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殷墙《河岳英灵集》称。李白《蜀道难》“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奇”者,别创新路,尽脱超凡,不拘陈套。《蜀道难》“奇”在何处?前人已有相关的评论,本文试在前人说法基础上略作分析。  相似文献   

2.
《蜀道难》是唐朝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写的一篇“惊天地、泣鬼神”的不朽之作。唐人殷蹯称《蜀道难》“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宋人李麃说此诗“风骚之极致,不在屈原之下”;明人李东阳也说《蜀道难》与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兵车行》一样,都是“阅数千百年,几千万人而莫有异议”的诗篇,令人“终日诵之不厌”。可是,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自中唐以来,众说纷纭。归纳起来,大抵有两种见解:一是本诗有具体之所指;一是诗人“自为蜀咏,别无他意”。对于前者,已有论者考证其不合理之所在;对于后者,仍在争论之中,笔者也想提出一己之见。  相似文献   

3.
李白的《蜀道难》在吟蜀诗作中,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后世诗人从李白的《蜀道难》的趣旨"难"的相反角度出发,以《蜀道易》为题,创作了一系列诗作.较典型的有唐代陆畅的《蜀道易》,宋代晁说之、范成大的蜀道诗,明代方孝孺的《蜀道易·有序》,现代郭沫若的《蜀道奇》.《蜀道易》系列诗作,在表现内容上,从"难"转"易",实际上是对李白的《蜀道难》的直接继承.  相似文献   

4.
“前《蜀道难炉是对李白《蜀道难》以前的萧纲、刘孝威、阴铿、张文琮等诗人的古乐府旧题之作的统称。李白的《蜀道难》成就和影响最大,但前《蜀道难》也各有特色。它们作为一个整体全方位展现了蜀道之艰险难行,同时还以典型的现实主义特征和严整、简洁、平实与谐和的语言风貌,在内容角度、情感表达、句法音韵等方面共同为李白《蜀道难》的继承创新奠定了基础。前《蜀道难》,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不容小觑。  相似文献   

5.
李白《蜀道难》主题八说《蜀道难》是李白诗作中的名篇,殷《河岳英灵集》说:“至如《蜀道难》等篇,可谓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蜀道难》的艺术成就是有口皆碑的,然而对其主题,历来却众说纷纷,综合起来,有以下八种说法。一、危房杜,罪严武。唐...  相似文献   

6.
《蜀道难》是唐朝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写的一篇“惊天地、泣鬼神”的不朽之作。唐人殷蹯称《蜀道难》“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宋人李(?)说此诗“风骚之极致,不在屈原之下”;明人李东阳也说《蜀道难》与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兵车行》一样,都是“阅数千百年,几千万人而莫有异议”的诗篇,令人“终日诵之不厌”。可是,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自中唐以来,众说纷  相似文献   

7.
殷瑶《河岳英灵集》称李白《蜀道难》“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这首千古奇诗的主旨,唐代以降,即见仁见智,众说纷坛,成为聚讼千年的诗学之谜。本将古今有代表性的说法作一概述,并就这一问题的教学处理提出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8.
关于李白《蜀道难》之“奇之又奇”,已有阐释因忽视“体调”概念界定及有效参照系的阙如而难以实现逻辑的自洽.在明确“体调”内涵的基础上,系统清理“蜀道难”的源流并以此重构参照系,可为揭秘提供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9.
“李白《蜀道难》后继之作”,是受李白《蜀道难》影响而出现的含有“蜀道难”之语和直接以“蜀道难”为篇名的两类诗作的总称。它们或继续咏叹蜀道之难,或阐明应对蜀道难之法,或赋予“蜀道难”以丰富新鲜的内涵。在题材处理上它们紧扣写秦蜀之道的传统的同时又涉及其他,主旨表现上继承和发展了含蓄关,体式运用上继承使用乐府歌行和古体,又有了律绝的实践,审美特性上在展现崇高美的同时又有了优美的展现,体现出了自身的特色和价值。  相似文献   

10.
张光富 《九江师专学报》1996,15(2):73-75,80
李白名篇《蜀道难》的主题是什么?众说纷纭。笔者新议,认为《蜀道难》的主题是极言国家局势的危殆,并以之正告玄宗,重用亲近奸Wang之臣,国家祸乱必至,并抒写了诗人发现“盛世”将倾的惊愕、焦急、忧虑及怨愤之情。  相似文献   

11.
李白的别称     
太白相传李白出生时他的母亲梦见长庚星(即金星,也称太白),所以给他取名为“白”,宇“太白”。如欧阳修《太白戏圣俞》:“太白之精下人间,李白高歌《蜀道难》。”  相似文献   

12.
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乐府古诗《蜀道难》,是我国诗坛上一颗璀璨的明珠,长期被称为“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殷璠《河岳英灵集》)的千古绝唱。其中“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句的“峨嵋”,到底指什么地方?对这一句应怎样理解?现在社会上流传的各种唐诗文版本,凡注李白《蜀道难》中“峨嵋”者都谓“四川峨嵋县西南峨嵋山”(本文为后面叙述方便,暂称之为“南峨嵋”)。这样,就带来一个问题:李白写的是由秦入蜀的道路之艰难,所写的奇山险景都应在蜀(成都市)以  相似文献   

13.
何江波 《学语文》2023,(2):63-65
阅读乐府诗要正确认识其文体特征,同时了解乐府诗的构成要素。将乐府诗回归到乐府艺术的语境中来,而不能单纯地将其看作诗歌作品。李白《蜀道难》之所以成为流传千古的名篇,与其乐府诗性质密不可分。只有深刻理解乐府诗的本质特征,同时将其放在《蜀道难》的演变史中来考察,才能全面认识李白《蜀道难》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4.
殷瑶称《蜀道难》“奇之又奇”,但未言奇在何处.本文认为,其“奇”有七:句式、用韵、形式和内容交融、立意、衬托、线索、想象夸张.  相似文献   

15.
李白的《蜀道难》据说曾被贺知章“称叹者数四”,历代的诗评家也都把《蜀道难》看作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然而,正是这篇作品,在解读时,许多学者不免横生枝节乃至画蛇添足。其实,解读此诗并不是很困难的事,难的是在解读时怎样客观而公正地读出此诗的诗味来,遗憾的是历代的解读者几乎都没有做到这一点,他们普遍认为这首诗寄寓深远,而最终却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16.
《蜀遭奇》是郭老一九六一年九月十八日乘江津轮出三峡时在舟中作的。他在这首诗的题解中说:“李白曾作《蜀道难》,极言蜀道之险,视为畏途,今略拟其体而反其意,作《蜀道奇》。” 大家知道,李白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蜀道难》是李白在安史之乱前初到长安时送友人入蜀写的一首乐府体裁的诗。这首诗,以雄健的语句,丰富的想象,夸张的笔调,描绘了蜀中地势的险要,道路的崎岖,环境的恐怖,寓寄了作者对当时即  相似文献   

17.
关于李白《蜀道难》的主题思想,自宋以来,众说纷纭。据詹瑛《李白诗文系》考订以为此作与《送友人入蜀》、《剑阁赋》是同一主题的同时之作。这种说法固然有可取之处,但联想到李白的政治思想及创作背景,惜其未能将《蜀道难》的思想内容具体概括出来。笔者以为《蜀道难》的思想内容是比较大的,具体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8.
"诗仙"李白的作品以"想象奇特、雄奇浪漫"的特点著称,其中两篇代表性作品《梦游天姥吟留别》和《蜀道难》更是分别入选不同版本的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对比阅读这两篇作品,结合关键字词,多元解读李白的创作手法,把握他的作品特色,有利于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和情感。  相似文献   

19.
李炳荣 《学语文》2005,(3):2-32,29
盾天宝年间,诗人李白于长安送别友人入蜀.感慨于时事的艰辛,社会的莫测,作《蜀道难》(见卷首)以赠友。天宝元年(742),李白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之臣,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不满两年,即被迫辞官离京。但他仍然关心国事,希望重获朝廷任用。“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座右铭,李白也不例外。但这一标准在李白身上却多了一份旷达和潇洒。放浪形骸于不羁。掩盖的是诗人一颗孜孜以求的疲惫的心。《蜀道难》正是这一心境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20.
1.卉典文学中的“月”往往表达一种寂寥之情、凄凉之感。如自居易的《琵琶行(并序)》中有“醉不成欢惨将别,____”,月色朦胧迷离,恰似诗人当时的心境;刘禹锡的《石头城》中有“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诗人触物伤怀,慨叹胜迹不再、繁华过眼的历史沧桑;李白的《蜀道难》中有“但见悲鸟号古木,____。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