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扣林  杨自强 《今传媒》2007,(10):12-13
在传播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新闻媒体优先获得独家新闻日益困难,而发表有影响的有新锐思想的独家言论却成为可能。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需要,浙江《嘉兴日报》积极探索建立“评论记者”工作机制。今年1月,该报开出10万元年薪面向全国招聘评论记者;今年3月5日,正式推出“嘉兴时评”。半年多来,评论运行取得的成果比较显著。由嘉兴日报社、《新闻战线》编辑部和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嘉兴日报社承办的“新世纪第三届新闻评论高层论坛”,也将于2007年11月3日至5日在嘉兴南湖举行。《嘉兴日报》为何推出10万元年薪招聘“评论记者”的举措?“评论记者”机制如何才能高效运行?应该处理好哪些重要问题?本刊特推出《嘉兴日报》10万元年薪招聘“评论记者”专题,供业内人士和新闻传播理论工作者参考、研究。[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2007年1月5日,嘉兴日报社同时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杂文报》上刊出《探索新形势下媒体新闻评论记者工作机制——嘉兴日报招聘新闻评论部主任、评论记  相似文献   

3.
2007年1月5日,浙江省嘉兴日报社同时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杂文报》上刊出《探索新形势下媒体新闻评论工作机制--嘉兴日报招聘新闻评论部主任、评论记者》的招聘启事,承诺"新闻评论部主任年收入不低于10万元、评论记者年收入不低于8万元",并提出了"不问学历高低、不问学科背景、不问年龄大小、不问性别男女"的"四不问".  相似文献   

4.
郑健 《军事记者》2007,(7):29-30
新闻观点的竞争日趋激烈3月21日的《中华新闻报》载:嘉兴日报社在全国地市报中率先成立新闻评论部,面向全国招聘新闻评论部主任和评论记者,来自全国的报名  相似文献   

5.
成茹  苏蕾 《新闻知识》2007,(10):23-25
2007年3月5日,浙江省嘉兴市市委机关报《嘉兴日报》在一版推出了一个栏目《嘉兴时评》。栏目名称下方的两句话强调了栏目宗旨:第一时间发布新闻,第一时间发表评论。此外,栏目文章的署名方式"本报评论记者"也引人注意。所谓"第一时  相似文献   

6.
《中国地市报人》2007,(8):24-25
3月5日,《嘉兴日报》推出“嘉兴时评”专栏和评论专版,引起了广大读者和网民的关注。为了让“嘉兴评论”真正成为报纸的灵魂和旗帜,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赵振宇,嘉兴日报社副总编辑杨自强在嘉兴在线新闻网站的“嘉宾访谈”中,就进一步搞好“嘉兴评论”这个话题,与网民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互动交流。下面就是这次访谈的内容摘要。  相似文献   

7.
2007年1月5日,浙江省嘉兴日报社在《人民日报》等媒体上刊出“10万元年薪招聘评论记者”的启事,在全国新闻界引起反响。2月,嘉兴日报从应聘的556人中,录取5人,整个招聘活动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8.
2007年11月3日至5日,由嘉兴日报社、《新闻战线》编辑部和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嘉兴日报社承办的“新世纪第三届新闻评论高层论坛”在浙江嘉兴召开。来自中宣部、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记协、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记协和《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  相似文献   

9.
李鹏 《青年记者》2007,(9):60-61
3月5日,浙江《嘉兴日报》“嘉兴时评”专栏和评论专版面世,“本报评论记者×××”的署名首度出现在评论专栏里。作为一种新的评论样式和工作机制,嘉兴日报的新探索引起了广大读者、网民以及国内新闻界的关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在传播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面对电子网络媒体的挑战,报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嘉兴日报》积极探索建立评论记者工作机制就是一种新的尝试和探索。嘉兴时评以第一时间发布新闻,第一时间发表评论为栏目宗旨,以记者视角第一时间发布嘉兴本地新闻,并加以评论,记  相似文献   

11.
2007年11月3日至5日,由嘉兴日报社、《新闻战线》编辑部和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嘉兴日报社承办的“新世纪第三届新闻评论高层论坛”在浙江嘉兴召开。来自新闻评论学术界、实务界的专家、学者约200人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2.
招聘“评论记者”,得之年薪十万。《嘉兴日报》建立“评论记者”工作机制,据称开了全国报纸先河,引起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3.
主持人语:曾以30万元年薪聘请视觉总监的嘉兴日报社,今年又出惊人之举:他们以“不问学历高低、不问学科背景、不问年龄大小、不问性别男女”的方式,面向社会招聘新闻评论部主任和记者。这“四个不问”是科学人才观的最好注脚。 新闻界的有识之士指出:“新闻媒体的竞争,已从信息量竞争阶段进入到观点竞争阶段。”诚哉斯言!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今天,新闻已不仅仅是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还包括报道最近发现的新观念和新思想。怎样引领这些新观念和新思想,如何挖掘新闻背后的观点,这是新时代媒体尤其是党报所必须解决的新课题。正是因为如此,嘉兴日报社成立“新闻评论部”,建立“评论记者”工作机制,在第一时间发布新闻,第一时间发表评论,以记者的视角采撷新闻并同时发表评论,以观点来见证这个伟大的时代。成立“新闻评论部”、建立“评论记者”工作机制,据说这在全国报纸中是第一家。我们无法考证是否真的第一,但或许,今天《嘉兴日报》迈出的一大步,将是中国新闻史上的一小步。[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王传宝 《青年记者》2016,(22):14-15
近来,在中国传播界,暖新闻作为一种正能量的叙事引发了业内的关注.放眼全国,开设暖新闻栏目的媒体不计其数,甚至不少媒体成立了暖新闻联盟.暖新闻走红,作为新闻伴侣的评论,也迅即响应起来.2016年1月15日,中国青年报开设“暖评”专栏,该报编委曹林也于1月21日开始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曹林的时政观察”上设置“曹林暖评”.一股暖新闻、暖评的清新之风,席卷而来.7月25日,现代快报主办、上线不久的“ZAKER南京”,推出了该报副总编辑郑春平主创的《无人区守边人!我陪魏叔一起巡边疆》H5作品,推出后产生刷屏效应,上线12小时收获46万+点赞,笔者以肖余恨的笔名撰写的暖评《让忠诚成为一种习惯》,也广获好评.  相似文献   

15.
陈栋  王丽明 《新闻窗》2006,(5):110-110
如今,除了央视一套的《焦点访谈》、《新闻调查》、《面对面》等典型评论节目外,新闻频道也纷纷推出了《新闻会客厅》等评论节目,山西电视台的《记者调查》、四川电视台的《今晚10分》、湖北电视台的《沟通》等,都是一些颇具特色的电视评论节目。可以说,电视新闻评论受到了社会的高度关注。但从总体上看,相比于平面媒体,电视的新闻评论力度与其媒体地位难以匹配。  相似文献   

16.
徐宁  汪莹 《新闻实践》2012,(8):26-28
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向纵深推进之际,新闻评论领域的改革如何进一步提升?地市级党报如何进一步完善评论记者工作机制?6月16日。“新闻评论改革暨嘉兴时评五年研讨会”在北京新闻大厦举行。研讨会由中国记协国内部、浙江省记协主办.嘉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承办。与会人士对嘉兴日报实施党报新闻评论改革五年来所取得的成就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嘉兴日报是“走转改”活动的践行者,是评论改革的开拓者。  相似文献   

17.
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向纵深推进之际,新闻评论领域的改革如何进一步提升?地市级党报如何进一步完善评论记者工作机制?6月16日。“新闻评论改革暨嘉兴时评五年研讨会”在北京新闻大厦举行。研讨会由中国记协国内部、浙江省记协主办.嘉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承办。与会人士对嘉兴日报实施党报新闻评论改革五年来所取得的成就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嘉兴日报是“走转改”活动的践行者,是评论改革的开拓者。  相似文献   

18.
4月优异策划     
《青年记者》2010,(9):25-25
《哀玉树》/总策划王更辉、黄灿,《南方周末》,2010年4月22日 简介:4月21日为纪念4月14日青海玉树地震遇难者的国家哀悼日,4月22日《南方周末》推出6个版的《哀玉树》特刊。特刊包括“悼”、“担”、“救”、“生”、“伤”5部分,包括编辑部评论《用我们的目光照亮他们向天国的路》、该报记者采写的《喇嘛救援队:  相似文献   

19.
金鸣 《新闻三昧》2008,(7):44-45
去年在地市党报行业,发生了一件令同行感到十分佩服的事情: 2007年初,浙江省嘉兴日报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杂文报等国内知名媒体上刊登高薪招聘新闻评论部主任、评论记者的启事,后经过严格考试,在556名评论爱好者中招聘了5名人员。这在地市党报中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嘉兴日报这种重视新闻评论和评论人员的举措,受到同行们的一致好评。  相似文献   

20.
笔者认为地市党报应当重视新闻评论,积极探索建立新闻评论工作的新机制。就像2007年,嘉兴日报社在全国招聘评论部主任和评论记者一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