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湖南永顺县三中何林指出:“怎样区别乙醇、乙醛和丙醇?”确是一个常见的化学习题。全国中学数理化竞赛委员会编《中学化学竞赛题解》(1980年版)在第34页把答案写为“与钠反应能产生氢气的为乙醇发生银镜反应的是乙醛;余下的是丙酮”由于这个答案与事际情况不相符合,《化学教学》81年2期第28页发表了  相似文献   

2.
可以用酸性高锰酸钾区别乙醇乙醛丙酮安阳师专化学系(455000)索福喜贵刊04年10期刊登了《醛知识问答》.该文在谈到“能否用酸性高锰酸钾区别乙醇、乙醛、丙酮”的问题时,答曰“三者都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所以不能用此来区别这三种物质”.这一结论是不正...  相似文献   

3.
乙醇与氧化铜反应生成乙醛的实验操作在教材中是这样安排的:“在试管里加l mL乙醇。把一端弯成螺旋状的铜丝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使铜丝表面生成一薄层黑色的氧化铜,立即把它插入盛有乙醇的试管里,这样反复操作几次,注意闻生成的乙醛的气味,并注意观察铜丝表面的变化”。由于生成的乙醛  相似文献   

4.
对高中化学教材上乙醇氧化反应实验进行了拓展研究,发现红热铜丝不仅能将乙醇氧化成乙醛,还能将乙醇一次性氧化成乙酸,甚至氧化成CO2.介绍了乙醇、乙醛、乙酸混合体系中乙醛、乙酸以及反应中生成的微量水的检测方法,巧妙地利用胶头滴管检验反应中生成的C02.  相似文献   

5.
乙醇的催化氧化是高中有机化学中一个重要的实验。但长期以来存在以下疑问:乙醇、乙醛均有刺激性气味,生成少量的乙醛混在大量的乙醇中,无法用嗅觉分辨,即判断乙醛的生成缺乏信度;教材介绍乙醛的沸点(20.8℃)低于乙醇的沸点(78.3℃),有毒性,即使灼热的铜丝与乙醇的接触处发生反应生成少量的乙醛,也会迅速挥发散逸,闻气味的操作是否必要以及是否符合绿色化学实验的理念;  相似文献   

6.
1.乙醇与丙酮。错误方法之一是用单质钠,以为乙醇酵分子里羟基中的氧原子可被钠取代产生氢气,而丙酮分子中因无羟基则不能发生取代反应故无氢气放出。实验证明丙酮也能与钠反应产生氢气:2CH_3COCH_3 2Na—→2 [CH_3COCH_2]~-Na H_2↑.错误方法之二是仿照乙醇与浓硫酸在170℃脱水生成乙烯的反应,以丙酮代替乙醇来做实验,以为不会产生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溴水褪色的气态物质,从而达到鉴别的目的。但经实验证明,丙酮与浓硫酸在加热的条件下产生的气态物质能很快地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及溴水褪色,因为二分子丙酮脱去一个分  相似文献   

7.
酶的分类     
郭兰冬 《科学教育》2006,12(3):55-56
1961年国际酶学委员会(Enzyme Committee,EC)根据酶所催化的反应类型和机理,把酶分成6大类:1氧化还原酶类主要是催化氢的转移或电子传递的氧化还原反应。在酶家族中数量很多。它又分为两类:1.1脱氢酶类催化直接从底物上脱氢的反应。反应通式:AH2+B A+BH2。其中AH2是氢的供体,B是氢的受体。在酵母菌发酵生成酒精的反应中,有一种醇脱氢酶,它作用于乙醇,使乙醇转变成乙醛。这个反应是可逆的,这种酶也能使乙醛转变成乙醇。发酵时醇脱氢酶就催化乙醛加氢转变成乙醇的。乳酸脱氢酶也属于此类酶,它能催化乳酸脱氢,变成丙酮酸,是参与糖酵解的…  相似文献   

8.
在现行版实验的基础上,对其他关于乙醇在铜催化下与氧气反应生成乙醛实验进行分析归类,并且提出和设计了新的乙醇在铜催化下与氧气反应生成乙醛的实验的简易装置.  相似文献   

9.
朱心奇 《化学教学》2003,(6):11-11,10
乙醇在铜催化下与氧气反应生成乙醛的实验,是学习乙醇重要性质的传统实验.中学、幼师等化学教材安排实验操作是:"在试管里加1mL乙醇.把一端弯成螺旋状的铜丝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使铜丝表面生成一薄层黑色的氧化铜,立即把它插入盛有乙醇的试管里,这样反复操作几次,注意闻生成的乙醛的气味,并注意观察铜丝表面的变化".该实验存在着一个明显的缺点,即证明乙醇生成乙醛的现象不具有可观察性.观察是思维的触角.由于学生生理的个体差异以及乙醇气味的干扰和乙醛浓度较低,仅靠闻乙醛的气味来判断乙醛的生成,影响结果的可信度.为了增加该实验的可观察性,笔者对该实验进行了如下改进,通过制备Na2[Cu(OH)4]试纸,使乙醇氧化和乙醛与新制Cu(OH)2溶液反应合二为一,克服了上述缺点,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采用乙醛和苯甲醛为原料,用乙醇为溶剂,在氢氧化钠催化条件下合成肉桂醛。分别考察乙醛和苯甲醛的物质的量比、反应温度、碱质量分数、反应时间和乙醇体积含量对肉桂醛产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L16(45)确定了合成肉桂醛的最佳工艺条件为n(乙醛)∶n(苯甲醛)=1.1∶1.0,反应温度为30℃,碱质量分数是8.3%,反应时间为75min,乙醇体积含量为50%,肉桂醛产率为61.23%。  相似文献   

11.
我校高二化学备课组的老师在实验员的协助下,将乙醇氧化后的产物直接用来进行银镜反应,结果令人满意。接着在学生实验中采用,实践也证明效果是良好的。这样做的好处是:既复习了乙醇的有关性质,又学习了乙醛的检验方法,使醇和醛有机地联系起来;既节约了药品,又能解决某些学校没有乙醛的困难。  相似文献   

12.
中学教材中一般使用氧化铜氧化乙醇得到乙醛,但条件是加热;FeCl3则是中学常见的氧化剂,它与Fe2 之间的的转换更是中学典型的氧化还原反应,大多在常温下即可进行,将二者结合起来可以展现典型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化学性质.能不能用氯化铁氧化乙醇呢?  相似文献   

13.
<正> 中等师范学校化学课本第二册学生实验均安排了《乙醇氧化生成乙醛》这个实验。按课本上所讲方法做,效果不明显,难闻到乙醛辛辣刺激性的气味。“如此反复操作几次”后滴加吐伦试剂子试管内壁并无银镜反应发生。本人根据不断实验,摸索出一个实验效果明显,易于学生掌握的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14.
对乙醇催化氧化实验的改进,能够直接显示有乙醛生成。实测证明,因K2MnO4碱性溶液的氧化性较弱,其反应选择性增强,与乙醇和乙酸难以反应,但遇乙醛等可迅速褪色。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为了给催化剂、有机氧化反应概念的建构提供实验支持,对乙醇氧化制乙醛实验进行改进.将氧气和乙醇蒸气交替通过催化剂,使催化剂(铜)变黑、变亮的实验现象交替出现,便于学生观察,为催化剂参与化学反应的观念建构提供实证支撑;将乙醇蒸气通过催化剂,为建构有机氧化反应概念——得氧失氢的核心理念提供实验支持;将乙醛制备和检验同时进行,节省了实验时间,有利于课堂演示和分组实验.  相似文献   

16.
c.打气球 d.蒸馏水5毫升 e.80℃的热水 3.实验过程: 先用酒精灯预热铜丝2~3分钟,然后鼓动打气球(不宜太快),使空气和乙醇蒸气一起进入玻璃管,反应开始,黑暗色的铜丝变成亮红色。此时移去酒精灯,继续鼓气,可看到铜丝维持红热状,显示此反应是放热反应,生成的乙醛蒸气溶解在水中成了乙醛的稀溶液。 4.它的优点: (1)反应物乙醇与生成物乙醛基本上分开,因此闻到了乙醛的真实气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现有的乙醇氧化脱氢体系中Mg-Al催化剂进行改进,以期获得更高的收率和产物选择性。创新点:1.制备Cu改性的Mg-Al催化剂用于乙醇氧化脱氢反应,获得了更高的乙醛收率和选择性;2. Cu/Mg-Al催化剂制备方法简单,制备价格低廉(无需贵金属),制备条件温和(无需高温高压);3. Cu/Mg-Al催化剂在使用前无需预还原。方法:1.采用共沉淀法和浸渍法制备Cu/Mg-Al催化剂;2.通过乙醇氧化脱氢反应对催化剂进行考评,以探究Cu改性、乙醇浓度和催化剂的还原条件对催化活性的影响。结论:1.与Mg-Al催化剂相比,经由Cu改性的Mg-Al催化剂的乙醇氧化脱氢活性显著提高;在350°C,乙醛最大收率为41.8%。2.进料气中水的存在(乙醇浓度下降)会对Cu/Mg-Al的催化性能产生不利影响,使得乙醇转化率和乙醛收率下降;但在高温区间(350~400°C),这个不利影响有所减弱。3.反应前,催化剂在氢气气氛下的还原步骤对Cu/Mg-Al催化活性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NaOH/Al2O3催化两种羟醛缩合反应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缩合反应中,用载体固体碱作催化剂有如下优点:反应条件温和,催化反应活性高,选择性强,后处理简单,产率高且无机载体可再生重复使用。在实验中,用NaOH-Al2O3催化苯甲醛与丙酮、乙醛与丙酮的反应,3小时后,产物的收率达85%以上,操作十分简便。  相似文献   

19.
乙醇、乙醛氧化的串联实验山东费县第二中学(273400)侯荣田为了加强学生对醇氧化生成醛,醛能起银镜反应的感性认识,笔者将乙醇、乙醇的氧化反应改为如下的串联实验,具体做法是:一,实验装置图A.吸足无水乙醇的脱脂棉B.表面生成黑色氧化钢的细铜丝C.内壁...  相似文献   

20.
在进行关于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时,按照教材的操作:“在一支试管中加入3~5ml乙醇,取一根10-15cm长的铜丝绕成螺旋状,在酒精灯上灼烧到火热,插入乙醇中,反复几次。注意观察反应现象,小心闻试管中液体产生的气味”,进行演示,笔者发现该操作存在如下问题有待改进。①实验演示效果差,不能使每位学生感受到生成乙醛的气味。②通过闻气味的方式来证明有乙醛生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