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俗语的翻译要处理好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不仅要尽可能地保持原文俗语的形象,还要尽可能地保持其民族、地域特色,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程度的信息传递。俗语翻译得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整个译文的质量。因此,如何处理好俗语的翻译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但由于中越文化差异的存在,源语符号与译语符号几乎不可能达到形象意义、字面意义、隐含意义等诸多方面的对应统一。我们在翻译过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翻译方法处理俗语中的喻体形象。文章将通过俗语喻体形象的"异化与归化""保留与转化"及"移植、舍弃、增添"等多个层面对越南语俗语汉译的喻体形象处理作出详细的举例分析,从而进一步掌握越语俗语的内涵及运用。  相似文献   

2.
推销员     
有个聪明的乡下小伙子在市里一家百货公司找到份做推销员的工作。事实上,它是城里最大的商店——各种商品应有尽有。老板问小伙子:"你以前做过推销员吗?""做过,我在乡下就是推销员。"小伙子说。  相似文献   

3.
排队买车票,快到售票窗跟前了,一个人拿着钱和证件对我前面的一个小伙子说:"行个方便,快赶不上火车了,帮我买一张8点43分到武汉的票。"小伙子见递过来的是驾驶证,问:"驾驶证能行吗?"那个人说:"能行,我买过的。"见小伙子帮一个不站队的人买票,我心里掠过一丝不快。只是这样的事,我原来经常碰到,习惯了,也没说什么。轮到这个小伙子买票,他先递过去驾驶证,售票员很快完成售票手续,那个人接过票、证,对小伙子说一声"谢谢",转身就离开了。  相似文献   

4.
正一个在中国受过22年教育、在美国留过5年学的小伙子回到国内,却找不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他想应聘到几个声望较高的中学学校当教师,却过不了最终的面试。每次面试,小伙子都是花大半个小时给听课的学生讲"对数"的概念。什么是对数、它的历史,以及它以后可能有什么样的应用,小伙子都讲得十分透彻。这些学校领导听到最后却都只给出一个评论:"一节课只讲一个概念,这样的教学效率太低了。"小伙子却不改初衷,继续  相似文献   

5.
《家教世界》2008,(1):51-51
这句俗语的意思是说三个普通人的智慧,合起来要顶一个三国时蜀国的军事家、政治家诸葛亮。其实,臭皮匠和诸葛亮是没有丝毫联系的,"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指"副将",这句俗语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后来在流传的过程中,人们竟把"裨将"说成了"皮匠"。  相似文献   

6.
语言被称作记录文化的"活化石",俗语则可视为"活化石"中的上品"黄金"。汉韩两语有着悠久的文化传承,使得汉韩两语中的俗语有着历时的同质性;汉韩两语又有其自身的发展脉络,使得两语中的俗语又有着共时的异质性。以文化语义学的研究范式,勾勒汉韩两语俗语文化语义具象化的逻辑进路,便于更加深入地理解与把握两语俗语背后的文化始源。  相似文献   

7.
崖村驴     
<正>公司的六个小伙子约他去关外一日游。他们实话实说:"让你散散心,是第二位的。回来的时候,指望你开车把我们送回城,是第一位的。"他妻子去世快一年了,情绪消沉,人所共见。小伙子们约他往关外一趟,他把他们的好意放第一位。嫁到外地的闺女电话里听说,也鼓励他外出活动活动。六个小伙子里,有位拥有一辆七座越野车。小伙子们到关外要足玩足吃足喝,知道  相似文献   

8.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这句俗语的意思是说三个普通人的智慧,合起来要顶一个三国时蜀国的军事家、政治家诸葛亮.其实,臭皮匠和诸葛亮是没有丝毫联系的,"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指"副将",这句俗语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后来在流传的过程中,人们竟把"裨将"说成了"皮匠".  相似文献   

9.
传统黄梅戏俗语构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俗语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语句,通常分为谚语、歇后语和习语三个小类。传统黄梅戏俗语构成包括俗语的结构类型、俗语的结构关系、俗语的变异以及俗语的修辞方式等几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可以获得关于俗语的一些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乱,词典上解释:"没有秩序,没有条理"称乱;糟,本指"做酒剩下的渣子",也指"把事情办坏"。"乱七八糟",现代成语词典上解释为"乱糟糟的"。 "乱七八糟",这是一句流行很普遍、用途很广的口头俗语。但可曾知道,这句俗语来源于历史上两个很重要的典故。  相似文献   

11.
特别的裙子     
你是小姑娘还是小伙子?哦,你是个帅气的小伙子。那么,你穿裙子吗?当然,你会说:"不,只有小姑娘才穿裙子。"但是你知道吗?苏格兰的小伙子也要穿裙子。这种特别的裙子叫kilt。你想知道穿裙子的习俗的由来吗?让我们一起去苏格兰看看吧。  相似文献   

12.
汉语俗语是一种非常独特的语言形式,是流传在汉民族口头上的通俗、凝练、鲜活的语言。它形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将这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具有趣味性、实用性、艺术性的俗套话,日积月累并传承下来,便形成了今天丰富多彩的汉语俗语。汉语俗语的实用性俗话说:"真金不怕火来炼。""汉语俗语"这块真材实料,经得起岁月的打磨,经得起各类文体的考验。在散文、诗歌、剧本、小说中都有用武之地。俗语与散文。汉语俗语颇具哲理意味,俗语中的谚语更是如  相似文献   

13.
邹瑞  刘鹏 《海外英语》2011,(13):200-201,215
英汉语言中,以动物为喻体的词语和俗语,不仅为数颇丰,而且自成体系。而仅仅就关于"狼"文化的词语和俗语就有不少,他们之间或偶同,或微殊,或迥别。该文通过对关于"狼"文化负载词语及俗语的搜集,进一步从隐喻含义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两种语言中这类词语和俗语的异同,不仅有助于克服英汉语之间的交流障碍,亦可促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汇合。  相似文献   

14.
语言是根植在文化土壤中的一砖一瓦,铺垫成了我们生活中所有密切相关的听觉及视觉内容。与严谨的长篇文案不同,俗语往往在不断传诵中以诙谐简洁的方式起到对民众的教化作用。我国历来以儒家文化为主体,以"家天下"作为基本的建构模式,因此浸在"家"为主体的中华文化里,我国的俗语中对于"家文化"的体现多如牛毛。因此,本文将通过对汉语中部分蕴含"家文化"现象的俗语分析,来探讨"家文化"在汉语俗语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人对马这种"神奇"的动物一向怀有特殊的感情,因此汉语中与马相关的成语或俗语比比皆是,如:马到成功、快马加鞭、汗马功劳等。在西方国家,马同样也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在"dark horse"、"high horse"等英语俗语中,马都被赋予了某种"神秘"色彩。在这个农历马年,让我们一起了解这些与马有关的英语俗语的来龙去脉吧。  相似文献   

16.
<正>"卖药啦,卖药啦!"那个站在路边的小伙子举起了扩音器,吆喝起来,"卖药啦,卖药啦!这里有长生不老药,让您永远停留在生命中!……"离得近些的人们听到了,放慢了脚步,把好奇的目光聚集在了小伙子身上。小伙子似乎对这些人有些不以为然,继续用扩音器更大声地喊着。十个,二十个,三十个……围观的人越来越  相似文献   

17.
有一个小伙子,初次到工厂做车工,师傅要求他每天"车"完三万个铆钉, 一个星期后,他疲惫不堪地 找到师傅,说干不了想回家。 师傅问他:"一秒钟车完一个 可以吗?"小伙子点点头,这 是不难做到的。师傅给他一 块表,说:"那好,从现在开始, 你就一秒钟车一个,别的都不 用管,看看今天你能车多少 吧。"  相似文献   

18.
最近读到这么一则故事: 在日本东京的地铁站,有个坐在轮椅上的残疾人奋力地推着轮子前行(在我们中国,轮椅通常是由别人推着的).突然轮椅往旁边一歪,残疾人几乎摔倒.一个女孩刚要去扶,一个小伙子用眼神制止了她.小伙子在旁边看着那残疾人奋力地校正自己,眼里写满了关注,双手伸着,准备随时上前帮忙,直到残疾人把轮椅弄直.小伙子向他竖了竖大拇指,目送他"走"出很远才放心离去.  相似文献   

19.
在《论俗语》中,但丁有两个文艺观点十分有价值:一是辩证地看待拉丁语的优点和缺点,并把其优点借鉴到建立意大利民族语言的方案之中。拉丁语曾是意大利的民族语言,但到了中世纪末期,它的缺点十分明显,即过分规范化,使它与日常语言脱节;作为教会用语而成为束缚思想的工具;过分强调语法而十分难学。这些使它走到了尽头。但但丁没有完全否定它,仍主张适当吸收其规范这一优点;二是辩证地看待俗语。但丁认为,各地俗语的优点在于本色、自然、易学。但为了建立统一的民族语言,各地的俗语必须"放在筛子里去筛"。总之,最后建成的这一统一的民族语言,必须是"光辉的语言",既要来自民间,又要规范。综上可见,语言的辩证法如同一根红线,始终贯穿在但丁的俗语观中。  相似文献   

20.
<正>"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这个俗语表达的意思浅显自明,不知道的人很少。但是,这个俗语中的"王婆"是个男人,恐怕知道的人就很少了。王婆本叫王坡,是北宋年间陇西地区的一个瓜农。因为他说话絮絮叨叨,长相举动声音形同女人,做事婆婆妈妈,人们就送了他一个别称——王婆。王婆种的瓜当时叫胡瓜。那时,陇西常有战事,王婆为了避难,就迁到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