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激活语文课堂教学是深化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语文之所以充满魅力,就在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以及解读语文的灵活性与不确定性。打破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局面,为语文课堂引一丝"源头活水",是我们深思和探讨的话题。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师积极开发课外教学资源,努力创新语文课堂是拓宽语文教学新领域的重要举措。结合语文教材,让学生搜集整理一些对联,把教学思维空间延伸到生活中去,让中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受到美的享受与教育。  相似文献   

3.
我国传统文化中古诗词内容短小精悍且具有悠久的历史,古诗文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载体同时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具有很高的价值。新课改也提出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要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但据调查,很多学校因为各种因素,古诗文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古文教学滞后,而这将会影响学生对语文的正确认知,我们要引导学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以及塑造学生的文化情怀,从而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4.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根,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因此我们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当将传统文化巧妙地融入到教学当中。本文主要分析了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与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希望能够更好地促进中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运用。  相似文献   

5.
多年以来,中学语文教学积弊严重,尤其是传统语文教学忽视学生主体作用与个性发展,严重制约了语文教学的健康发展,基于真正革除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并着眼于新世纪语文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我们在语文新课标的指引下,提出了要"让教师的教改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发展,同时,学生对学习的多元需求促进教师多元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与自觉提升创新语文课堂教学的能力"这一双赢教学理念,开始了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验.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宣扬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教育界逐渐增加了对传统文化教育和语文教学的认识,对"外语学习过度重视"这种现象进行矫正。但是,根据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来看,教学方法老套,教育效果不明显。教学方法是语文教学质量的保证,只有对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才能够让中学语文教学取得更加显著的效果。本文将阐述我国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提出一些教学方法的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7.
杨爱红 《成才之路》2013,(14):83-83
“中学语文在中学教学中是最重要的文化传承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现行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图片、播放视频、现场实践等多种教学方式,感受传统文化资源的相关内容。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对学生生命的巨大浸润作用表现在内在修养和外在气质上,其重大贡献就是奠基生命发展和传统文化发展。但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实际教学不容乐观,前景堪忧。因此,中学语文教学不仅是传承文化知识的过程,更要兼顾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特征。尤其在传承文化的过程中,把人类精华文化传承下去的任务重大。鉴于上述情况,应深入研究和挖掘整合语文在中学教学中所需的文化资源,同时倡导教师改进当前落后教学方式,设法弥补文化缺失的应对策略,以求持续不断地提升语文课堂的人文格调,使语文教学更具母语味。  相似文献   

8.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如何让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落传统的窠臼,跳开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狭隘的语文教学,已经成为我们不断探索的课题。让我们将进入富有创意的语文课堂,进入到生活的大课堂中学语文作为我们的尝试,努力让语文教学流金溢彩,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9.
王剑 《教学随笔》2014,(10):20095+95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语文教学的真正内涵和具体要义的根据和出发点是我们炎黄祖先们几千年来智慧和文化的结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将时代精神与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已经成为当下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众多中学语文教师努力研究的课题和教学方向,本文从此处为切入点,阐述了传统文化对中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意义,总结了初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运用方法。  相似文献   

10.
《考试周刊》2021,(A1):43-45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指出,中学语文需要在教学任务中提高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这也是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也是组成传统文化的主要部分。在语文课堂上对于古诗词的学习也是继承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初中生可以通过学习古诗文,来培养对于语文科目的兴趣。文章针对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是弘扬民族文化,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传统文化的精髓应该在与现代语文课堂的"碰撞"中逐步被继承、发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语文教学两者结合,不仅能让传统文化再次展现出它的风采,也能让现代教学的各种先进理念融入到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中,做到古今交融,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2.
正新课标新高考新语文新教学为弘扬语文教学优秀传统,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培养优秀语文教师,由中国语文报刊协会、叶圣陶研究会与《语文学习》《语文世界》《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读写月报》四家期刊联合主办,《语文学习》编辑部、成都市棠湖中学承办的第九届"四方杯"全国优秀语文教师选拔大赛,将于2016年12月8-11日在四川省成都市棠湖中学举行。  相似文献   

13.
马石保 《甘肃教育》2011,(11):68-68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语文作为语言和文学相统一的~门学科,其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但语文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如何教好语文课,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笔者认为用新的教学理念打造全新的语文课堂,已是中学语文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那么,如何从本职工作做起,完成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使命呢?下面笔者将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语文课堂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也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本文将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与策略加以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5.
正中学语文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性阶段,在新教学改革的推动下,中学语文的教学应该是与时俱进的。中学语文教师要积极转变思维模式,对教学方式进行总结和创新,建立以学生为主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借助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进行辅助教学,使语文课堂散发新的生机和活力。作为中学语文教师要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积极转变传统的  相似文献   

16.
中学阶段正是学生建立三观的关键时期,语文教育自古以来就起着育人的作用,这个阶段的语文课堂教学对学生的成长非常关键。中学语文也是其他科学理解的基础,学好语文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内在素养。过去的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合当今时代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因为教学模式的单一枯燥,学生无法对语文学习产生足够的兴趣。中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应该注重激发学生对语文本身和教学课堂的兴趣,甚至是对语文老师的兴趣,让学生更加乐于学习。中学语文的课堂教学的教导者是语文老师,这是教学的关键,老师必须改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将自己对新课改的理解贯彻到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当中,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对新课改下中学语文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做出分析。  相似文献   

17.
文言文是现代汉语的起点,对于继承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因此文言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历来是被重视的,"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也是中学生所必须具备的,培养学生具备此能力也是历年来语文教学的一项任务。但是,文言文教学"怎样教、如何教"在当前的语文课堂中,也是值得我们探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正>"中学语文新课程‘浸润式’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中的"浸润"是指语文学习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和"润物细无声"的途径,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大环境中受到语文全方位的"渗透",从而养成中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的一种教学方式。我校语文教研组主要通过开展"浸润式"大语文课堂活动来落实课题科研工作。"大语文课堂活动"主要有以下几大系列:"回味经典,馨香文化"读书活动,  相似文献   

19.
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令人深深忧思,传统文化教育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缺失,将导致民族文化性格的丧失。解决中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出路:一是继承传统的国学教育方法,找回中国语文教育的"中国心";二是在语文教学中,对语文教师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20.
随着教育事业不断的发展与进步,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才可以将传统文化有效地融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已经成为了小学语文教师首要考虑的问题。本文主要以某市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的融合为重点进行阐述,首先分析传统文化的概述、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的现状,其次从利用多媒体设备传播传统文化、通过课堂活动渗透传统文化、为学生创设良好传统文化情境以及通过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等方面深入说明并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