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为了解和评价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状况,从湖州市随机抽取11所幼儿园共1426名3~7岁儿童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学龄前儿童身高每增长1cm,男、女儿童的体质量分别增长0.304kg、0.380kg;身高增长与体重增长呈非线性关系;BMI、Quetele指数、身高胸围指数与年龄均呈线性关系,并且该三个指数高于我国北方某些农村调查结果,由此可见,湖州市学龄前儿童身高与体重的增长比例严重失调,体质量过大。  相似文献   

2.
邓婷 《今日教育》2006,(8):45-46
一、舞蹈是幼儿体格健壮的补品 1、舞蹈有助于幼儿身高的快速增长,防止骨骼变形 幼儿骨组织本来就处于不断钙化的特点,舞蹈中的“屈伸、含展、回旋”等训练能加速骺软骨不断骨化,缩短幼儿身高的增长与年龄增长的时间比例。北京舞蹈学院曾跟踪了十多年的中专班学生。研究发现他们的各年级学生无论男女——身高增长的平均数都大于我国对青少年普测的同龄组。所以正确适当的舞蹈训练会加快学龄前儿童的身高增长。  相似文献   

3.
陆克俭 《幼儿教育》2012,(31):15-17
从近十年我国各省市每年一次的国民体质调查结果来看,幼儿、小学生、中学生的体质普遍存在各项指标负增长的现象。另有国内权威机构对中日学前儿童体质对比调查结果表明,虽然我国新生儿的身高、体重和胸围都大于日本新生儿,但长到六七岁时,日本儿童只是身高与我国儿童接近,而体重、胸围、腿围、臂围均超过我国儿童。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近些年,我在各地观摩幼儿园体育活动,总会看到这样一些现象:早锻炼时,幼儿或三五成群地  相似文献   

4.
以掌握湘西自治州9-12岁农村留守儿童身体形态状况为研究目的,对苗族、土家族与汉族9-12岁农村留守儿童身高、体重、坐高、胸围、腰围、臀围6个身体形态指标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在身高、体重、坐高、胸围的均数与年均增长值基本趋势是汉族>土家族>苗族,男生9-12岁各年龄段增长幅度逐年递增,女生10-11岁是增长幅度最大年龄段,出现发育突增期;不同民族在腰围、臀围的增长幅度并不遵循身高增长幅度规律。综合6项身体形态指标与全国同龄儿童比较,反映出湘西自治州9-12岁农村留守儿童属单细、瘦弱的体型。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营养状况改善,儿童身高逐年增长。1995年调查资料表明:7岁儿童比10年前平均增高约2厘米。判断个子高矮,首先要了解矮小的标准和小儿生长的正常速度。如果您的孩子的身高低于下表中的年龄的身高最低限,可诊断为矮小。  相似文献   

6.
《成才之路》2011,(16):57-57
5月16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一项历时十年的《中国少年儿童十年发展状况研究报告》。其中表明,这十年,我国少年儿童的自我接纳程度持续提高,在校时闻”缩短,网络使用率翻两番;个人存款数额增长,拥有千元以上个人存款的十年间增长3倍以上。但是,十年来,少年儿童的睡眠时间持续减少,近八成中小学生睡眠不足。  相似文献   

7.
一、问题的提出心理及行为问题也称心理及行为偏异或偏常。主要发生于儿童期,常表现为行为不足、行为过度或不恰当行为。虽然这些问题多为暂时性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消失,但如果不能及时矫正,也会对幼儿的心理及行为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影响幼儿的正常生活和活动,阻碍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导致成年后的心理缺陷和适应不良,甚至影响家庭的幸福、集体的和谐和社会的稳定。国内外调查表明,幼儿心理及行为问题,在其群体中占有相当的比例,且种类多、分布不均。1998年11月,本研究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和Rutter儿童行为问卷…  相似文献   

8.
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调查表明,我国的学龄前儿童是缺乏分享行为的。我在多年的幼教实践工作中发现,幼儿的独占(玩具、食物等)行为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我普就我班幼儿的分享行为进行了调查:在25人中,拿到玩具就自己玩,不愿给别人球的幼儿占57%;有争抢玩具就要,若不给他就哭(或告状)的幼儿有32%;有争抢玩具行为的幼儿有40%。这些结果充分表明本班幼儿十分缺乏分享的意识与行为。而这些表现出强烈独占倾向的幼儿大多性格孤僻,不会与同伴相处,处处总以自我为中心,这使我意识到这一问题必须给予解决。本拟对如何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提出了一些具体的,供幼教同行们参考。  相似文献   

9.
前几年,上海地区对幼儿体质进行了形态、机能、素质三个方面19个项目的测查。结果表明,幼儿的肌肉力量较差,就背肌力与握力的平均值来看,均低于同年龄的日本、美国儿童。有种幼儿运动生理理论,主张幼儿肌肉力量自然增长,认为不必采取加强幼儿肌肉力量的措施,即使加强也是无效的;但也有一种理论主张在幼儿阶段,应对肌肉施加一定的影响,适当增加肌肉的负荷,以增加幼儿肌肉的力量。查阅有关资料,日本等地对幼儿肌肉力量的发展有相  相似文献   

10.
运用测试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怀化市市区和麻阳县、通道县3~6岁幼儿的身高、体重、坐高、胸围、皮褶厚度进行测试,并对城乡同龄幼儿的身体形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2010年怀化市城乡3~6岁幼儿身体形态的生长发育,总体上符合3~6岁幼儿期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身高、体重、坐高均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其身高的增长主要以下肢为主;(2)2010年怀化市3~6岁男幼儿身高、体重、坐高的增长速度大于同龄女幼儿,男幼儿的骨骼发育、人体纵向高度的生长和胸围发育的水平比同龄女幼儿好;(3)2010年怀化市3~6岁乡村男幼儿的身高都大于城镇男幼儿,乡村幼儿的人体充实度和密度大于城镇幼儿,乡村女幼儿坐高增长速度优于城镇女幼儿,乡村女幼儿的皮褶至4岁时最大,而城镇女幼儿3岁时最大.  相似文献   

11.
重视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程荣娥开展幼儿早期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百年大计。幼儿教育有它自身的特点,我们认为,其核心问题是要注意从动手和动脑两方面着于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一、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心理学工作者的调查表明,儿童的动作发展在儿童智能发展中占有重要...  相似文献   

12.
为全面了解淮南市幼儿的形态指标、身体素质现状,2010年淮南师范学院与淮南市体育局共同组织了对淮南市幼儿的调查与测试,把测得数据采用《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中幼儿部分的评定方法与标准进行统计处理。结果表明:淮南市3~6岁幼儿身体形态发育随着年龄的增加,他们的身高与体重值均增加,呈逐年升高趋向;男性幼儿和女性幼儿的身体形态从3岁就呈现出差异,这主要是由遗传决定的,这种差异在7岁以后,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表现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
如果说,中国的孩子比日本的孩子个子长得矮,大概人们不会相信,然而,研究人员的统计资料表明,我国7岁男女儿童的平均身高分别比日本同龄儿童矮0.6厘米和0.5厘米,15-18岁男女青少年分别平均比日本同龄者矮1.4厘米和0.6厘米。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2014年连云港市国民体质监测3~6岁幼儿人群数据的系统分析,结果显示:3~6岁幼儿体质合格率较江苏省和全国下降明显,身体形态指标(身高)较江苏省略有下降,而与全国相比,身高、体重、胸围指标随年龄的增长不断增加,且均高于全国水平。幼儿皮褶厚度(上臂、肩胛、腹部厚度)随年龄的增长逐渐提高,且各年龄段均低于全国水平。身体素质指标与全国相比,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走平衡木等素质有下降趋势,10米折返跑等身体素质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幼儿各个年龄段的安静心率均高于全国监测数据,并大致呈现出随年龄增大而减少的趋势,幼儿肥胖率大幅度下降。  相似文献   

15.
<正>儿童青少年眼健康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内容。爱尔眼科视光研究所与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于2022年7月联合发布了《中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大数据白皮书》,指出幼儿在进入小学前应该有150度的远视储备,如果眼轴增长过快,远视储备过早透支,孩子就会近视,且以每年50度左右的速度增长。我国6岁儿童中有45%已经失去了远视储备,可见近视防控关口亟待前移。  相似文献   

16.
家庭教养方式与幼儿感觉统合失调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感统失调与儿童学习困难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其主要原因在于学习不良儿童的大脑细胞不能很好地将各器官信息整合起来,从而影响其对身体内外的知觉作出反应。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形成、习惯的养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那么教养方式的不同是否对幼儿的感觉统合能力有影响呢?为此,我园于2004年对全园幼儿的感觉状况及家庭教养方式进行调查,以探讨幼儿感觉统合失调的发生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为有效地预防幼儿感觉统合失调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马风华 《师道》2005,(9):25-26
在2001年11月召开的第二届亚太地区学生奶会议上,北京大学教授、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季成叶所长撰《从中日青少年身高比较看改善我国学生营养状况的重要性》指出:比较加权处理后的中国男女7-18岁青少年身高和日本同龄段青少年全国平均身高的统计数据,结果清晰显示,中国青少年整体上身高较日本同龄段青少年处于劣势。大体上,7-9岁比日本矮1-3cm,10-12岁矮3-4.5cm。  相似文献   

18.
《教育文汇》2005,(3):1-12
刚刚发布的“中国10城市0~6岁儿童健康状况调查”显示,我国部分城市0-6岁儿童身高、体重的平均值基本上都大于1995年的调查数据。在这10年间,我国儿童与以往的同龄人相比又“长高”“长胖”了不少。  相似文献   

19.
一、引言颜色爱好一直是心理学工作者感兴趣的问题之一。早在20年代S·E·Katz就曾对西方5一15岁的儿童进行过颜色爱好的研究,结果表明;西方儿童的爱好顺序是;蓝、绿、红、紫、橙。30年代,T·R·Garb曾对白种人、黑种人、日本人、印地安人、菲律宾人和墨西哥人作过颜色爱好的调查,结果表明:似乎他们都不喜欢白色/但是,1935年我国周先庚、陈汉标等对中国大学生的研究表明:中国大学生的颜色爱好顺序是:白、蓝、红、黄、绿、黑、橙、紫、灰。c白色占第一位。可见,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颜色爱好也不完全一样。新…  相似文献   

20.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原国家教委1990~1994年合作进行的“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课题组对我国五省市幼小衔接方面的调查发现,在影响儿童学习适应能力的诸因素中,儿童主动性的影响是第一位的,说明学前儿童是否具有学习的主动性将大大影响到其入小学后的学习适应水平。因此,我们必须培养学前儿童的主动性,让幼儿主动地学习。让幼儿主动地学习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幼儿形成主动学习和探究的态度与倾向;二是在学习中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三是让幼儿掌握一定的学习与探究的方法,提高其主动学习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