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莫"字词性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惠 《现代语文》2006,(5):128-128
"莫"最初是"暮"的本字,<说文>:"莫,日月冥也."<说文通训定声>:"莫,假借为无."段玉裁认为是引申义,<说文>段注:"引申为有无之无."几乎所有对"莫"的训释,皆以为"无"字,如<广雅·释言>:"莫,无也."<诗·邶风·谷风>:"德音莫违."笺:"莫,无也."<小雅·天保>:"以莫不庶."笺:"莫,无也."<礼记·檀弓>:"莫相予位焉."注:"莫,无也."<论语·阳货>:"小子何莫学夫诗?"皇疏:"莫,无也."皆以"无"为训,这种训释含混模糊,因此,后世对"莫"的用法争论颇多.  相似文献   

2.
<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话:陈亢问于伯鱼日:子亦有异闻乎?对日: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日:"学<诗>乎?"对日:"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日:"学<礼>乎?"对日:"未也.""不学<札>,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日:"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陈亢是孔子的学生,伯鱼(字鲤)是孔子的儿子.这段话的意思是:陈亢问伯鱼说:父亲对你有什么特别的教导吗?伯鱼答:没有.不过有一天父亲一个人站着,看见我从庭前小跑而过,就问我:"学<诗>了吗?"我说:"没有."父亲就告诉我说:"不学<诗>,就不能很好地跟别人交流."于是我就回去学<诗>了.还有一天,父亲还是一个人站着,我又从庭前跑过,他又问我:"学<礼>了吗?"我回答:"没有."他又对我说:"不学<礼>,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  相似文献   

3.
老人与土地     
中国古典文献精髓中,屡现赞美土地博大、无私之辞.<老子>说:"天地之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也."就是天地不为自己而生存,所以才天长地久;<易经>亦言:"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即:大地厚实和顺,也因此才容载万物.  相似文献   

4.
胡彭华 《现代语文》2006,(10):116-116
倨句 <汉语大词典>:"亦作'倨佝'倨拘',物体弯曲的形状角度.微曲为倨,甚曲为句.<周礼·考工记·冶氏>:"[戈]已倨则不入,已句则不决,长内则折前,短内则不疾;是故倨句外博." 居句 <汉语大词典>:"犹言方圆直曲."<史记·乐书>:"居中矩,句中钩."<古代汉语词典>解释云,"居"通"倨".直也.段玉裁释"倨"时,引<礼记·乐记>作"倨中矩,句中钩."  相似文献   

5.
"始"字考辨     
一 "始"在古代汉语中是一个常用词.<汉语大词典>首条解释说:"始,开始;开端.与‘终'相对. "<说文解字>(下简称<说文>)曰"始,女之初也,从女台声."而"女之初"又当何解?  相似文献   

6.
王廷相曾说过:"言征实则寡余味也,情直致而难动物也,故示以意象,使人思而咀之,感而契之,邈哉深矣,此诗之大致也."(<王氏家藏集·与郭价夫学士论诗书>)意象即诗词的本体.其特点概括起来有:真实、连贯、含蓄等三个方面,这是由意象的基本结构或者说意象的营造规律所决定的.<易传·系辞传>说,"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所以意象的基本结构就是情(意)与景(象)的内在统一,情中有景,景中含情.  相似文献   

7.
离别     
离情别绪,自古以来就指人们惆怅与凄婉的情思,哪里有相聚哪里就有别离. 李白在<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吟唱:"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抒发的是挚友相别时目送千里的不舍之情.刘兰芝在<孔雀东南飞>中写道:"君当如磐石,妾当如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这抒发的是夫妻相别时的心意相随,难以割舍之情.  相似文献   

8.
诗歌是最精练、最优美的文学艺术形式,诗歌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孔子曾说:"不读<诗>无以言."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能力发展."诗歌教学除教给学生基本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挖掘蕴涵在诗歌当中的艺术美,引导学生品味、欣赏这种美,使学生精神上得到愉悦,最大限度地发挥诗歌的感染力.下面,我就谈一下诗歌当中存在的艺术美.  相似文献   

9.
<蒹葭>选自<诗经·秦风>,被誉为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朦胧诗.因其故事的虚化、意象的空灵及意境的隐喻,诗出以降,解诗者争讼不已.一是刺襄说,<诗小序>云:"<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二是招贤说,<诗沈>道:"盖下游为雒京,士之在周者,如见其在水中央,而不可得也.上游为开渭,士之在秦者,道阻且长而可致也."  相似文献   

10.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陆机在<文斌>中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可见文章千古事,此言不虚.然而,要写好文章,大家却总是老虎吃刺猬--无从下口.笔者认为,作文贵在积累,思接千载的天马行空,如果没有积累那是不可想象的.  相似文献   

11.
唐宋词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艺术瑰宝,历久弥新.王国维<人间词话>说:"词之为体,要涉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要眇婉曲的文体特征和情深言长的内容特征是唐宋词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2.
问: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说:"'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这里"念错的歧韵"是不是以南方方言为本位了?  相似文献   

13.
"场",<尔雅·释宫>说:"路、场、猷、行,道也."<说文解字>解释"场"字:"祭神道也.一日田不耕;一日治谷田也.从土,扬(去提手边)声."依据<周易>卦爻辞:易就是场.在古人的眼里"场"就是天下、世界与社会.在现代数学的场论中,"场"是一个关于时间和空间的函数.  相似文献   

14.
美国的学者s·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说言:"想象力是心灵的一种能力",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却"字原本是一个动词,<说文解字>:"却,节欲也."段玉裁在他的<说文解字注>中这样说道:"却者,节制而却退之也."在<汉语大词典>中,"却"有很多义项,如:退、使退;除、除去;回转、返回;还、再;就、便等.  相似文献   

16.
蝴蝶,简称"蝶".指"有阔大而扁平翅膀的虫子".<本草纲目>中说:"蝶美于须,蛾美于眉,故又名蝴蝶,俗谓须为胡也."  相似文献   

17.
"寓言","重言"和"卮言"就是所谓的<庄子>"三言"."寓言"有寄托、寄寓的意思;"重言"一般理解为引重之言;"卮言"就是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去描述、去论说的话."三言"在<庄子>一书中不是简单地相加构成篇章的,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三言"中那些充满奇特想象的故事是<庄子>一书具有持久魅力的原因之一.超乎寻常的想象,反差强烈的对比使形象与思辩实现了完美的结合,让读者有一种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的感觉.  相似文献   

18.
<祭妹文>是袁枚的散文代表作,古之论者将<祭妹文>与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清文评注读本>说:"韩昌黎<祭十二郎文>、欧阳修<陇冈阡表>皆古今有数文字,得此(指<祭妹文>)乃鼎足而立.作为清代"性灵"诗说的倡导人,袁枚主张"若夫诗者,心之声也,性情之表露者也""诗者,性情也,性情之外无诗."他的这种主张在散文中同样得到充分的体现,<祭妹文>之所以受人推崇,在于"情真"二字,在于独具特色的抒情.  相似文献   

19.
"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野草>题辞>)鲁迅先生的话.道出了写作者共通的体会-将思想物化为语言的痛苦.而早在一千五百年前,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就指出:"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也充分说明了由"意"到"言"的艰难.刘勰还进一步指出,造成这种困难的原因是"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  相似文献   

20.
"闻过"是否"则喜"?提出这个疑问不是要咬文嚼字,而是想为批评找点心理依据. 孔子称赞子路说:"子路好勇,闻过则喜."<孟子·公孙丑上>说:"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意思都是说子路听到别人批评他缺点或错误就感到高兴.子路为人正直好勇、光明磊落,重友朋、讲信义、守言诺,是孔子门徒中性格独特的一位,他具备了君子人格,说他"闻过则喜"应该是不为过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