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芭蕉     
教室的外面种着几棵芭蕉树。几天前它们被修剪去了四肢。说实话,我并不喜欢这些芭蕉,总有“何人无事种芭蕉,风也潇潇,雨也潇潇”之叹。今天天空变得阴暗,下起了大雨,风和雨交加起来,仿佛成了它们生命的终结曲!风雨是无情的,万物都被它们玩弄于股掌之中,恣意地改变着形态,还有什么可以与它们抗衡呢?我茫然地把视线转到近处,落在那几棵受伤的芭蕉树上。然而那些伤员让我大吃一惊,原来被剪去的肢节不但恢复了元气,还比以前更加茂盛了。那长而宽的叶子在风中摇摆着,仿佛在向人们展示着自己的坚强。我忽然对芭蕉产生了一种亲切与敬畏的感情。在芭…  相似文献   

2.
从前,有这么一个对子。诗人嫌院子里的芭蕉,风来发出沙沙声,雨来滴滴答答地响,吵得人不能静心入梦。于是挥毫写下:  相似文献   

3.
芭蕉小语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展有余清。”翻开中国的诗册、画册,总能找到芭蕉的踪迹。芭蕉,似乎生来就与中国的诗画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的文人爱以芭蕉人诗,诗捌中的芭蕉又和雨难解难分。“更闻帘外雨潇潇,滴芭蕉。”“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亦飕飕。”雨打芭蕉.已不仅是一幅景致,更是诗人心情的写照  相似文献   

4.
<正>每当在炎炎夏日看到芭蕉宽绰浓绿的叶片,总能令人感受到丝丝清爽。芭蕉整体呈现出的飘逸形态也成为诗人们审美观照的对象,或手握书卷,对蕉独坐;或秉烛西窗,闻雨打芭蕉,不免引发心中幽幽诗情。“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宋代蒋捷的这两句词,以强烈的色彩和形态对比,不仅将初夏风光点染得诗情画意,更是把青春难返、盛世不再的惆怅蕴于词句当中。芭蕉,除了我们熟知的寄托愁情的“雨打芭蕉”,还有用以表现闲适风雅的“蕉叶题诗”,喻指禅心佛性内蕴的“芭蕉喻空”,以及含蓄表达缠绵缱绻深情的“未展芭蕉”意涵。对“芭蕉”意象内涵的理解和把握,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精神世界,了解蕴于其中的民族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5.
中唐以来,雨打芭蕉成为我国古代文学中重要的抒情意象。雨打芭蕉主要是由雨和芭蕉两种元素组成,呈现出声韵、节令、地域等丰富的美感特征。在欣赏吟咏的同时,雨打芭蕉引发了古代文人羁旅、闰怨、闲适等多种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6.
沉默的芭蕉     
芭蕉你为什么沉默伫立在我窗前枝叶离披神态矜持而谈谁近黄昏,风雨乍起敲打着竹簇瓦舍有约不来谁与我相伴一直到酒酣耳热芭蕉啊我的朋友你终于开O款款地把幽思陈说灯火也眨着眼睛一边听,一边思索琴前你不是这样的在李请照的中庭在曹雪芹的院落你舒卷有余情绿蜡上晴光如泼呵,沉默的芭蕉要谈心请拿我当朋友要争论请拿我当对手在这边乡风雨夜打破费尔巴哈式的寂窦芭蕉,芭蕉且让我暇了搁冷的酒凭留斟给你喝夜雨不停话不断孤独,不是生话1 980年4月6日沉默的芭蕉@邵燕祥  相似文献   

7.
芭蕉     
中国人的心灵适合那些舒卷柔软的植物形态,比如柳枝、藤蔓、芭蕉等。我特别偏爱芭蕉。它很少被用作比喻,这使得它有一种零落的孤傲。它也没有上下前后左右无法预知的攀缘势头,让人放心。对芭蕉的喜爱的确定,源于小时候看到的几本连环画册。记不清内容了,是《红楼梦》,《西厢记》,或是其他的什么?作者名字却记得很清楚,王叔晖。这是一种用细而匀称的线画出来的画,不像其他连环画那样像是用锉刀锉出来的。这个叫王叔晖的人,画出的女孩儿有着椭圆的鹅蛋脸,脸上没有阴影,身上穿的裙子像流水一般往下泻,沁出一种滴溜溜的湿润清凉的感觉。这些美丽…  相似文献   

8.
芭蕉听雨     
<正>能够用来听雨声而被记入诗词的植物,好的是芭蕉和残荷。残荷听雨,是夏末秋将至,天气转凉,多的是一分萧瑟凄凉。而芭蕉叶大,舒卷有致,承接的是春夏之雨,落上去的是自然界的天籁,灵动,清雅,最显芭蕉盛放伟岸的气势,那风雨更是助势。写芭蕉的诗词里,有闲散淡泊意味的是杨万里的那首《芭蕉雨》:"芭蕉得雨更欣然,终夜作声清更妍。"倘或雨直接落到地上,了无情  相似文献   

9.
这是诗人于1980年春天旅行云南,住在“竹篱瓦舍”旅店里所作。“独在异乡为异客”,倾听黄昏时骤雨敲打青瓦绿蕉,也在倾听属于自己孤寂的心跳,进而抒发出诗意的情怀。开篇描写了芭蕉的形象,却赋于芭蕉以人的生命和性格:“神态矜持而淡漠”。独展孤零之态,尽显凄凉之姿。莫非真要把清寂尽付于  相似文献   

10.
唐·白居易《夜雨》:“早蛩啼复歇,残灯灭又明。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早秋的虫儿叫了又停歇,残更的灯火灭了又点亮。隔着窗扉知道窗外下着雨,因为芭蕉先已发出声响。)  相似文献   

11.
妈妈在厨房里炒菜,3岁的儿子潇潇站在一旁看着。妈妈说:“潇潇,你什么时候会烧菜给妈妈吃?”潇潇答:“等我长大变成了妈妈,我就会烧菜给你吃了。”晚上,一家人开车回家,潇潇照例看月亮,月亮弯弯的。爸爸说:“今晚月亮缺了一角,是我咬掉了一块。”潇潇说:“不是,爸爸不会飞。”妈妈说:“那一定是给飞机咬的。”潇潇说:“不对,飞机没有嘴巴。”妈妈说:“有道理,那一定是小鸟咬的。”潇潇说:“小鸟嘴巴太小了,那么大的月亮是大鸟咬的!”.潇潇的妙答两则@汤新祥!浙江杭州  相似文献   

12.
炒菜     
妈妈在厨房里炒菜,3岁的儿子潇潇站在一旁看着。妈妈说:“潇潇,你什么时候会烧菜给妈妈吃?”潇潇答:“等我长大变成了妈妈,我就会烧菜给你吃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人未必都认识丁香,却可能都知道一两句丁香诗.远的,是李商隐的名句:"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近的,有现代诗人戴望舒的名诗《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相似文献   

14.
依然是下雨的七月静悄悄的路上我探出车窗的双眸又一次踏上飘泊的旅程我猛回头是泪是雨是留恋的眼睛投向遥远的迷蒙何必哭出张开你甜甜的笑像往常一样潇洒地频频挥一声珍重一声再会化为一路又一路的虔诚于是七月的天空中多了一棵相思的树我提笔依然在潇潇雨中画一道夏日永远的彩虹匹诺曹再过不久,六年级的同学就该小学毕业了,回头看看小学的时光,很多人都会恋恋不舍,美好的回忆变成眼眶里的盈盈泪花。这期的《成长笔记》做了一个毕业生的专题,在这些动人的文字里面,一定也有你的心声吧?如果你还有说不完的话,写不完的故事,欢迎你再投稿来。…  相似文献   

15.
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好教材,教学时既要引导学生理解母亲宁愿自己病死也不愿损坏社会公德的高尚品质,体会父、母对后代真正的关心和爱护,又要培养学生辨证地理解事物的能力。全文围绕“芭蕉花”写。先写“买”芭蕉花,次写偷芭蕉花,再写母亲“献”芭蕉花,结果挨打、被训、最后“还”芭蕉花,末尾交代这个故事的深远影响。教学亦宜循此思路进行,重点在“献”花一节。为什么要买芭蕉花?因为“相传”此花是治头晕  相似文献   

16.
芭蕉听雨     
能够用来听雨声的植物,被记入诗词,好的是芭蕉和残荷.残荷听雨,是夏末秋至,节气转凉,多的是一份萧瑟凄凉.芭蕉叶大,舒卷有致,承接的是春夏之雨,落上去是自然界的天籁,灵动,清雅.芭蕉盛放伟岸的气势,风雨只能助势.  相似文献   

17.
严强 《语文天地》2013,(1):12-13
芭蕉原生我国,属亚热带植物,已有两千多年的栽培历史,实用开发也以南部地区为主。芭蕉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受到人们普遍的关注和喜爱,也是文学作品乐于表现的对象,出现过不少的名篇佳句,寄托了人们丰富、美好的情感。芭蕉偏于阴柔清雅的审美特质颇符合文人意趣,历代文人的吟咏积淀了芭蕉丰厚的文化和情感底蕴,从而使之成为具有丰富意蕴的文...  相似文献   

18.
新《辞源》2448页:“【绿蜡】绿色蜡浊。才调集一钱珝未展芭蕉诗:“冷烛无烟绿蜡屹,芳心犹卷怯春寒。”新《辞海(增补本)》370页:“绿蜡芭煞的别称。钱珝《未展芭燕》诗:“冷烛无烟绿蜡乾,芳心犹卷怯春寒。”台湾《中文大辞典》第二十六册第三九页第421条:“【绿蜡】谓芭蕉也。[钱(?)·未展芭蕉诗]冷烛无烟缘  相似文献   

19.
<正>一.风雅之诚与禅宗"风雅之诚"是芭蕉俳谐艺术的精髓。关于"风雅",郑民钦在《日本俳句史》里有这样一段描述:"‘风雅’源于《诗经》‘六义’之说,汉诗的这种分类影响到和歌,为《古今集》采用,把‘风雅’二字变成诗歌的代名词,成为艺术的同义语。  相似文献   

20.
唐宋时期是芭蕉意象形成的关键与固化时期,出现了"雨打芭蕉""展蕉""败蕉"等特殊意象,其中"雨打芭蕉"多用于抒发流寓之人或女性的思念之情,成为客居他乡者常常借此怀念中原繁华的载体,这也是数百年来文学写作中最主要的芭蕉意象。芭蕉意象体现了古代人们基于植物的世界观,也明显地呈现为阴性和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