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孟頫,元代书画家,他的书法绘画成就,在书画界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其书法,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追根溯源,他的书法多从二王中来,其体势紧密,则得之右军;其姿态朗逸,则得之大令。他的绘画,山水取法董源、李成,鞍马师法李公麟和唐人,墨竹、花鸟,笔墨圆润苍秀。赵孟頫作画强调文学和书法趣味,自谓"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但他也师法造化,向往自然,写过实景。如团扇《江村渔乐图》,尺幅虽小,但结构层次却十分  相似文献   

2.
赵孟頫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颇为全面的文艺大家。他不仅诗文“清邃奇逸”,书画更是“冠绝古今”。然而对于他的人品,绝大多数人却持否定态度,认为他身为赵宋的皇室宗亲却委身仕元,故贬斥其人少骨力。还有的人将赵孟頫的书法和他的人品联系在一起品评,认为他人软字亦软。通过对《元史》中有关赵孟頫的史料以及他的诗集《松雪斋集》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以说明:赵孟頫的人品是刚直敦厚、节操清正;其书法亦是棉中有针、字如曲铁。  相似文献   

3.
正赵孟頫是元代书法第一人。他的书法,既有隋唐的严谨,又有魏晋的疏朗,其中成就最高的要数楷书和行书。《行书十札卷》就是由赵孟頫的十封信件组合而成的行书墨宝。纵观此幅墨宝,笔法遒劲,姿态朗逸,或婉转,或流美,展现出书家一圆、二润、三熟的独特风格和赵体平整秀丽、典雅文儒的书法特点。又因为书卷来自赵孟頫与亲友间平时的通信,内容都是聊家常琐事,所以随手写来轻松  相似文献   

4.
<正>此临作是赵孟頫《还山帖》局部,我选择在深夜临习,无人打扰,心境平和,正是我喜欢的书写环境,因此,写时一气呵成。此帖是赵孟頫之手札,凡17行,行草书,约为赵50岁以后书,诚如卷后褚德彝题跋所记:"松雪书,明以来赝作类皆力求姿媚,鲜得古趣。惟此帖有生辣之笔,无甜俗之容,即在真迹中亦属罕见。真赵书中极品也。"书写时我注重硬笔本体,将软笔书法中飘逸灵动的笔法和硬笔当中的"硬"结合起来,增强作品的  相似文献   

5.
《兰亭十三跋》又称《定武兰亭跋》,是赵孟頫跋在定武本兰亭拓片之后的十三段跋文。该文包括了赵孟对《定武兰亭贴》的真伪审定、鉴赏感悟、研习体会,及由此而生发出的书学理论,为后世学者考证《定武兰亭帖》,研究赵孟頫的书学思想及元人的书法审美观都提供了重要的佐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兰亭十三跋》的内容加以梳理,大致综合为以下几个方面:宋元人对《定武兰亭帖》的高度重视;赵孟頫对《兰亭帖》拓本的审定;除却对真赝的辨别、对拓本的审定,《兰亭十三跋》中最有价值的内容是赵孟頫提出了“用笔千古不易》等重要书学理论。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史,由"画工画"向"文人画"演变是一个重要的过程。文人画主导地位的形成,源于元代画坛中心人物赵孟頫的审美理论"古意"说,"古意"是赵孟頫绘画理论的中心思想,也是元明清文人画的主要指导思想,它既维护了文人画的人格趣味,又摈弃了文人画的游戏态度,创建文人特有的表现形式,使之无愧于正规画的功力格法,从而确立了文人画在画坛上成为正规画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鹊华秋色图》是元代赵孟頫的代表作品,此图采用了平远的构图,表达他追求平淡天真的内心世界;其画法采用书法入画,体现了他提倡“书画同源”的艺术思想;他巧妙地结合了水墨与青绿山水的用色,来突出“秋色”的主题,整幅作品意境旷远辽阔,简秀潇洒,疏空隽朗。开创了清新典雅的绘画风格。  相似文献   

8.
范晓丽  庞海青 《培训与研究》2007,24(9):42-43,69
《周易》贯穿全篇的忧患意识,要人们"居安思危"、"思患而豫防之";其主要原因在于占筮的性质,万物常动不居的特性,以及成书时代变动的时局所决定的。《易》之以柔济刚、阴阳互动,是应对忧患的方法和审美旨趣。肇始于《周易》的志思蓄愤是忧患意识的现实情怀,遍及我国的诗词、歌赋、绘画、书法等领域,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美学传统。  相似文献   

9.
糜杨凡 《职业技术》2012,(3):143-144
作为元代最具影响的书法家,赵孟頫身体力行地倡导"复古",主张回归晋唐、以师古为尚。赵孟頫所倡导的"复古"一改元初书坛荒卒与单调的面貌,顺应了书法发展的内在规律,扭正了元代书法的发展方向,对元代书法的发展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在中国书法史上也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相似文献   

10.
赵孟頫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领袖与宗师地位,他在中国绘画史,特别是文人画发展史上的贡献,同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赵孟頫的艺术人生在巩固政权、促进民族大融合和汉文化沿继方面功不可没,其风格创立与经验传承的艺术实践影响并启发着后人,他的古意论和书画同源论为元代绘画指明了方向,并成为后期文人画的重要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1.
田瑛 《初中生辅导》2011,(25):2+51-F0002,F0003
欧阳询,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官至银青光禄人夫率更令。他与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合称楷书四大家。 欧阳询自小聪明勤学,少年时就博览占今,精通《汉书》、《史记》和《东观汉记》三部史书,尤其喜好书法。据史书记载,欧阳询的形貌丑陋,但他的书法却誉满天下,有“高谢爱其书,遗使请焉”的记载。可见他的书法当时在国外也是...  相似文献   

12.
出身皇族书法独树一帜赵孟頫(1254—1322),元代著名诗人、书画家,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字子昂,号松雪道人。赵孟頫的血统高贵,他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第11世孙。赵孟頫自幼聪敏,过目成诵。自五岁起,学书作画,几乎没有间断过。他擅长篆、隶、真、行、草书,尤其是楷书和行书,对后人学习书法影响巨大。他的书法风格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世称"赵体",与唐代的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后人评价他:"子昂篆、隶、真、行、颠草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他被称为是王羲之二代。相传他一天能写楷书一万  相似文献   

13.
书法之道在于用笔与结体,笔法是书法的核心,赵孟頫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元代李溥光《八法解》中说:”盖一笔有一笔之法,一字有一字之法,一字之法,贵在结构,一笔之法,妙在起止,起止得直,则画无不美,结构有道,则字无不佳,然结构之道所重者,尤在于笔法之精妙也”。《翰林粹言》也有“得形体不如得笔法”之说。可见笔法是书道的关键,也可说得笔法即得字法,因此历来书家很重视对笔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形象性与意象性是书画同源或书画同体的精神实质.汉字的书写从实用功能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艺术表达,其书写性特征又与绘画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最终将中国传统文人绘画推上了重视笔墨趣味、不拘于形似超越形似的写意高峰.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说"工画者多善书",表达对当时宫廷画家缺乏激情、只求形似、毫无意韵的绘画样式的不满,提倡一种快意书写、将书法用笔的气势与力度融合于绘画之中的艺术风格,通过对吴道子艺术的赞美,赞赏一种书写性重要的文化意趣,也为后世的文人画家提供了从事绘画实践的理论基础,阐明了绘画与书法用笔辩证统一的关系与"合法性"基础,促进了唐代"水墨之变"局面的形成.随着用"笔"与用"墨"技巧的进一步融合,文人画笔墨范式与趣味基本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15.
以赵孟頫的鞍马、人物、竹石三科绘画为中心,探讨赵孟頫的出处与绘画的关系。赵孟頫喜欢画马,善于画马,源于他对中国唐宋以来文化高度繁荣的追忆,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赵孟頫是通过画马而谄媚于元廷;追慕陶潜,却选择了朝隐生活,是赵孟頫出处矛盾的表现;以竹自喻,以竹比德,融文人气节于画卷,是其寻求精神解脱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6.
正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谥文敏,华亭(今上海松江县)人。明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晚年居家。他一生官运畅达,是江南有名的豪绅,但在乡里声誉不佳。他的书法、山水画、画论和书画鉴赏,在明末和清代名声很大。据《明史》记载,董其昌"天才俊逸,少负重名""性和易,通禅理,萧闲吐纳,终日无俗语。人拟之米芾、赵孟頫云"。《画史绘要》称其"山水树石,烟云流润,神气俱足,而处于儒雅之笔,风流蕴藉,为本朝第一"。  相似文献   

17.
黄玉峰 《当代学生》2012,(22):30-31
主持人龙吟:黄庭坚曾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在文论、诗词之外,苏东坡也见长于书法、绘画。他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居"宋四大家"之首。中国古代书法界流传着"天下第一书""天下第二书""天下第三书"的说法。"天下第一书"指的是晋朝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永和九年三月初三百花生日,王羲之在浙江绍兴会稽山下的兰亭召集了四十几个文人学士开"派对",进行一种名为"流水曲觞"  相似文献   

18.
《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现存多种译本,其中鸠摩罗什所译《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三十二品,计5176字。就邯郸大名尚存的《金刚经》碑刻,通过碑刻年代、大小、背景、部分碑文内容等方面介绍,从书法角度阐述石刻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对元赵孟頫艺术成就和对后世影响进行略述。  相似文献   

19.
晋以后,由一家独擅书坛的现象减弱了,但是到了元代赵孟頫的出现,又一次艺盖群伦五六百年,其影响在元、明、清三代可谓无人出其右。大唐书法,开启了一个浩大开阔的气象,宋人在唐书的基础上,又加深了博大开张和生动跌宕之势。赵孟頫的出现,使书风得到了截然不同的转捩,走向优美闲适。因此王文治以“书法至元人,别具一种风气。唐之宏伟,宋之险峻,洗涤殆尽,而开中和恬适之致,有独到处”,称赞赵孟頫的转捩之功。赵孟頫是宋代宗室子弟,由于后来仕元使人们对其书法的研究蒙上了一层阴影。现在,我们带着开放的眼光来审视,避免了既往仅仅以道德观念来衡量的偏颇,诚如黑格尔所认为的:“我们必须承认这是一个正当的要求,即对于一种历史,不论它的题材是什么,都应该毫无偏见地陈述,不要把它作为工具去达到任何特殊的利益或目的”,这也是我们研究赵孟頫书法创作应取的态度。 一 赵孟頫的书法创作是定格在东晋,并且是以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作品作为典范的,尽管宋濂认为赵留意李北海,吴荣光认为“元贞以前,犹未脱高宗窠臼;大德间,专师定武禊序;延祐以后,变入李北海、柳诚悬法,而碑版尤多之。”但从总体看,赵的书法作品是深  相似文献   

20.
"题画",顾名思义,即"题写画作、为画而题字"。这是中国传统书画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是中国书法、绘画结合的重要形式。清代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云:"款题图画,始自苏、米,至元明而遂多。以题语位置画境者,画亦由题益妙。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