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为高中生物学中的一个探究活动。由于本活动耗时长,对学生能力要求高,在实际教学中很少实施该实验教学。本文报告了笔者带领学生进行的一次非常有益的尝试。1教学目标①明确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并能恰当评价和完善实验方案;②正确使用显微镜、血球计数板等实验器材解决实验问题;③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④解释种群数  相似文献   

2.
<正> 种群增长曲线模型有"J"型和"S"型两种,它们表示的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在生物群落的演替、种群数量变化的预测以及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高考的一个重要考点。但学生在学习该部分知识时,经常会遇到以下问题。现对此解析如下。1 种群数量两种增长方式的差异种群"J"型增长曲线是指在理想环境中,空间、资源无限和不存在任何天敌、寄生者和竞争者的条件  相似文献   

3.
<正>"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是人教版教材《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4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一节中的探究实验。学生通过该探究实验可以动手建构种群数量的增长模型,感性地认识种群数量的变化特点。另外,本实验涉及微生物培养技术、抽样检测技术以及显微计数技术等,有很高的教学价值,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开出率非常低。通过调查,笔者发现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实验周期长,很多学校不愿让学生在一个实验上"浪  相似文献   

4.
王孝娟 《成才之路》2013,(20):66-66
一、教材分析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第四章第一节"种群的特征"是为种群数量的变化和群落的演替两个重点打基础的,但是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是科学方法教育上的侧重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课程标准与本节相对应的要求是"列举种群的特征"。本节主要介绍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以  相似文献   

5.
<正> 由于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之间总存在一定的营养关系,导致生态系统内的生物与生物之间始终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如果某种群的个体数量发生变化,就会导致与其相关的其他种群个体数量发生变化,从而引发连锁反应。现将分析连锁反应导致的种群变化要点归纳如下:1 单条食物链中生物数量变化引起的连锁反应单条食物链中的生物,因只存在捕食与被捕食的  相似文献   

6.
<正> 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在生物群落的演替、种群变化的预测以及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生物高考的一个重要考点。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常出现以下误区,现分析如下:误区一把种群"J"型增长公式中的"λ"当成种群增长率  相似文献   

7.
正一、教材分析"种群与群落"是近几年高考的"四大能力要求"的高频考点。根据考试大纲和"新课标"要求,将教材内容分解为两个部分:1.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种群数量增长规律;2.群落结构。二、教学的三维目标A.知识目标:1.探究种群数量增长规律,解释有关生产的实际问题;2.群落结构。B.能力目标:1.通过看书、讨论有关种群特征和群落结构的相关问题,培养学生查阅、整理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正>在生物与环境这部分内容中涉及的计算包括种群的调查、种群的增长、酵母菌的计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等,下面对相关计算题的解法进行分类指导。1种群数量的有关计算1.1种群数量的计算(1)标志重捕法:种群数量N=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中的标志数(2)"J"型曲线种群增长率计算:设种群起始数  相似文献   

9.
在种群增长曲线中,分析种群数量增长率的变化通常是以曲线的几何斜率来解释的;在“J”型增长曲线中,假设每年增长率是固定不变的,而描绘出来的曲线斜率却是变化的,这是为何?“种群增长率”与“每年增长率”有别乎?既然“J”型曲线有“每年增长率”,  相似文献   

10.
太湖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问题既是我国面临的典型生态环境问题,也承载了种群的数量特征、数量变化以及影响因素等重要的生态学概念。在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第1章“种群及其动态”的教学设计中,通过探究太湖蓝细菌和藻类生长的磷营养盐阈值,探讨太湖水华的现状和防治措施,引导学生形成种群概念体系,发展生态文明素养。  相似文献   

11.
以“种群数量的变化”为例,开展论证式建模教学,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建模思维。以东非蝗灾为情境主线,通过蝗虫繁殖特点等事实证据,引发学生对初始模型Nn=2n适用性的质疑,驱动学生自主修订、完善模型,实现从理想模型到真实增长模型的转化,并迁移应用模型,为蝗灾治理、大熊猫保护、科学捕捞等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种群增长速率和种群增长率概念的比较,结合某种群数量的统计数据,分别绘制了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的坐标曲线,再通过比较分析,得出2017年高考理综全国卷Ⅰ第5题应将原坐标图中的"种群增长率"修改为"种群增长速率",否则,该题没有正确答案。  相似文献   

13.
在"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常会出现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理论值)不符的现象,与理论值相比,结果偏大或偏小。笔者经过分析发现,主要有五方面的原因导致了结果的偏差。1从静置的培养液中直接取样取样时,如果从静置的培养液中直接取样,结果会偏大或偏小。原因在于,静置条件下,酵母细胞大多凝聚沉淀在培养液的下部。如果从下部取样,结果就会偏大;如果从上部取样,结果就会偏小。  相似文献   

14.
种群连续增长模型的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发现问题 笔者在对必修3《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教学时,利用种群“S型”曲线进行分析,要使种群达到可持续性发展的目的,不应在K值进行捕捞或砍伐,因为此时增长率为0,不利于种群的恢复,而应在增长率最大时处理最合理,并告诉学生K/2时是种群增长率最大点。课后,有学生问我:“为什么种群在K/2时是增长率最大点?”我当时一怔,说老实话,这两年教学中,我对此知识点也是知其结论,只知道种群数量增长规律中有个逻辑斯谛方程,但未深入了解。现在学生一问,便暴露出问题。  相似文献   

15.
教学实践中实施"探究酵母菌种群大小的动态变化"活动,有利于学生理解种群如何在有限条件下增长。但教材实验方案耗时较长、过程烦琐。笔者通过创新改进,将此探究活动由原来耗时7天改为在40分钟内完成,极大地提高了可操作性和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6.
从简单实例入手,引导学生构建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并尝试利用数学模型解释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苟玉花 《中学理科》2008,(10):66-67
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对有限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的种内斗争必将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这个种群的出生率下降.死亡率增高,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容量(环境容纳量.K值)时.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  相似文献   

18.
崔彬彬 《林区教学》2020,(11):115-117
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增长实验是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一个综合性探究实验,是课程标准要求中的重要部分。旨在引导学生尝试建立"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数量模型,以此探索酵母菌种群的数量特征和变化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不同培养条件对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影响,总结出以不同培养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9.
《中学生物教学》2019,(6):59-60
<正>误区1混淆种群增长率与增长速率例1根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特点,为了获得最大持续产量,应该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理由是在这个水平上(B)A.种群增长率最大B.种群速率最大C.种群数量在增加D.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解析根据合理利用生物资源的基本原理和种群增长"S"型曲线的特点,应该在捕鱼后使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不少学生存在"捕捞最佳时间在  相似文献   

20.
洪永清 《生物学教学》2011,36(11):36-38
本节课以建构主义理论作指导,通过一系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建构揭示生物学规律的数学模型;运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和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