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课》1999,(9)
流行病专家常常告诫说,公共图书馆的书报、公共场所的扶手以及纸币上,都留有许多种类的病菌,接触过后须洗手、消毒、以免传染疾病…… 但美国华盛顿市12岁的若奈达·布罗克和9岁的咪咪莎拉却并不“人云亦云”。在他们的父亲依兹霍克·布罗克(系乔治城大学传染病学专家)的支持下,兄妹俩进行了一次有趣的“取证”和研究。他们把经过消毒的  相似文献   

2.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提出“门坎效应”,即一个人若接受了别人某一方面的一个要求,也往往容易接受这一方面的更高的要求。“门坎效应”对中学数学解题教学的启示是:当学生被一道“气势汹汹”的数学题唬住时,我们不妨先降低题目的要求,先只要求他们“进门”,逐步引申,最终将题目解出。长期这样训练学生,不仅可以使一部分学生逐步由“惧怕”数学变为“喜欢”数学,改变他们学习数学的心态,而且可以激发他们的思维,撩拨他们求知的情感,提升他们数学思维的品质。  相似文献   

3.
“9·11”恐怖袭击事件后,有两样东西开始在美国走俏:一是防毒面具;二是用于填写遗嘱的电脑软件。前者是为了在可能发生的战争前做好生命保护工作;后者是为了在有生之时保护死后财产。美国是法治国家,法律多到令人头疼,如果较富有的年轻夫妇不按法律预立遗嘱,若遇意外双双丧生,那么,年幼的孩子即被送进孤儿院,所有银行存款、住房、汽车及家具等财物便全由民政部门欣然接管。他们的父母、兄弟姐妹等亲属若想去领回孤儿及财产,就得花上一番大力气,委托律师打官司,按繁琐的法律程序去办理。这样看来,不预立遗嘱的后果比我们的“盖章手续”还可…  相似文献   

4.
反思一例     
有这样一道数学奥赛集训题:1998年美国某大学录取了一名数学神童,在第一次迎新会上,一位老教授问他:“你今年多大啦”?大家都望着他,神童却卖起了“关子”:“①若是我的出生年份加上5,和就是9的倍数;②若出生年份加上6,和就是10的倍数;③若出生年份加上7,和就是11的倍数;④若出  相似文献   

5.
南京外国语学校的校园里来了12位特殊的客人,他们是美国中学生最高等级奖学金“总统奖学金”的获得者,即将升入耶鲁、哈佛、斯坦福、麻省理工学院等一流高校就读,在美国他们也都算是“高考状元”了,他们和我们的“高考状元”有何不同?让我们走近他们去探个究竟。“美国状元”个个有“绝活”除了“高考”(在美国叫SAT)成绩绝对优秀之外,这些“美国状元”个个都有一手“绝活”。来自佛罗里达州的女生泰特看上去文静秀气,竟是一名探险家,已经探索过北极、游历过欧洲,还喜欢跳伞;来自亚特兰大的JESSI则擅长绘画,曾举办过一个画展,集中展现她…  相似文献   

6.
美国著名生物学家、科普作家托马斯·刘易斯的《这个世界的音乐》,以其“蕴藉缭绕的结构”、“字里行间不尽的意味”,“使人觉得就是在读无韵的诗”(译者李绍明语)。但也正如译者所言,因“常用一些有歧义的词”,“行文也往往若行若止,曲折逶迤”,再加上某些前沿科学专用术语的应用,真正读懂它并非易事。文题为《这个世界的音乐》,“这个世界”是指整个宇宙,还是指我们所在的地球?尽管文中出现了“外星人”、“空间来客”,但他们是作为我们这个星球的参照物出现的,“这个世界”无异是指我们这个地球。但随之而来的第二个问题,它是指地球上所…  相似文献   

7.
有且  明强 《中国漫画》2023,(3):24-33
<正>且说李傕、郭汜召集大臣商议对策。谋士贾诩道:“马腾、韩遂二军远来,我们只要加强防守闭门不战,不过百日,他们粮草吃完,自然会退兵,这时候再派兵追击,一定可以消灭他们。”李蒙、王方站出来说:“这不是好计,给我精兵一万必胜!”贾诩道:“如果开战,肯定要败。”二将说:“若我二人败,情愿斩首,我若胜,你也把首级输给我。”  相似文献   

8.
余随团而考察少管所时,目睹了一群“娃娃”们的生活和学习情形,他们唱歌、跳舞、打球、做广播操;他们上课、做作业、看电视;他们在武警的组织下,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儿。若不是在这特殊的地方而看到这些特殊的娃娃,谁也不会认为他们是“少年犯”。娃儿们本是纯洁的,也本该是“无  相似文献   

9.
美国人总是匆匆忙忙,似乎没时间讲究礼节,因此,美国人的随便是闻名的。尽管如此,你也许仍然会对这种“缺乏礼节”的行为感到吃惊。在商界,这一点尤其如此。大部分美国人都不在乎“职位”和“头衔”。他们经常在头一次见面时就直呼其名。他们可能会这样向你介绍他们的朋友:“李红,这是玛丽·史密斯。”在这种情况下,你可以随便称呼这位女士为“玛丽”或“史密斯小姐”。美国人不总是与头一次见面的生人握手,他们经常微笑着说“嗨!”或“您好”。在美国人看来,这种很随便的致意与正规的握手是一回事。同样,美国人也没有正规的“告别”仪式,他…  相似文献   

10.
美国著名数学家G·波利亚说:“一个数学教师有着极大的机会.若他把时间塞满了例行运算来训练他的学生,他就扼杀了学生的兴趣,妨碍了他们的智力发展,从而错用了他的机会.若他给他的学生以适合他们程度的问题去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将会引起学生独立  相似文献   

11.
上古汉语“若”从第二人称代词的“代”发展出“若人”等指称代词,“若”系指示代词初露端倪;中古汉语“若”系指示代词盛行;近代汉语只有“若此”;到现代汉语“若”系指代词消失。这个历时性变化渗透着词义沾染和词汇化理论。  相似文献   

12.
王薇 《职业技术》2007,(5):32-32
“从今天开始,谁不老老实实呆在办公桌前,就立马炒他鱿鱼。”美国佛罗里达州大学最近一份研究报告凸显美国“办公室虐待”现象严重,近40%的员工说,他们的主管说话不算数;超过1/4的员工认为,他们的主管经常在背后说下属坏话。  相似文献   

13.
“愚公移山”,节选自《列子·汤问》,是中学文言课文传统篇目之一。文中有“跳往助之”一语,中学语文课本未作注,常解为“跳跳蹦蹦前去帮助他们”或“跳跳蹦蹦前去帮助他们移山”。“跳”本有“跃”义,“往”亦有“去”义,若孤立地就字论字,把“跳往”训作“跳跳蹦蹦前去”,似乎也解释得通。但若把“跳往助之”纳入该文的县体语境之中,便觉得这种解释欠妥当了.  相似文献   

14.
一、美国学生的受教育方式是“放羊”,轻松得要命,因此他们大多数喜欢异想天开,想像力无比丰富;中国学生受教育方式是“填鸭”,辛苦得很,题海战术他们不怕,怕就怕那种“脑筋急转弯”的问题。因为大  相似文献   

15.
<正>印度诗人泰戈尔这样写道:“歌声在空中感到无限,图画在地上感到无限,诗呢,无论在空中、在地上都是如此。”对于诗人而言,无论仰望还是俯视都可找到诗。对于小学生而言,若将其带到一首诗歌面前告诉他们这是诗,他们会朦胧地认为诗就是美好的语言。要使小学生深刻地领悟诗的奥秘,需借助有层次的教学,通过“兴趣激发”“作者探析”“逻辑思维养成”这三环节将他们带入诗歌的“腹地”。  相似文献   

16.
母亲的报酬     
一位从美国留学回来的学生对我说,他们在学校时经常说,将来工作以后,要把自己的70%乃至80%的工资给父母亲,因为他们付出的代价太大了。那么,父母亲为我们究竟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呢?美国青年女作家克里腾登写过一篇题为《母亲的价格》的文章,提倡应把母亲所做的各项工作量化,给她们应有的肯定。她认为母亲的工作是一项“技术性的中级管理”工作。若母亲的工作可获薪水,合理的年薪约为6万美元。最近,著名的“埃德尔曼财经服务组织”经过缜密的计算与评估,得出这样的结论:若将母亲所做的各项工作改为出钱聘人代劳,那么,子女一年所付出的工钱高达6…  相似文献   

17.
在竭力标榜“自由”、“个性”的美国,有这么一个不讲“自由”、“个性”的团体,他们以牺牲个人的自由为前提,换来美国的军威和个人素质的提升;他们延揽全美最优秀的人才组成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充当“世界警察”;他们用单调刻板的训练方式造就了众多的精英:总统、将军、宇航员、企业家、科学家……他们来自于同一个学校——“西点军校”。秩序,是文明的标志,也是生活之所必需,一个不讲秩序的社会必然是落后的、混乱的。而把自己的秩序(抑或需要)强加给别人,更是一种可怕的倒退。  相似文献   

18.
曾任耶鲁大学校长的小贝诺&#183;施密德特日前在耶鲁大学学报上公开撰文嘲笑有着13亿人众的孔孟之乡,“新中国没有一个教育家,而民国时期的教育家灿若星海”、“宙斯已被赶出天国,权力主宰一切”。对于通过中国政府或下属机构“排名”、让中国知名大学跻身“世界百强”的做法,施密德特引用基尔克加德的话说,他们在做“自己屋子里的君主”。“他们把经济上的成功当成教育的成功,他们竟然引以为骄傲,这是人类文明史最大的笑话。”(该消息后被指有假)  相似文献   

19.
<正>美国是一个由1776年“独立宣言”宣告“人人生而平等”的国家,是每个人都被宣布从他们的造物主那边赋予了不可转让的“自由权”的国家。但是,人们看到的却是美国式的“自由”沿着两个极端相背而行,最终又汇聚到了一起,形成具有美国特色的自由和人权。  相似文献   

20.
中美中小学校的差异究竟有多大?你真的了解美国吗?我们究竟能从美国的中小学校长那里学到些什么?中关教育交流究竟能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和借鉴?参加中关中小学校长交流项目的中国校长们发现,美国的中小学教育既不像有些人所形容的那样“充满快乐,令人神往”,也不像有些人所描述的那样“基础薄弱,混乱无序”;相应地,与美国中小学教育相比,中国的中小学教育既非人们所认识的那样独享“基础扎实,课业繁重”特点,也非人们所惯常指责和批评的那样“机械乏味,了无生趣”;校长们发现,有些他们犹犹豫豫、胆战心惊,生怕被扣上“机械僵化”、“应试教育”帽子的一些改革尝试在他们的美国同行那里被毫不犹豫地执行着,还有一些他们多年坚持但近期却常常被讥笑和讽刺,几乎要被抛弃的做法被美国的同行高度赞赏并渴望进一步了解和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