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学语文“淡化文体”教学的倾向,致使学生的文体知识匮乏、文体意识淡薄、文体能力不足,这引起了语文教学界的普遍关注,一度成为语文教学讨论的热点问题,有关刊物曾集中编发了讨论文章。随着“新课标版”高中《语文》教材的普遍使用,如何加强文体教学,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学时要涉及到不同的文体,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特征,有不同的分析理解思路,教学时帮助学生根据文体的特点来分析文章,是理解探究文章的一条有效途径。笔者试着从小说、散文、诗歌这三种文体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材体系陈旧已经延续了上百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教材的陈旧体系已延续了上百年.“文选系统”、“文体序列”、“讲读中心”三个基本体系始终没有多大变化。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必须在教材体系改革上狠下功夫。  相似文献   

4.
谢锦花 《中学文科》2007,(12):79-80
多年的教改实践证明,语文教学的特色主要表现在语文课堂要突出语文的“学科特色”、“文体特色”和“活动特色”。语文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和戏剧教学设计时把握好这些特色,那么语文课堂自然就会很精彩。  相似文献   

5.
文体知识是文体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它是语文教学的内容之一。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语文教学要向学生传授语文基础知识。文体知识是语文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知识短文的形式被分散编排在各册教材的相应单元之后,与该单元的读写教学紧密结合。同一文体的知识短文前后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教师传授语文基础知识主要以课本为凭借,学生则凭借课本获得学习的门径,达到学习语文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目前,在语文教学和考试中,有一种“淡化文体”的倾向,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那么,语文教学应该如何看待文体问题?能否简单地说“淡化文体”?如果不是,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又应该怎样体现文体意识?下面这一组文章在不同层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阐释,希望对老师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7.
文体知识作为语文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在语文教育中受到重视,然而近年来“淡化文体”呼声鹊起,对文体知识的教学造成巨大冲击。语文文体知识主要由教学文体知识和实际文体知识构成,本文拟从历史变迁的角度,梳理教学文体知识内涵的发展演变,探究其对当前语文教学的启示,给教学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8.
语文要素是统编语文教材的亮点之一,既是教师教学的抓手,又是学生学习的目标。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金色的鱼钩》一文时,教师要根据单元的语文要素,结合小说的文体特点,制订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流程。课堂上,教师可通过“复盘小说文体特征”“扣情节,初识人物”“抓环境,再识人物”“品‘细节’,感悟人物”等板块,引导学生理解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受到革命精神的熏陶感染,获得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自觉传承红色革命文化。  相似文献   

9.
正神话故事是幻想文学中的一种。作为一种文学文体,它有着怎样的文体特征?进入小学语文教材,成为高年级语文教学文本,它又有哪些教学价值?课文的教学价值,与其文体特征紧密相联。叶圣陶在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阅读教学要关注"这篇文章属于哪一类,和哪篇性质相似或互异?这类文章有什么特性和共同式样",其中提到的关注"文章有什么特性和共同式样"即关注文体特征,目的在于发掘文本的教学核心价值。把握神话的文体特征,  相似文献   

10.
当前语文课程有一个新理念:语文课“生活化”。这种“生活化”了的语文课程所带来的最大危害,就是消解了语文教学,消解了“语文性”。“语文性”是站在语文课程的立场上,对语文教学进行价值判断的一个尺度。语文教学要有“语文性”。  相似文献   

11.
《小学语文》2008,(11):64-64
《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3期发表郑桂华《凸显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一文。文章指出,语文学习对象(课文)的整体性、丰富性以及隐秘性和单元教学需要的教学内容的单一性、局部性、明晰性无疑是一对矛盾。语文教师决定所谓“教什么”的问题,就是他从文本中选择、定位合适的单元内容的过程。一篇课文在存在许多教学价值点的情况下,教学设计不仅应该关注文本的核心价值,更要抓住“语文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现行浙教版语文教材每篇课文前都有阅读提示:单元提示和课前提示,其内容主要有:一是对作家、作品、文体、背景等文章基础知识的介绍:二是对课文的思想内容作提纲挈领式的分析;三是关于文章写作特点、语言特色的说明;四是指出文章学习的重点、难点;五是介绍文章的阅读方法等方面。可见,“提示”无疑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材料或补充,可谓是教科书中的“指南针”。教学中,若能不失时机的合理运用,对提高课堂效率会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3.
高考话题作文的“文体不限”或“文体自选”被不少一线语文教师简单片面地理解为“淡化文体”甚至是不要文体。这种理解及其实践已渗透语文教育的全过程,蔓延到整个语文教育领域。语文读写教学必须接受文体的规范和制约。因为只有辨析文体,才能准确理解文本内容和把握作者的言语意图,掌握正确的读写方法。文体的淡化或强化,必须从不同学段和学生的学情出发,必须遵循语文读写教学规律;淡化文体不能“一刀切”;“淡化文体”还要处理好识别多体、擅长数体与自由写作、创新写作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陆秦华 《成才之路》2009,(34):45-45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情感过程和认知过程的统一。语文课尤其如此,这是由语文教材的属性特点、语文学习的认知过程和语文教学目的要求所决定的。因此,“晓之以理”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动之以情”是语文教学的目标赖以实现的重要手段。情与理是相辅相成的,写人记事的文章中有理的教育,说明议论的文章也有情的感染。  相似文献   

15.
许芸 《青海教育》2021,(4):33-34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是由不同文体的课文组成的文选型教材。不同的文体,其行文思路、文章结构、写作特点、表达手法、遣词造句等各有特点,教学时设置的重难点也各有不同。小学语文教学应增强文体意识,教会学生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从而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语用能力。  相似文献   

16.
文体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语文教学文体观是语文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会对语文教材编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等产生一系列的影响.而我们过去和目前的文体教学多有不切实际的地方,还需语文教育界同仁的不断研究.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研究借鉴后现代主义所推崇的“开放性”、“多元化”认为现代的语文教学要走向开放与多元。语文教学的开放性首先表现为课程内容的开放;其次,语文教学的主体要善于向其他主体开放。多元化首先表现在语文课程的目标上;其次,语文课程内容的多元化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多元化;再有,在后现代语境下语文教学评价是多元的。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我国语文教科书通常根据"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来编排,而"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并不是真实的文体分类,只是文体的"教学分类"。按照"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来编制教科书选文,导致的首要问题是将文类混同于文体,疏离了语文课程目标;文学和文章误认,偏离了文本特性;阅读教学等同于纯粹的知识教学,背离了语文课程性质;对教学实践带来的最直接影响是套路化的教学模式,降低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语文教科书的文体编制急亟改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的"文类结构",回归语文生活的真实文体,并基于不同文体特征建构合宜的语文教科书内容。  相似文献   

19.
几年的语文教学工作过后,回过头来想一想,我们的语文教学到底要教给孩子些什么?思忖良久,笔者觉得问题的关键应是多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阅读的重心由强调接受信息转为强调搜集、筛选、整合、处理和生发信息”。因此,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尤为重要。人教版语文教材所选取的课文,语言优美、内容丰富,因此,我们要抓住教材,依据每篇文章的特点,将不同文体的知识点寓于阅读讲解中,引导学生将阅读技巧、解题方法分别整理归类。  相似文献   

20.
语文中的汉字识读书写、文章的阅读理解和有固定格式的文章的写作等视为“小语文”,而把文章中的文学思想、文化内核、道德熏染、美学辐射以及情感渐染视为“大语文”。“小语文”只能算做工具语文,应试语文;“大语文”才是真正的语文。因此。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应该大力倡导和推行“大语文”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审美意识和艺术修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使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