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凯旋  李阳 《兰台世界》2012,(21):21-22
本文意从直接反映百姓心声的谣谚入手,从社会生活的下层着眼,自下而上考察唐宋时期科举制度在社会中的影响以及在科举选官制度下民人的社会心理变化,以期对科举学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王婧泽 《今传媒》2016,(2):153-154
科举是中国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一项选举制度,它承载着无数知识分子的出仕做官的理想和抱负.从历朝历代的科举制度发展来看,科举无疑是一种公平公正的选举,而这种公平中也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社会问题.所以,在了解科举制度的基础上,考证科举制度的利与弊,对中国科举文化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张楠 《兰台世界》2016,(24):121-123
特奏名是宋初出现的一种科举恩科制度,在北宋真宗时期基本形成定制,北宋太祖至宋真宗时期正是科举制度不断向制度化、体系化发展时期,在此期间一些偶然人为因素对科举取仕影响日渐变小,被制度化因素逐步取代,复试向特奏名转变即为例证。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历史上,对读书人以及国家、社会产生深刻影响的考试制度,是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科举考试.科举是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贡院是举行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专用考场.作为“抡才重地”,贡院是中国唐代到晚清知识分子魂牵梦绕的一个地方,从唐宋至明清大部分政治家、文学家、著名学者都经历过贡院场屋生活.贡院建筑规模宏大,考试规制严密,是科举制度的具体象征.  相似文献   

5.
自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炀帝设进士科,到1905年清政府废科举,一千三百年间,虽历经多次存废之争,科目屡有变动,但科举一直是选拔官员的主要制度途径。近代以来对科举的批评,主要集中于其考试内容,即仅局限于儒家经学和文史辞章,因而不利于实学或科学的发展。但这种指责忽略了科举是一种考试取士制度,而不是一种教育和学术制度。它有利于社会阶层的纵向流动以及传统文化的维护和延续,每隔一段时间便将一批通过层层考试而选拔出来的优秀分子充实到官僚阶层中去,在等级制社会里维持着一个重要领域的社会公正。科举的历史局限在于它是社会阶层纵向流动的惟一渠道,因此将一种本来的考试取士制度延伸为一种教育制度,即考试内容决定了教育的内容,这就使教育成了科举考试的准备,不利于各种其他人才的培养。或许,关键不在于废除科举,而在于增加社会阶层纵向流动的渠道,使人们能够通过别的方式,而不仅是“做官”的方式,来获取社会声望和社会成功。科举至少造就了一个无论从个人德行还是从文化素质上都相对优秀的管理阶层,个人不是通过他的血统、财富或社会关系而是通过他个人的文史才能而获得首次升迁。而废科举则大大增加了管理阶层产生和人员构成的随意性,但另一方面,又拓宽了社会阶层纵向流动的渠道。程巍  相似文献   

6.
正乡试是科举制度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考试选才制度,对金元以来中国朝野政治、社会、教育、文化、风俗等方面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自20世纪30年代起,现代意义上的乡试研究渐自兴起。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目前学术界已经从不同的学科、视角或层面展开广泛的研究,取得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由于问题重要、牵涉面广,对后世影响深远,乡试研究正在成为科举学、教育学、历史学、社会学等人文社科研究的新热点。在中国科举制度停废110周年之际,对乡试研究  相似文献   

7.
上千年来,中国的教育被科举制度主导,教育成为获得特权的门槛。今天,随着市场逐渐发育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科举化教育传统终结的迹象终于越来越明显了,这对于中国社会的结构变迁将有何种影响?  相似文献   

8.
清代科举集前代之大成,已臻于成熟,形成了完备的体系和周密的制度,以设立官卷与亲族回避为核心的官员子弟科举考试制度,亦为清代科举体系重要的构成部分,考察和理清该制度的基本设计与运作情形,有助于深化清代科举制度研究。  相似文献   

9.
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唐王朝承袭了隋朝的人才选拔制度,并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宋代的科举考试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和发展.元代的科举考试进入中落时期.到了明朝,统治者对科举考试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  相似文献   

10.
科举制度是指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为了统治需要而实行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社会制度之一,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一项伟大发明和创造,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对中国乃至东亚、欧洲的政治生活都产生了广泛影响.据档案文献记载,科举制度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历经1300多年,其间先后产生了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秀才就不计其数了.  相似文献   

11.
档案馆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化体系,是一种制度。现代档案馆的出现,意味着一种现代信息公平制度和信息保障制度的建立。将现代档案馆作为一种制度来研究,实质是在更加广阔的背景下来研究“档案馆与社会”这一大课题。  相似文献   

12.
2005年,是科举制度废除100年!光绪三十一年八月初四日,也就是1905年9月2日,随着千呼万唤始出来的一纸清帝谕令,在中国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最终画上了句号。关于科举的功过是非,历来是雾里看花,莫衷一是。今天的人们,到底该怎样认识和解读科举?一、科举废除为哪般自隋、唐开科考试,历经宋、元、明、清,在这漫长的1300多年里,对科举考试,特别是对八股考试,一直存有激烈的争论。北宋年间的王安石时代,清朝的康熙、乾隆  相似文献   

13.
科举文献是直接记载科举制度及其运作历史的文献,在类型和分类上具有独特性与专门性,因此有必要建立专门的科举文献学来研究科举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保存和利用,通过充分利用科举文献把科举学的研究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14.
商衍鎏先生以亲身参与科第之人,著《清代科举考试述录》一书,述有清一代科举与学校制度,其材料充实,内容丰富,广征博引,为研究清代科举制度最有影响著作之一。笔者在阅读此书时,发现作者在述及进士及关于进士系内之各种考试和清代科场案相关内容时,所记时间有几处错误,现分述并校订如下:  相似文献   

15.
姚大明 《兰台世界》2012,(10):59-60
其始于隋605年、亡于清1905年的1300多年的古代科举制度[1],是我国封建统治者为了加强统治采取的一种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政治体制之一。孙中山先生曾于欧美各国考察后说:中国考试制度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西方人则认为,科举制度不仅对  相似文献   

16.
本书从社会史和知识社会学的视角来审视儒家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角色,及其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历史命运。作者以儒家经典的经学化、孔子的圣人化、儒家的教育选举制度和政治法律制度的儒家化来界定制度化儒家的基本形态。通过对科举制度的废除、现代法律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建立、新的观念体系的形成等过程的分析,揭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社会正义的概念解读,得出社会正义是对权力、机会和资源的公正分配,即一种制度正义。根据制度正义性的要求,提出实现社会正义的五大主要条件。最后结合我国当前社会所存在的问题及各方面的制度缺失,提出我国要达到社会正义的一些具体要求,从而更好地保障社会稳定和推进社会文明。  相似文献   

18.
马科  郁影 《兰台世界》2007,(6S):41-41,40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各种职业呈现出专门化的发展倾向。实行职业技术鉴定,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可有效地提高劳动者素质,保障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成为人力资源开发的一项重要的战略措施。目前,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有完善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美国在1985年已初步形成档案职业资格制度,现已非常完善。  相似文献   

19.
陈尚敏 《档案》2020,(1):25-32
科举文献是指对科举制度、过程、内容、结果及相关人物、事件的原始记录。科举文献类型多样,这里所指,即由清代甘肃士人刊刻的硃卷以及包含甘肃科举中式者信息的同年齿录。硃卷和同年齿录均有中式者的个人简介、家族谱系,部分会试同年齿录和硃卷一样亦有师承关系部分。上述两种科举文献有助于考补清代甘肃人物、兰山书院山长传记以及认识明代向甘肃移民的多样性,同时还可对其中的部分史事进行订正。  相似文献   

20.
唐代中后期.朋党甚盛,造成王室卑弱,政局不稳.这样的历史教训,对宋太祖君臣来说,可谓殷鉴不远.因此,自宋太祖朝起,对唐代以来的科举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科举考试更为严密和开放,以便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延揽平民中的优秀人才,巩固其政权的统治基础.宋太宗即位后,继续采取措施,改进科举取士制度.在此,本文对宋太祖、太宗时期的科举改革情况作些简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