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怀沙》是屈原肯定地作出了死的决定以后的作品,它表达了诗人四个方面的感情:(1)表示决不改变初衷。(2)伤痛不为时人理解。(3)感叹明主贤臣不能并世相遇。(4)决心以一死为后世树立榜样。全文思想悲痛深沉,感情低徊往复,再没有提及对君王的希冀,没有愤激之词,没有恼怒与慌乱。艺术上的思考也绵密精细,臻于完善。但屈原为什么要将这样一篇作品标名为《怀沙》,怀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相似文献   

2.
一太史公《屈原列传》云: “(屈原)乃作《怀沙》之赋,其辞日:“……。於是怀石,遂自投(沈)汨罗以死。”揆史公之意,“怀沙”即怀石,《怀沙》乃屈原沈尸前之作,而“怀石”则为沈渊之术。所以有此说者,或史公游沅、湘时有所闻而云然。东方朔《七谏、沈江》亦云: “怀沙砾而自沉兮,不忍见君之壅蔽”。  相似文献   

3.
据《史记·屈原列传》,知《怀沙》为诗人的绝笔(“怀沙”不必解释为“怀石”,而《惜往日》显系伪作)。《怀沙》  相似文献   

4.
从屈原投江自沉前的最后一篇作品《怀沙》出发,分析诗人之死的心理及行为,对其死亡恐惧及其消解进行思考,以期在人类死亡问题的探索上有所收益。  相似文献   

5.
《怀沙》是屈原诗歌的标题.对它的注释理解,历来诸家各异,为了辨义方便,略举如下:一种说法认为《怀沙》即怀沙石自沉。有几位楚辞研究者持这种观点:朱熹《楚辞集注·怀沙》题解:“言抱沙石以自沉也.”王夫之《楚辞通释·怀沙》:“怀沙者,自述其沉湘而陈尸于沙碛之怀.”  相似文献   

6.
《许昌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一九八三年第二期上发表了路百占同志《屈原〈怀沙〉题旨新解》一文(以下简称《新解》),对前人释《怀沙》题旨的两种意见均有疑义,认为“怀沙”本作“怀没”是屈  相似文献   

7.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有《怀沙》全文,后世学者也多以此为依据,认为《怀沙》实为屈原的绝命辞,由此提高了《怀沙》在《九章》中的地位。汉代快速转变的大一统政治结构同以司马迁为代表的汉代文人尚未调整过来的心态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冲突,在此背景下,《怀沙》所表现出来的"仗节死义"便成为汉代文人在面对"屈原困境"时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学者们对“怀沙”二字含义的解释一直众说纷纭,主要有“怀念长沙”、“怀沙石自沉”两说。“长沙”作为地名出现在汉代,故“怀念长沙”说实误。本文探讨“怀沙”作为标题的来源,认为《怀沙》标题不是屈原自己所加,而是后来《楚辞》的编辑者根据屈原怀沙石自沉的历史传统说所加。因此,“怀沙”的含义应是怀抱沙石自沉。探讨“怀沙”主旨,应题避开。  相似文献   

9.
《怀沙》是屈原诗歌的标题。对它的注释理解,历来诸家各异,为了辨义方便,略举如下:  相似文献   

10.
《考试周刊》2020,(91):12-13
文章通过对《怀沙》《哀郢》等文本的解读,并加之对《屈原贾生列传》《楚世家》和《鄂君舟节》等史料和出土文物的辨析考察,推断《怀沙》当作于楚襄王三年或之前,从而推导出屈原沉江时间应在楚襄王三年左右,为高中语文教学对屈原作"知人论世"的分析,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怀沙》是屈原的"绝笔",在题意和内容上学者们多乐于探究。运用文献法和诠释法解读《怀沙》,再一次从屈原的诗作中触摸他真实的感人的呼吸,拥抱他美玉的无瑕的心灵,旨在唤起人们对这位爱国诗人倾心的仰慕和深切的怀念。  相似文献   

12.
余玮  陈昕 《职业技术》2006,(7):20-24
银髯飘拂,面色红润,耳聪目明,行动矫健,思维敏捷,没有半点龙钟老态,这就是我们见到的96岁的耄耋老人文怀沙。和文怀沙交谈,访者无疑既是后生又是学生。文老引经据典,侃侃而谈,从文学到人生到社会,谈到美好,也谈到丑恶。从他意识流式的极富哲理的语言中,从他那皱纹、白发、神采中,我们解读到睿智,解读到“博学多才”的真切内涵……“新中国楚辞研究第一人”确有屈原之神貌胡耀邦在晚年曾有《致文怀沙先生》长诗,其中有云“:骚作开新面,久仰先生名。去岁馈珠玉,始悟神交深。君自九嶷初,有如九嶷云。明知楚水阔,苦寻屈子魂。不谙燕塞险,卓立傲…  相似文献   

13.
屈原自沉原因与屈原卒年的争论有密切关系。《哀郢》、《涉江》、《怀沙》是屈原自己树立的走向自沉的三根标杆。楚顷襄王二十二年,秦兵攻楚,郢都失陷,屈原才悲愤自杀,以身殉国。吴郁芳、章培恒、潘啸龙等先生否认屈原的死是殉国难,是缺乏根据的。  相似文献   

14.
流传至今的《怀沙》有三个版本系统,因此造成了一些异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怀沙》的部分异文进行了辩正。  相似文献   

15.
《九章》诸篇充分展现了屈原后半生的遭际和思想情怀,它和《离骚》 一样,同是考察屈原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的重要文献。其中诸篇在情绪变化上有着内在的连 贯性与逻辑性,《惜诵》、《思美人》、《抽思》仍含期盼之情,《哀郢》、《涉江》是承上 启下之作;而《悲回风》、《怀沙》、《惜往日》则是表达了作者"欲不死而不得不死"的 绝望心绪。  相似文献   

16.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关于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公元前278年,楚国都城被秦军攻破。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于五月初五写下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而死。  相似文献   

17.
屈原作品中某些篇章的真伪问题,学术界历来就有不同意见。争论的重点,尤其集中在《九章》的《怀沙》以下《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四篇上。从总的倾向来看,正反两个方面的意见,是不相上下的。但是,主张这四篇是伪作的论著当中有两条历史资料,却迄今还没有人能提出有力的否定意见。第一条,《汉书·扬雄列传》说:雄作《反离骚》《广骚》之后,“又旁《惜诵》以下至《怀沙》一卷,名曰《畔牢愁》。”这是否可以证明西汉之末的屈赋传本还没有《怀沙》以下四篇?第二条,刘  相似文献   

18.
《哀郢》是屈原晚年的一篇重要作品,对研究屈原的生平经历至关重要。诗中“忽若不信兮(一本在“若”之后有“去”字),至今九年而不复”两句,历来为楚辞研究者所重视,往往据此来推断《哀郢》之作年,并由此上推屈原始放之年,下推屈原之卒年。但因对屈原的生平经历各有先入之见,故而得出的结论往往彼此大相径庭。明黄文焕说屈原之放非顷襄元年即次年,后推九年,即顷襄九年,又越孟夏,故怀沙自沉,“固属之十年矣。”(黄文焕《楚辞听直》)林云铭谓屈原于顷襄二年再度被放于江南,越九年,作《哀郢》,于顷襄十一年作《怀沙》,并自沉于汨罗。(林云铭《楚辞灯》)今人林庚则谓屈原于怀王二十四年被放,越九年,于顷襄二年作《哀郢》,于顷襄三年自沉于汨罗。(林庚《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重版)姜亮夫则认为屈原之放当在顷襄七年秦楚和亲之后,越九年作《哀郢》,明年作《怀沙》,其自沉汨罗“当在顷襄十六七年间。(姜亮夫《屈原赋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出版)汤炳正则集林云铭、蒋骥、游国恩三家之说,关于屈原始放之年取林说:关于屈原在江南的行踪取蒋说,认为屈原被放陵阳九年,《哀郢》即作于被放陵阳的第九年:关于屈原之卒年,又取游说,认为是在“(顷襄)二十二年,秦复拔我巫、  相似文献   

19.
“文革”期间,有一天,狱警传文怀沙,说北京来了一位中央首长派来的人物要找他谈话。见面一看是一位过去的朋友马先生,是江青叫他来临汾监狱找文怀沙,说文怀沙可以从狱中出来,条件是要亲自写一份认罪和效忠的文书。  相似文献   

20.
《史记》既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作为史传文学,《史记》熔入了作者强烈的爱憎,字里行间翻滚激荡着感情的波涛,给读者的心灵以强烈的震撼,被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要》)。清代刘鹗评论说:“《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老残游记序》)《史记》的抒情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作品夹叙夹议,叙议结合,感情充沛,反复咏叹。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六册中的《屈原列传》,其表现手法主要是议论抒情,几乎占了作品篇幅的一半。如写屈原因愤而作《离骚》的情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