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蚂蚁唱歌     
依成人经验.蚂蚁唱敬是骗人的鬼话。换句话说.就算是蚂蚁能唱歌.谁又能听得见呢?可我证明起码有一个人能听得见蚂蚁唱歌.而且常常听得如痴如醉,这个人是谁呢?是我老家邻居的女儿小毛豆。  相似文献   

2.
常常有人批评高校盲目追求“升格”。其实,它盲目吗?它若不盲目,谁在盲目呢?它若盲目,谁不盲目?  相似文献   

3.
孙佳 《音乐世界》2010,(15):50-53
谁是这个夏天你最想见到的人?谁又是活跃在这个夏天的话题人物?又是谁陪着我们度过这个炎炎夏日不寂寞……?我们为你推荐8组HOTTEST的明星,喜欢他们,不需要任何理由,爱他就去见他吧!  相似文献   

4.
我是谁     
常常地,我不知道我是谁。坐在花园的椅子上时,我会想:谁还在这张椅子上坐过?谁还将会在这张椅子上坐下?走在大街上时,我会想:我走的路还会有谁再走?我走过的又是谁走过的路?同样,谁和我一样在喝茶?谁和我一样在看某一片树叶?我之前,我之后,我之左,我之右……我叫这样一个名字,有着这样一颗心,我的一个个弹指而过的瞬间将我带来又将我带走一一我到底是谁?  相似文献   

5.
春天的歌     
第一朵桃花在新春的钟声里绽放,冬天的寒柳被谁带走?在这个平等的季节,谁的眉头舒展成无边的希望?谁的微笑灿烂成融融的阳光?还有那解冻的雪水,为谁洗濯污垢的脸庞?  相似文献   

6.
谁是电影的发明人李泱爱看电影的同学常常会问:电影的发明人是谁?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应该知道电影艺术作为19世纪人类极为重要的文明成果,从19世纪30年代就开始了诞生前的技术准备。在60多年的时间里,经过了许多科学家、技师和工匠的集体努力,先后解决...  相似文献   

7.
思雨 《成才之路》2011,(5):99-I0016
我们普通人也常常会问自己:我是谁?我来自何方?将去向何处?每一个人都对这一问题有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思考。钱少华的《谁是我》一书就是一位普通创业者在跌宕起伏的人生中对此问题的感悟和思考。  相似文献   

8.
《小学时代》2011,(9):20-21
谁是最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的人?哈哈,谁会班门弄斧?谁会有我咖啡猫更了解猫?我只要轻轻一跳,得到的答案就是标准而权威的。  相似文献   

9.
张大凯 《河南教育》2008,(11):18-19
在西方"个本位"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往往十分关注"我是谁"(Who Am I)这个问题.   有人可能会说:"我是谁,这个问题太简单了,谁不知道自己是谁呢?" 然而.真正知道"我是谁".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君不见,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忘记自己是谁的事情常常发生.   ……  相似文献   

10.
在演讲开始之前,请允许我向大家问一个问题,那就是“生命中最美丽的瞬间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一百个人或许会有一百个答案、一百种不同的美丽瞬间,但我眼巾的那一种却十分特别。它就是微笑,因其是在瞬间的美丽凝结,所以常常使世人为之心动。准不希望自己能够微笑着面对生活中的每一天?谁不希望别人对自己每一次都笑脸相迎?  相似文献   

11.
吴若增 《新读写》2012,(7):127-128
我们是谁?我们是“老百姓”——人家常常这样叫我们,我们自己也常常这样叫,从来不曾感到有什么不对劲。甚至,岂止是不曾感到有什么不对劲,我们还常常感到很舒坦呢。  相似文献   

12.
曹操是谁的后代?曹操的后代是谁?这个看似“无厘头”的问题里,隐藏着“我们从哪里来”的大秘密。  相似文献   

13.
阮彩伟 《江苏教育》2006,(11B):29-29
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一课,在教“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一句时,我引导学生探究这里的“谁”到底是谁呢?  相似文献   

14.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对一些有待解决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一、引导学生从课题中提问。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是一个可用性很强的资源。利用课题让学生发现问题,便于学生理解课题和文章的内在联系,激起探究欲望,诱发学习兴趣。如教学《寄往南极的信》,我先板书课文标题,再引导质疑:“读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学生纷纷发言:“谁给谁写的信?”“为什么写信?”“信上写了什么?”“信是怎样送到南极去的?”教师把学生的问题分类后,有的让学生自读…  相似文献   

15.
是谁在炎炎夏日为我扇扇子?是谁在寒冷的夜晚为我盖被子?又是谁在我放学之后为我端上可口的饭菜?还有谁整天忙忙碌碌送我上学、接我放学——都是妈妈。妈妈这个平凡而又伟大的人,默默地付出了那么多,而我平时只懂得索取,不懂得回报。今天,老师号召我们主动表达对妈妈的爱,  相似文献   

16.
晏红 《家庭教育》2006,(4S):30-31
有一个教师家庭,孩子很聪明,但有一个缺点就是不爱跟人打招呼。学生经常会有问题到老师家里请教,出于礼貌,学生们常常跟老师的孩子说说话,但这个孩子很少接话、就像没有听见一样,学生觉得挺尴尬。学生不明白,老师常常教育他们要有礼貌,对自己的孩子为什么不提这样的要求呢?但这话只能憋在心里,谁好意思向自己的老师提意见呢?这位教师的家庭教育误区可谓“当局迷,旁观清”。  相似文献   

17.
是谁发明了雨伞?对这个问题一直众说纷纭。有人说,埃及人最早使用雨伞,早在公元前1200年,埃及(Egypt)的贵族们外出旅游时常常要奴隶(slave)为他们撑太阳伞(parasol)。罗马人用伞遮挡地中海地区的阳光。在中国,伞是由春秋时期鲁国人鲁班的妻子发明的,伞被称作“能移动的房屋”。  相似文献   

18.
当了多年老师,一直将它作为职业。为了应付考试,让学生考出好的分数,总是匆匆忙忙地讲课,看着学生在下面辛辛苦苦记笔记。其结果往往是:学生为考而学,教师为考而教。学生走出校门,却感到所获甚少。于是我常常问自己:是谁在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教师在为谁教书?学生在为谁学习?看看身边的某些学生,智商也许越来越高,可是却越来越缺乏爱心:对父母冷漠,对老师怨恨,对同学经常付诸暴力……那么,教师的角色义务究竟是什么?教师的作用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19.
安慧 《作文与考试》2023,(30):46-47
<正>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苏轼在《试笔自书》中写过一段被贬海南的经历——刚到海南时,他常常黯然神伤:“什么时候才能离开这个岛呢?”过了一段时间,他豁然开朗:海南是岛,可往大了看,中原又何尝不是一座岛呢?这样看来,谁不在岛上呢?既然如此,就没有必要自伤自叹。想到此处,苏轼不禁大笑,原来困住自己的是自己的内心。  相似文献   

20.
收集硬币     
下面的这些小朋友都喜欢收集硬币,他们把各自收集的硬币数量都记录在了下面的表格里,小朋友,你通过这个表格里的数字了解到什么信息呢?知道谁收集的硬币数量多吗?谁又是最少的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