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初中生形象思维能力明显优于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若善于抓住这一认知规律,适时将抽象、枯燥的化学知识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图示模式,在教学中不仅可以加深学生的认知度,在一定意义上也启迪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教学效果将会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2.
3.
4.
于坚的诗歌展示了自然事物与生命本身的魅力,本文从于坚的诗歌中的“尊重物性,回归生命本身”、“平等姿态中的说话人”、“自然神性的确认——对自然的敬畏”、“真实的原生态语言”四个方面对其诗中所蕴含的生态意识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5.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10)
一位因注射过量链霉素导致听力受损的诗人,在与事物接触或对峙时,往往更依赖于眼睛来观察世间百态,生活中的细枝末节都会在视点的聚焦范围之内。诗人于坚拒绝宽泛的抒情和宏观叙事,主张具体的写作,细节的捕捉与罗列成为其诗歌走向具体的必要流程。他主张一种具体的、局部的、片断的、细节的、档案式描述的诗,强调对细节的倚重。 相似文献
6.
周作人作为五四时期重要的文艺理论家备受关注,然而后人在解读周氏理论的时候往往热衷于简单地划分前后期,一定程度上单一、表面化了周氏的艺术追求,而实际上周氏却有着其复杂、磅礴的理论体系,在各个时期的学术追求都不是单一的,而是"绅士/流氓"、"隐士/叛徒"、"今人/古人"的繁复纠葛;同时,在这种庞杂的学术体系中,周作人始终坚持注重"人"的发展这一基本学术关注点,并根据时代的变迁、文学追求的更替,随时调整文学与"人"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国"第三代"诗歌代表诗人之一的于坚,其诗学理论中渗透着很浓的存在主义血液。而存在主义与瑞典雕塑大师贾科梅蒂之间也牵绊着难解的情缘。于坚与贾科梅蒂机缘巧合地通过存在主义牵线搭桥,进行着跨时代、跨地域的心灵交会:贾科梅蒂求"慢"的哲学、不停歇地艺术追求为于坚所推崇并影响了他的艺术观;两人在对存在的追问中、对生与死的思考中交流对话;又不约而同地走在归家的途中、返乡的路上。 相似文献
8.
9.
10.
著名剧作家萧伯纳在剧本《武器与人》首演成功之后,接受要求上台与观众见面。这时,台下突然有人大叫:"萧伯纳,你的剧本糟透了,谁要看?收回去,停演吧!"萧伯纳向那人鞠了一躬,彬彬有礼地说:"我的朋友,你说得好,我完全同意你的意见。但遗憾的是我们两个人反对这么多观众有什么用呢?我们能禁止这剧本上演吗?" 相似文献
11.
13.
14.
15.
16.
张晓婷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3)
剪纸是最具中国民族特色的民间艺术之一,是我国师范艺术教育的特色课程之一。本文从分析剪纸艺术本体入手,以“教育以人为本”为出发点,围绕高师艺术教学这个核心,对剪纸课程的一线教学实践提出了四大侧重点。 相似文献
17.
18.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这对于校园文化建设无疑具有导向作用,对于我校这样一所新创办的县直小学,如何立足当前和着眼长远,践行传承创新精神,打造和谐校园文化,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1.艺术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科学求真,人文求善,艺术求美,真与善统一于美。艺术追求独创和个性,艺术作品最大的忌讳是雷同,艺术灵感是创新思维的火花,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是未来人类思想发展的主流。在教育过程中重视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的结合,让大学生接受更多的艺术熏陶,有利于开发心智,启迪思维,激发创新。 相似文献
20.
李汉超 《中学语文(读写新空间)》2013,(1):13-14
从古至今,中国诗坛创造了许多奇迹: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是奇迹,它们高耸于文学的高原之上;白话进入诗歌是奇迹。它拓展了诗歌的空间,开始了诗歌的新纪元;朦胧诗是奇迹.它打破了诗歌的封闭状态,丰富了诗歌的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