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先生曾指出文学作品必须具备“三美”,即:“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这和刘勰《文心雕龙.情采》篇中所说的“情文”、“声文”、“形文”是一脉相承的。文学作品如果具备绘画美则会赏心悦目,如果具备音乐美则会和谐动听。文学作品既具备了绘画美又具备了音乐美,就会使作品获得一种如乐如歌、如画如诗的艺术美感,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2.
美学界对儒家文质观的研究都基本上忽略了其与儒家人性论的关系,并认为儒家都主张文质彬彬,从而又忽略了孔子、孟子和苟子的文质观的差别。究其实,孟子主张性善,所以他重质不重文,主张先质后文、要以质救文;苟子认为性恶,所以他重文不重质,注重以文灭质;性善论和性恶论的因素在孔子的思想中都具有,所以他主张文质彬彬,既主张先质后文,又主张以文救质。  相似文献   

3.
李贽是晚明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也是一位文学批评家。他主张为文要“发于情性,由乎自然”。“以自然为美”是李贽文学思想的核心。  相似文献   

4.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途径有哪些呢?文章从钻研教材、品文蓄情,反复吟诵、以读入情,解释词语、以词传情,感受形象、以形激情,体会意境、以美导情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相似文献   

5.
充分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让学生融入进去,从中感受美、体会美、创造美、表达美。将语文中的情和意自然、准确、生动地传达给学生,让学生体会文的美,喜欢美的文。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图以美学的角度从三个方面对林黛玉“情情”之美加以阐释,即“情情”的自然之美、极致之美和悲剧之美。“情情”的自然之美,阐释了林黛玉“情情”具有禀赋的特质,是“情中之情”;“情情”的极致之美是“情情”在与现实发生冲突时,表现出至真至诚的深情之美,是“情外之情”}在“情情”的悲剧之美中,借助西方的悲剧理论展现出“情情”的升华和超越现实的崇高生命力,是“情上之情”。  相似文献   

7.
“形莫若缘、情莫若率”──论老庄自然人性论与文学本质观钟仕伦,欧阳造与儒家“修辞立其诚”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把文学看成是作为“社会的人”通向理想人格神圣境界的工具的看法形成鲜明对照,道家则讲究“形莫若缘,情莫若率”的自然人性论和去“文”存“朴”...  相似文献   

8.
梁章钜联话系列开启了联话写作的范式,标志着楹联艺术思考的自觉和成熟,直接启迪了晚清、民国时期的联话思想。梁章钜把"雅"作为第一性的审美要素,从楹联的思想、题材、语言、风格等方面构筑了以"浑、典、古、重、大、质"为基础,雅为核心的踵事典雅的审美趣味;同时,他认为,在楹联之中,情与文要兼顾,由此衍生出情文相生、气味统摄的审美境界。梁章钜在楹联品评中认同阳刚美与阴柔美的有机统一,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刚为主、刚柔兼济的审美风格。  相似文献   

9.
新 课程 选文 文 质兼 美, 形 神俱佳 ,贮藏 着 大量 的情 感 因素 ,给 我们进 行情 感教 育提 供 了得 天独 厚 的条件 。本 文着 重从 四 个方 面对 此 进行探 讨。 一、情境渲染,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一 堂课 好的 开 头就 为整 节 课奠定 了成 功的 基础 , 这就 需要 教 师从导 入着 眼, 力求 酝 酿一 种与 内 容相关 的情 感和 基调 , 使学 生在 特 定的氛 围中 受到 感染 , 自然 地进 入 作品的 意境 。如 讲《朝 抵 抗力 最大 的 路径走 》, 在 黑 板 上 写 下 清 代 郑 燮 的 诗《竹 石》:“咬 定青 山 不放 松, 立 根原在 破岩 中…  相似文献   

10.
"一代辞宗"沈约,在<宋书·谢灵运传论>中展示了他的文学思想,认为文学的发展本以情变.文学创作与情志为本,六情是文学生命所在.他的"文以情变"的思想有着深刻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