育历史、批判教育现状(教育问题)的理论,这就需要辨析“批判”可否成为教育哲学研究的旨趣,理清批判对于教育哲学研究的意义,以切实把握教育哲学的研究旨趣和理论特征。  相似文献   

14.
《学会生存》是全球教育界颇有影响力的作品,被誉为当代教育思想发展里程碑式的著作.但是将“to be”译为“生存”,笔者不敢苟同.因为纵览全书,该书所描述的是一种人类对存在意义的追寻,是从本体论角度讨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而这并不仅仅是“生存”的问题.本文试图从本体论的角度重新探究“to be”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15.
“现代女性”莎菲的吊诡在于她是处于传统化和现代明的“过渡人”。她内心“威严指令”(做“正经女人”)对她“本我”冲动(要“追求快乐”)的压抑,驱使她的“人格面具”通货膨胀,导致了她的人格分裂。莎菲形象的独特意义就在于她昭示出:社会转型期觉醒青年遭遇的最大“仇敌”或痛苦“就是自己”。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Using survey data on academic PhD students, influencing factors for PhD students’ academic career intentions are explain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individual features and the academic labor market. The study found: (1) There is a diversification of PhD employment, with nearly one-third of academic PhDs going to nonacademic organizations; (2) female PhDs tend to favor stable academic professions, and rural and low-income PhD groups are more inclined to choose employment in academic organizations to become academic elites and realize upward social mobility; (3) PhD students who identify with academic majors tend to choose academic professions, but a considerable portion of top quality PhDs go to nonacademic organizations; (4) academic interests and enthusiasm are important influences on choosing an academic profession; (5) worsening job environments in academic institutions and weakening professional attractiveness had a cooling effect on the academic employment intentions of PhDs.  相似文献   

17.
现代技术伦理规约的困境及其消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现代技术伦理规约的责任困境和科林格里奇控制困境的分析,可以揭示技术伦理规约的过程本质。现代技术伦理规约的本质不仅仅是对技术主体、技术客体的规约,而是对技术主体与技术客体相统一的动态过程的伦理规约,是在技术-伦理开放框架内的协同与整合,由此可以消解技术伦理规约的困境。  相似文献   

18.
思想是主体对自身的社会存在及其与周围客观环境的关系的主观反映,行为是指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思想与行为的相互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依据科学的逻辑起点的基本要求,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只能是思想与行为这对基本范畴.把思想与行为确定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自制度化教育产生以来,教育一直都是国家需要承担的一种公共责任。至近现代,国家是否应当承担教育责任、在多大程度上承担教育责任,以及承担什么样的教育责任,成为富有争议的问题。在现代化进程中,国家肩负了越来越多的教育职能,但对个体的伦理教化责任却不断式微。尽管现代国家的伦理精神在逐渐减弱,但国家对个体的伦理教化依然应当是其基本的教育责任。就教育来说,不丧失对国家共同体的道德想象,并以此来塑造现代国家的伦理精神,是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就国家而言,对个体的伦理教化之责应建立在追求民主和社会正义的价值之上,这是现代国家承担教育责任的道德合法性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