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植树问题”教学目标知识性目标:(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悟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变化的规律。(3)使学生能够借助图形,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的植树问题。过程性目标:(1)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和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4)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使学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  相似文献   

2.
梁江伟 《课外阅读》2011,(8):125-125
四年级下册的《数学广角》主是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这些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是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数学方法。为了帮助学生充分感悟这一思想方法,我就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应用等一系列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生活数学化的全过程,初步体会植树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  相似文献   

3.
<正>【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通过画图、列表等方式发现并理解在非封闭线路上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在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关系的基础上,会应用植树问题模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渗透"一一对应"和"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重点】理解"植树问题(两端要种)"的特征,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4.
"植树问题"的教学内容是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全长与间距、间隔数与棵树之间的关系和规律,从而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究规律,找出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呼伦贝尔市第七届教学能手竞赛中,有六位教师执教该课,教师通过学生的手指数和空隙数让学生初步构建了"植树问题"的模型;再通过猜想验证的方法使学生掌握"植树问题"的规律,形成公式;最后通过解决重点问题夯实"植树问题"的模型,成效明显。另外,通过变式问题的设计和三种植树方法地比较,使数学思想方法得到有效渗透,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提升了学生的数学建模及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5.
<正>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06~107页。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探究植树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构建“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初步体会模型思想。2.经历构建“植树问题”数学模型的过程,渗透“以小见大”和“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培养抽象和概括的能力。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模型的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通过画一画、比一比等活动发现和理解植树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中例1的教学内容。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及认知规律,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应用的过程。在“植树问题”的教学中,我们着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两端要栽”的植树问题,渗透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7.
<正>《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内容。从内容编排来看,三个例题层次分明,以“解决问题”的模式引导学生通过画线段图发现规律,提取出三种不同类型的植树模型,再利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教学中,笔者对三个例题进行整体建构,引导学生从一个情境出发,借助数学活动发现规律,构建模型,进而举一反三,应用模型,将植树问题数学化,促进模型意识的形成,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8.
何晶 《湖北教育》2024,(2):73-74
<正>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抓住数学知识的本质展开教学,注重在教学过程中提炼、概括数学思想方法,有利于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笔者以人教版数学五年级“植树问题”的教学为例,做具体阐释。“植树问题”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在实际问题情境中探索并总结“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教学难点是把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同化为“植树问题”,并运用解决植树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探究、  相似文献   

9.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植树问题因为问题形式多样,呈现方式不同,问题转换多变,容易造成问题混淆不清,本质理解不透等情况,所以一直以来都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植树问题,轻松掌握和运用植树问题来解决问题,是有一定困难的。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认真分析教材,立足于学生基础知识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抓住植树问题的关键所在,找出植树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构建出植树问题的模型,引导学生学习探究,找出规律,巧妙转化,就会使植树问题的学习与运用变得轻松愉悦。现就植树问题教学浅谈个人的一些经验和看法。  相似文献   

10.
周慧 《湖北教育》2024,(2):75-76
<正>数学思想对数学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使学生领悟数学思想的内涵,并自觉利用数学思想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彰显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呢?笔者以“植树问题”的教学为例,做具体阐释。一、如何理解“植树问题”“植树问题”需要教什么?大家一般会认为,三种类型“植树问题”的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是教学重点,即两端要栽、一端栽一端不栽、两端不栽的模型建立是教学重点。事实上,这样缺乏结构化理解的教学是零散的,不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王兴和 《江西教育》2022,(44):33-34
“数感”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引导学生比较大小关系,树立辩证意识;让学生自制情景教具,建立对应关系;设计趣味游戏,引导学生发现隐性规律;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做出科学解释。教师要积极开发多样化的途径,培养学生的“数感”,发展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2.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06页。教学目标:1.通过对生活中植树问题的研究了解植树问题的三种基本情况,理解和掌握在不同情况下棵数和段数之间的关系,并且能利用它们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2.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借助数形结合的方法渗透一一对应思想,从而更好地理解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提高学生灵活...  相似文献   

13.
正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两端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本节内容是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掌握两端都栽树问题中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经历知识建构的过程,体验植树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做数学"的意识,渗透一些研究数学的方法及策略,使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并在数学上能有所发展。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新的教学理念和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目标: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掌握两端都栽树问题中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2能力目标:通过尝试探索、实验、  相似文献   

14.
方军 《湖北教育》2024,(1):90-91
<正>深度教学强调教师借助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深度探究所学内容,进而提升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在《数与形》的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从数与形的紧密联系、相互解释和相互转化的角度认识和思考问题,通过设计数学学习的体验点,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一、见形想数,看数想形学生深刻认识数与形相互转化的关键,是通过“形”加深对“数”的理解,也可以是通过“数”加深对“形”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培养学生的数感,能够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的内涵,增强学生对“数”的感悟,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为学生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实现数学教学的深层次价值。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可以从联系生活实际、强化估算教学、引导动手实践、注重问题探究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数感,实现数学教学的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16.
数学教学一定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联结点,架起挤粱。把数学教学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本文拟从两方面探讨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利用生活经验来理解数学问题,理解生活世界。鼓励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做数学”。通过研究,旨在使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  相似文献   

17.
一、引导学生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建立在形象的 感知上 《教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 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在数学概念引入时,教师首先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 入手,运用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生活事例,激起学 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 到生活中去的道理。教师不宜过早下结论,诸如“大 数减小数等于相差数”、“求几倍数用乘法,求一倍 数用除法”等等,因为这样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能 力的提高。 例如,在教学“单价、数量、总价”这一组数量关 系…  相似文献   

18.
郭成 《湖北教育》2024,(1):79-80
<正>《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内容。笔者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将结构化的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整合起来,设计了《植树问题》主题学习活动,引领学生在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的过程中多渠道、多角度构建“植树问题”模型,培植学生的模型意识。下面,笔者以例1的教学为例,做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19.
教材分析:学生第一次接触到“植树问题”,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是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一一对应”的数学方法,让学生能够理解植树问题中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数量之间的关系,并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20.
“求平均数”是小学数学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现行小学数学教材将这一内容分别安排在四五两个年级进行教学。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感到:教学“求平均数”时,除了引导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解题思路和求平均数的方法,还应做到“四要”。一、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意义“平均数”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数学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较难理解和接受,他们往往会把求出的平均数与通常意义下实际生活生产中的数量相混淆,当求出诸如“平均每户有2.5人”,“平均每人植树3.5棵”等答案的时候,往往会对其正确性和合理性产生怀疑,在确认计算结果是正确无误的情况下,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