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71年9月13日,林彪反党集团的丑恶面目已经彻底暴露无遗,作贼心虚的林彪一家三口偷偷溜上“三叉戟”飞机,仓惶外逃,摔死在蒙古温都尔汗。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三”事件最■笔者在一则资料上看到,说当时驻北京的西方记者们在事件发生前,就有某些觉察,在事件发生后的十余天,他们就作出了准确的判断。当时林彪事件的真相属于我国的最高层次的机密之一,外界无人知晓,那么,西方驻京记者是通过什么渠道获知内幕的呢?据这则资料说,事情是这样开始的:九届二中全会不久,西方驻京记者根据我党进行的“批陈整风”运动,敏锐地感觉到:中共党内在接班人问题上,可能产生了某种对立和斗  相似文献   

2.
梁衡 《出版参考》2011,(7):10-10
近日翻看四十年前的日记,有一段政治趣闻。1971年林彪叛逃,摔死在蒙古国,全国掀起“批林”高潮。当时我在内蒙古巴盟当记者,上面传达的文件里有一句话说:“林彪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生产队开批判会,队长向大家传达说:“这个林彪很坏,他还偷了一件马克思的大衣。”  相似文献   

3.
凌翔 《航空档案》2004,(7):42-44
1971年8月中旬,毛泽东主席开始了他的南方视察旅程。这次鬲方视察,主要是为召开中央九届三中全会和四届人大,为彻底解决林彪集团的问题“造舆论”,并向那些被林彪所蒙蔽和欺骗的党政军领导干部“打招呼”,使他们重新站到党的正确原则立场上来。  相似文献   

4.
1981年10月6日,埃及总统萨达特在阅兵式上被暴徒枪杀。这一震惊世界的事件,发生前后仅历时46秒钟。当时美国《新闻周刊》的记者,在暴徒的枪口下,几乎把事件全过程都拍了下来,被人们誉为“对着枪口按快门”的记者。当时是最轰动的摄影报道,之后成为珍贵的历史资料。这名记者有此创举,其思想动机是什么,我知之甚少,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西方记者讲竞争,这名记者冒死抓新闻,竞争心理想必是动机之一。  相似文献   

5.
《囍日日记》是民国初年著名记者黄远生的一篇通讯。通讯是一种新闻纪实丈体,今天的读者已司空见惯,不以为新,但在民国初年报纸上的文章是以政论为主,而纪实文字颇少。黄远生取西方报纸之经验,以主要的精力写新闻通讯,创造性地改变了当时报纸的面貌。他以上海《东方日报》、《时报》、《申报》驻京记者的名义撰写的《北京通信》(通讯)令人耳目一新,很快得到记者们的仿效。新闻学家黄天鹏说:“自黄生出,而新闻通信放一异彩……为报界创一新局面。”(黄天鹏  相似文献   

6.
关于林彪反革命集团“9·13”事件的性质和真相,在1971年9月18日中共中央下达的《关于林彪叛国出逃的通知》中,已经讲的十分清楚。但是,近几年社会上流传着一些新的说法,有的人甚至著书立说,散布了一些与中央《通知》精神不一致的论调。为此,我以一个“9.13”事件亲历者的身份,再把前前后后的事实叙述一遍,以正视听。  相似文献   

7.
如何别具一格——读几篇关于“泥雨”的报道王元敬4月16日凌晨,北京下了一场“泥雨”。对于这一罕见的自然现象,首都一些记者、报纸通讯员和一些外国驻京记者纷纷作了报道。面对共同的新闻事件,记者们的报道思路却大相径庭,呈现出各自的风格。北京的“泥雨”是凌晨...  相似文献   

8.
《Xi日日记》是民国初年著名记者黄远生的一篇通讯。通讯是一种新闻纪实文体,今天的读者已司空见惯,不以为新,但在民国初年报纸上的文章是以政论为主,而纪实文字颇少。黄远生取西方报纸之经验,以主要的精力写新闻通讯,创造性地改变了当时报纸的面貌。他以上海《东方日报》、《时报》、《申报》驻京记者的名义撰写的《北京通信》(通讯)令人耳目一新,很快得到记者们的仿效。新闻学家黄天鹏说:“自黄生出,而新闻通信放一异彩……为报界创一新局面。”(黄天鹏《新闻文学导论》,上海光华书局,1930年版)这话说得并不过分。  相似文献   

9.
精确新闻与民意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两年前,我国大陆开始出现一种新的报道形式——以一个话题为中心,有图表效据,有专家评论的调查报告似的新闻。最初只是冠以“公众调查”、“公众焦点”等专栏形式出现,1996年初北京青年报开始正式启用“精确新闻”一词。 美国记者菲力普·迈耶于1971年出版《精确新闻学》一书,对精确新闻报道方法进行总结。当时,在美国社会,由于侵越战争的失利和“水门事件”出现,社会普遍出现信仰、道德危机,民众对新闻报道也产生不信任感。针对这种情况,以迈耶为代表的新闻工作者们认为,传统的采访搜集和加工新闻的方法已经过时,传统方法对事件描写评价欠准确;而一味追  相似文献   

10.
“九·一三”事件后,在毛家湾 林彪住宅搜查到部分林彪、叶群笔记。这些隐秘的笔记,记录了林彪对待毛泽东的真实态度,处世哲学、为官技巧。  相似文献   

11.
新闻敏感,在某种程度上讲,是衡量记者素质的重要标志之一。没有新闻敏感的记者,一定不会挖掘出有份量的新闻。而具备较好新闻敏感的记者,善于抓住新闻焦点,进行纵深立体的报道。电视新闻《对外经济贸易部副部长李岚清会见意大利菲亚特集团公司驻京首席代表秦诺迪》(1989年6月15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正是一则能体现出记者新闻敏感的报道。 1989年6月15日是“六·四”平暴后的第11天。当时在华的外商、外资企业及中外合资企业的外籍工作人员由于受西方宣传媒介歪曲报道的影响,纷纷撤离中国,一时在国际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面对这种局面,经贸部领导同志及时约见驻华外商代表,了解外商的心理状态,向他们解释我国的对外  相似文献   

12.
今年10月,芬兰总统科伊维斯托和夫人应邀来华访问。随行的芬兰记者在10月13日的《南芬兰新闻》上发表了一篇题为《饿狼扑食》的消息。文长仅100多字,照引如后: “中国人十分友好,可是他们的某些习惯让人看不惯。比如他们在饭桌上毫不谦让。“当芬兰记者星期二来到外交部为他们准备的自助晚餐桌前时,中国自己的记者们早已吃掉桌上一半的食物。每次添上新菜时,中国人都成群地涌上前争抢。“一位常驻中国和远东的记者说,这种现象在其他地方也很普遍。饭菜装饰得很美观,可人们并不欣赏它,而是习惯于赶快把它抢到手。”西方记者用手中的笔把中国同行描绘成“成群”、“扑食”的“饿狼”,我作为新闻界的一名老兵,读后如同一杯苦酒下肚,心里很不是滋味。  相似文献   

13.
一些优秀的西方新闻作品,大都具有生动细腻、实感性强的特点,这主要在于记者注意了对新闻事件发生现场的观察与描写,注意了描写有关新闻事件和人物的细节。他们勿需使用形容词和副词,便能使文章写得引人入胜。 重视现场描写,成为西方新闻写作的一条重要规律。美国新闻学教授曼切尔说:“记者的第一信条也许是:要表现,不要陈述。”他认为,平铺直叙的叙述会使读者或听众处于消极的状况,表现主人公的言语和行动,会使人身历其境。由此,西方记者在写作中很注意在现场气氛的渲染、细节的选择与描写上下功夫。在作人物的现场描写方面,他们运用了  相似文献   

14.
《中国博物馆》2009,(3):30-30
1971年“九·一三事件”发生后,中共江西省委书记黄知真立即带领工作组进驻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他首先传达周恩来总理关于“要正确反映井冈山斗争的历史,要按1965年的陈列方案修改”的指示。博物馆随即对陈列内容拟了新方案。这个重新正式对外展示的基本陈列,既保留了1965年那个陈列的优点,也纠正了当时的某些史料上的错误,  相似文献   

15.
就在“九·一三”事件发生的前5天,林彪还主动打电话给江青问好,两人之间的关系十分微妙。既惺惺相惜,又暗中较劲。林彪死后,江青为何噩梦缠身?她究竟梦到了什么?  相似文献   

16.
4月15日凌晨两点左右,喷气式飞机怪叫着掠过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上空,“轰隆隆”的爆炸声震撼大地,桔红色的曳光弹在幽黑的天幕上划出一道道弧线。发生了什么事?住在市中心艾尔卡比尔旅馆的美国记者们个个焦急地注视窗外,急于想弄清真相。他们迅速地根据观察作出判断。《时代》周刊记者弗拉米尼的房间朝南,正对卡扎菲司令部的方向,他说:“我看到炸弹引起的第一片火光,立刻明白:真正的轰炸开始了。”美国三大广播公司的记者在几分钟内就通过电话与夜间  相似文献   

17.
美联社驻北京首席记者维多利娅说: “好新闻不但要有重要的事实,还必须让读者读起来有趣,要有人情味。一条好新闻必须在即刻抓住读者的心。一条好新闻还必须注意时效和表达方法。”合众国际社驻京记者龙布乐说: “判断好新闻的标准有3条: 1、事实必须准确无误; 2、最重要的事实放在文章的最前面; 3、能激发起读者的感情。”挪威《晚邮报》驻京记者弗尔塞特指出:  相似文献   

18.
    
从申领采访证的时候开始,嗅觉敏感的各国记者们就开始隐隐感觉到中共十六大的变化:手续简单了,名额限制也放宽了。这是一种从未有过的透明感和顺畅感。 接下来的11月8日,当江泽民作完近两万字的报告后,世界舆论异乎寻常地出现了一种“一边倒”的热潮,连许多向来喜欢挑刺的西方主流媒体,都不得不在他们的报道中强调:江泽民的报告赢得了无数次掌声,反映了中国民众的心声。一个被广泛传播的细节是,十六大报告中频繁出现了共90多个“新”字,在各行各业都引起了振奋。  相似文献   

19.
“今天的消息是金子,昨天的消息是银子,前天的消息是垃圾。”“新闻只有24小时的生命。”——西方新闻界常用这类话语表达他们对新闻时效性的看法。西方记者认为: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如何,直接影响其新闻价值。新闻报道的见报(广播、电视的播出)时间离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越近,其新闻价值越大;反之亦反。西方记者还认为:“对我们西方人来说,时间就是金钱。对于报纸、通讯社、时效就是金钱。”在这种新闻价值观和时间  相似文献   

20.
围绕苏联共产党前总书记安德罗波夫病逝的有关报道,是从1984年2月4日苏联国防部长乌斯季诺夫突然推迟对印度的访问展开的。2月4日,当印度联邦国防部和苏联塔斯社一经宣布,双方一致同意把这次访问“推迟一些时间’,立即引起了西方记者的大量猜测。法新社记者4日那天发回的专稿中说:“只有出了严重事件,才有可能影响这种高级访问。”路透社记者认为:“这可能同苏联主席安德罗波夫的健康状况有关,安德罗波夫已经有近半年没有公开露面。”“由于塔斯社是4月1日正式宣布这次访问的,所以,显然造成这次推迟访问的事情肯定是在过去的3天里发生的。”日本《读卖新闻》驻苏记者小岛更明确地指出:“安德罗波夫总书记的健康状况是主要原因。在这种情况下不公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