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爱春 迁移的雁群飞过冬季,飞过森林,飞过河流。惊起哗哗叶音,留下永直的春乐。板着脸的小河笑了,笑得身上的冰纷纷破碎;拧着眉的云彩乐了,乐得身上的棉花化成细丝悄悄洒落。林中的鸟儿发出第一声悠扬的长鸣;  相似文献   

2.
3.
我爱这土地     
  相似文献   

4.
我爱这土地     
<正>《我爱这土地》这首著名的抒情短诗是诗人艾青在1938年8月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zhì)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的。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相似文献   

5.
我爱这土地     
艾青 《辅导员》2011,(17):1
推荐理由: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1938年,日寇的铁蹄在中华大地疯狂肆虐,在这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诗人艾青借一只悲愤的鸟,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着这灾难深重的土地,憧憬着美好的未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  相似文献   

6.
正2013年5月23日晴我爱我们的校园,更爱那充满活力的校园四季。我们的校园,坐落在天山脚下,是一所中心小学。春天,走进校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操场主席台,高高耸立的乳白色旗杆,旗杆的顶端有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微风吹来,五星红旗在迎风飘扬,它给了我无数次的感召和力量。校园的草丛里,有许多透亮的雨珠在绿草上滚动,几只蜜蜂在花丛中"嗡嗡嗡"地穿来穿去。夏天,小草变得绿油油的,花儿们也慢慢地盛开了,微风吹过,花儿摇曳着它们可爱的小脑袋,好像  相似文献   

7.
阎阳生 《高中生》2008,(13):58-58
恐怕再也没有什么比婴儿的第一声啼哭更能提醒你已经进入中年了。这是个女孩儿,皱着眉头哭着。大概她也像门口的那个护士一样,不相信这个挎着书包、满  相似文献   

8.
光阴似水,岁月如歌,花开花落间,我从教已18个春秋了。回首当年,出生在教师之家、生长在书香校园的我,耳濡目染、对教师这个职业早已情有独钟。记得在1993年,正读初三的我参加了由《中国教育报》和新华社联合举办的"爱我中华"全国征文大奖赛,我的作品《我爱祖国》荣获了二等奖,我非常荣幸地登上了北京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这篇文章之所以能够打动评委,是因为我在文章中真情流露,写出了我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幼儿教  相似文献   

9.
作者小传艾青(1910~1996),现代著名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自幼由一位贫苦的农妇大堰河养育到5岁才回家。1928年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翌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32年初回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大堰河——  相似文献   

10.
<正>我经常想,为什么那么多孩子,偏偏是你做了我的儿子?想来想去,也想不出个所以然来。你刚生下来的时候,像个小老头,干瘪得不成样子,满脑袋皱纹。害得我和你妈妈直担心:是不是谁把咱儿子给抱错了?这  相似文献   

11.
郭佳荃 《山东教育》2012,(Z3):123-124
我喜欢这样一句话:教育像百合,展开是一朵花,凝聚是一枚果!我很庆幸,也很快乐,因为我加入到了教育工作这个行列,走上了向往已久的教师岗位,正在从事着这如花的事业。所以,我更珍惜!三年的工作历程,是我人生道路的一个转折点,更是我人生的一个新起点。它让我告别学生时代,成为一名启蒙教师;它让我用青春激情、教育理想、知  相似文献   

12.
暑假的一天,爸爸妈妈都上班去了,只有我一个人在家。我在家里到处翻,想找找有意思的东西。找呀找,找到了一个黑色的小本。我好奇地打开小本子,只见第一页写着:小小沈阳的成长录。  相似文献   

13.
一、国家罹难,演绎时代悲歌每一部作品的背后都站着一位作者。诗歌的创作往往是诗人的价值观与艺术观的体现。鉴于这点,要教好一篇诗歌,作为授课的老师在解读文本之前首先应读透作者的创作意图。《我爱这土地》的作者艾青在《诗论》中曾说:  相似文献   

14.
孟祥菊 《甘肃教育》2014,(24):124-125
正与孩子们打交道,心总是在悄悄地被他们的幼稚感动;与家长打交道,心又总在无声无息中被他们执着的爱所感动。临危授命,一位老师调走后,我接手了她的毕业班。学校领导的吩咐,友人临行时的叮咛,家长的期盼,毕业升学的压力,让我觉得肩头从未有过的沉重。无意中,我就把成绩当作了体现自己能力的唯一渠道,性急的我恨不得班上每一个孩子都是天  相似文献   

15.
意象是诗词形象构成的基本元素之一,是诗人内在情思和外在物象的统一,是诗人通过想象将“意”和“象”相融合所产生的可感可触景象。每一个有独创性的诗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意象,在这意象里凝聚着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观察与认识,凝聚着诗人独特的思想与感情。在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这首诗中,就很好地体现了这种艺术。这首诗作于国难当头、山河沦亡的抗战初期,因此不可避免地烙上了那个时代悲壮的氛围,诗中的意象也就必然带有这种悲壮的色彩。读完全诗,从“土地”“河流”“风”“黎明”这些意象中,  相似文献   

16.
一位美国朋友来中国旅游,正值国庆黄金假日,美国朋友也很想知道,国人怎样庆祝新中国的生日。我决定设家宴招待来自远方的客人,既亲切,又温馨。用餐、聊天、看电视……为此我请来一位做晚饭的阿姨,五十上下,两鬓斑白,盘着发髻,干净利索,快人快语,我叫她徐阿姨。一听我说请外国人吃饭,徐阿姨精神抖擞,  相似文献   

17.
母亲打电话来,让我今天赶回去。是父母有事,还是他?儿子两岁时,被医院检查出患了自闭症。婆婆知道后,对我说:“这病不好治,你们还年轻。小毛这样,在乡下生活比较好……”我说了句“不”,婆婆没再说话。  相似文献   

18.
詹丹 《语文学习》2010,(5):42-45
我在此前发表的有关郭沫若《天上的市街》分析文章中.谈到了诵读与解读相辅相成的依存关系。尽管那篇以分析为主的文章,只稍稍谈及诵读问题.但这绝不意味着我对诗歌诵读方式的轻视。诵读既是感性把握诗歌的重要方式,也能把理性的解读重新整合进一个统一的艺术世界。这里,我将以艾青的诗歌《我爱这土地》为对象(上海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反复朗读这首诗”的要求).试着探讨一下解读与诵读相结合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重点研究了诗歌名作《我爱这土地》中内在情绪的起伏,并用文字的形式将其表现出来,为我们朗诵此诗提供了方法。  相似文献   

20.
半个多世纪前,爷爷奶奶从内地来到新疆,用汗水、青春在戈壁滩上浇灌出了一片绿洲。他们用双手唤醒沉睡了千年的土地。一座座新城在他们的不断奋斗下拔地而起。它们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兵团!兵团是我的家。小时候,听爷爷奶奶说,老一辈兵团人居住的地方很简陋。在地上挖个坑,放几根木头,铺上草,盖个顶,就是住处了。到了冬天,爷爷要挖大渠,没有时间回家吃饭,便天天啃冻馒头、喝冰水。时间长了,两颗大门牙都歪了。奶奶每天在地里干活,身上出了汗都没有衣服换洗。棉花地里、沾满露水的玉米地里,都有奶奶忙碌的身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