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所谓德育 ,就是按照特定时代、特定社会的道德规范来培养塑造个体的道德意识、信念和行为习惯。它具有三层意义 :第一 ,首先必须使受教育者知晓和理解社会的行为规范 ,并发展其道德认识能力 ,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 ,这便是德育中的“知”。第二 ,要使受教育者相信“知”的内容 ,把其道德认识内化 ,升华为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 ,这就是德育中的“信”。第三 ,德育的最终目标就是使教育者将道德认识与道德信念转化为道德行为 ,并培养良好的习惯 ,这是德育的“行”。因此 ,由未知到知、由知到信、由信到行是德育工作有机的三个环节 ,构成了…  相似文献   

2.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对学生来说,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习过程。”①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板演是数学教学过程中一种常用的方法,它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时反馈课堂信息,巩固所学知识,掌握解题方法技巧,培养参与竞争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智力。使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由不知发展到知,由知之不完全不确切发展到比较完全比较确切。”②本文就组织学生板演的几种类型和做法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3.
人的思想政治品德是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 ,因此 ,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是内在转化过程与外部制约过程的辩证统一体。一、内在转化过程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与发展过程的基本问题 ,是人的思想政治品德认识如何转化为相应思想政治品德行为的问题。但是 ,由认知到行为是不能直接转化的 ,其间还必须经过知、情、信、意、行五个要素的均衡发展 ,才能真正实现。知 ,即思想政治品德认识 ,是人们对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品德关系以及处理这种关系的原则、规范的理解和领悟。它包括思想政治品德概念、思想政治品德判断以及世…  相似文献   

4.
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将实践纳入认识过程,创立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从而在人类认识史上破天荒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认识的产生、发展和真理性的标准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区别于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根本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一个基于实践的由不知到知,由表面的知到本质的知,由不深刻的知到较深刻的知的辩证过程。在这个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实践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正确区分认识的不同阶段,认识实践在不同认识阶段中的作用,对于鼓励人们积极投身于四个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把唯物主义思想路线贯彻到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成人高等教育认识上的飞跃田明人们对成人教育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头脑中固有的,而是依赖于社会生产力和国民经济发展,在社会实践中逐渐认识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在社会实践中,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知之不多到...  相似文献   

6.
我们常听人说:“有比较才有鉴别。”人们认识事物都是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由对事物表象的感知深入到对事物有别于其它事物的本质的认识,遵  相似文献   

7.
社会发展理论是人类运用概念和逻辑认识把握社会使其服务人类自身的一种意识形态,其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现当代西方和中国对社会发展理论的探讨经历着完全不同的研究路径:前者由分析到综合、由个别到一般;后者却在发生着从综合到分析、从一般到个别的理论转型。但二者又展示出共同的意蕴:对社会发展的研究既不能以本体论的方式单纯追求其抽...  相似文献   

8.
大多数学生都有创新的潜能 ,而要使潜能变成能力关键在于能否进行正确的培养和训练。因此 ,学校教育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至关重要。笔者认为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培养问题意识由不知到知 ,需要问 ;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 ,需要问 ;由认识片面到认识全面 ,亦需要问。问是认识深化的阶梯 ,是创新的前提。通过问 ,才能推进创新思维的积极发展。因此 ,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首先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主体作用 ,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 ,并在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同时 ,积极地思考解决…  相似文献   

9.
从楚简《五行》篇非概念化的表达方式和由“思”而“一”、“独”,由“闻见”而“聪明”而“圣智”的成德进路来看,成德证道并非一种经验性的认知活动,而是一种内在直观在个体生命中的呈现,即体悟之知。“体知”与“认知”的根本区别在于:“体知”是一种非对象化的内证性认识活动,我与认识对象在本体意义上合为一体;“认知”则是主客二元对立的对象化认识活动,二者在知行关系、获得途径、表达方式等方面均有不同。儒家的“德性之知”是在“体知”的基础上统合“认知”,因此不能将“体知”之道完全套用西学知识论的框架加以解释,而应当具有中国文化本位的解释视域。  相似文献   

10.
<正>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认为,学习数学有两个过程,一个是书由薄到厚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由不知到多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知识逐渐积累,认识逐步深化的过程.仅有这个过程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第二个过程,就是书由厚到薄的过程.所谓书由厚到薄,就是由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建立知识之间的纵横  相似文献   

11.
教学过程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认识、掌握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过程,是传授知识和学习知识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从不知到知,从少知到多知的过程,因而它应该遵循认识过程的一般规律,即列宁所指出的:"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它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是学生在教学条件下的认识过程。  相似文献   

12.
构建现代企业教育制度的新思考□朝欣屏一、关于对企业教育“定位”的认识(一)企业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企业教育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在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乃至封建社会,有教育但没有企业教育;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谈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 ,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 ,并由此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促使人们积极思维 ,认真探究 ,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 ,心理学上称之为“问题意识”。古今中外一些杰出的学者 ,都十分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陶行知说 :“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问题是除旧布新的桥梁 ,是认识深化的阶梯 ,是创造发明的先导。由不知到知之 ,需要问题 ;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 ,需要问题 ;由认识片面到认识全面 ,也需要问题。当前 ,在大力提倡创新教育和研究性学…  相似文献   

14.
学习论即学习理论。它是指导学习和教学活动的基本原理。学习是人和动物的一种行为。对“学习”二字几乎是家喻户晓,尽人皆知的。一般认为学习是人和动物为了某种需要,凭借经验而引发的由不知到知的领悟行为。可是对这一领悟过程的认识却大不相同。在西方出现了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等几种不同的学习理论流派。其争论的焦点是人和动物究竟是怎样由不知到知的领悟过程。这一领悟过程的奥秘至今尚未完全揭晓。  相似文献   

15.
在教学中,教师按照科学知识的系统性和学生认识的发展顺序,逐步地、由浅入深地进行教学,在教育学上称为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只有“循序”才能“渐进”,使学生由不知到知,由少知到多知,学会系统地学习,养成系统工作的习惯。下面就这个问题谈点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群体性事件是社会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有剧烈性、反复性、组织性、社会危害性等特点,它严重阻碍了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我们应当清醒的认识新形势下群体性事件的宏观背景,把握原则,采取正确的对策与策略,防范和控制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由于小学生思维带有一定的形象性、具体性,他们不可能一下子就理解一些抽象的道德概念,故而借用数学中的集合思想,可以使学生对于某一道德认识,由不知到知,由知之浅到知之深,由知其表象到知其本质,可以形象直观地说明其主要特征。这对于加深品德教学中的第一次感知,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是有着显著效果的。下面试举几例来阐明这个问题。《小浪花》一课是让一年级学生懂得个人离不开集体的道理。课的开始,先要让学生对“集体”有一个正确的概念,老师在教学时用了“小队、小组、学校和马路上一群人”4幅小图片让学生鉴别哪些是集体。学生回答了…  相似文献   

18.
馆际协作是指馆与馆之间的协调与协作,包括馆际联采、联编和联合服务(如互阅、互询、互检、互借、互复、互知、互助等)。资源共享是指图书馆相互共知、共享各自的各类资源,为读者提供更多的服务。资源共享是社会、经济、科学、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图书馆事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与水平的必然产物,包括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数  相似文献   

19.
一、内部环境机制———内在转化及主体内在的矛盾运动1 内在转化。一个人思想政治品德的内在形成 ,一般要经历知、情、信、意、行五个要素的均衡发展 ,才能真正实现。但是 ,由认知到行为是不能直接转化的 ,其间还必须经过情、信、意三个思想政治品德的心理要素。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与发展过程的基本问题是人的思想政治品德认识如何转化为相应的思想政治品德行为的问题。知 ,即思想政治品德认识 ,是人们对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品德关系以及处理这种关系的原则、规范的理解和领悟。它包括思想政治品德概念、思想政治品德判断以及世界观、人…  相似文献   

20.
现代远程教育是建立在自主化学习基础上的一种教育和学习形式。但结合电大的实际,其自主化程度值得商榷。是自主与面授结合制,还是主辅结合制,或是完全自主制,由结合制到主辅制到完全制的基本条件是什么,这是电大远程教育过程中必须认识的实际问题。明确这一认识对电大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