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课前播放《父亲》MTV,渲染气氛,营造情境)师:刚才我们听了歌曲《父亲》,应该是浮想联翩,颇有感触,我们每个人对“父亲”这个字眼都不陌生,下面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表达对“父亲”一词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台阶》是李森祥的一篇意蕴丰富的小说,通过讲述“父亲”操劳一生盖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故事,塑造了一个中国农民式的父亲形象。这样一篇文章,如果只是根据文中的叙述泛泛解读.学生只能得出这样一个认知:文中的“父亲”是一个勤劳、厚道谦卑、渴望受人尊重,有着愚公移山精神的人,作者充满了对“父亲”式的农民的同情与怜悯。这样的解读太浅,  相似文献   

3.
夏完淳是明末的一位民族英雄,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很有才华的少年作家。他生而早慧,七、八岁即能赋诗,十一、二岁“抵掌谈烽警及九边情形,娓娓可听”,十五岁在父亲夏允彝和老师陈子龙(皆几社创立人)影响下,“揭竿报国,束发从军”,奋身投入抗清复明斗争,转战于江浙一带,英勇顽强。一六四五年清军攻下南京后,江南人民纷纷举兵抗清。夏完淳先和父亲一起参加吴淞总兵吴志葵的水军,进行收复苏州的战斗。兵败后,其父投水自  相似文献   

4.
练恕写史     
练恕(1821—1838),字伯颖,广东连平州(今连平县)人。他16岁就成了清代著名的史学家。道光元年,练恕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父亲练廷璜是一位重视读书且颇具文采的地方官,练恕7岁就随父亲到江浙读书。练恕聪敏过人,学习刻苦。9岁读完了“五经”,又开始攻读各种史学名著和诸子百家著作。13岁时,已经精通了13种  相似文献   

5.
马致远生平材料新发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马致远的生平,元钟嗣成《录鬼簿》的记载非常简单:“马致远,大都人,导东篱老,江浙省务提举”。(曹栋亭刊本作:“大都人,号东篱,任江浙行省务官。)  相似文献   

6.
《父亲和鸟》是一篇感情真挚的课文。文章通过“父亲”和“我”的对话,表现出“父亲”对鸟不同寻常的关爱。虽然课文没有华丽的词藻,但细细读来,仿佛回味着人与自然相互交融的一个童话。一个温暖的冬日,阳光柔和地照着。孩子们一字一句认真地品读课文。我轻轻地问“:读了课文,你觉得文中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孩子们举起手来,有的说“:父亲是个很爱鸟的人。”有的说:“父亲是个善良的人。”还有的说“:父亲很喜欢鸟,但他不是一个猎人。”这时,传来一声嘀咕“:说不定父亲以前是个猎人。”话语很轻,却像一颗炸弹扔在了祥和的教室里,我也颇受震…  相似文献   

7.
这是一方教育厚土,勤劳淳朴的遵义县人以高瞻远瞩的胆识追求物质崇尚教育耕读为本。从春秋建国到唐代设县,无不留下前人尊师重教的足迹。东晋时期的《华阳国志》即谓“颇尚学业”,宋代的《遵义军图经》谓“世转为华俗渐于礼……人士悦诗书”,清代《贵州通志》有“人知向学,深山穷谷,犹闻弦诵声”的记载,浙大《遵义新志》赞誉“遵义国民教育之普及,虽江浙各地罕与伦比”。  相似文献   

8.
民族英雄林则徐的父亲林宾日是一名教员,他善于运用讲故事、打比方、举例子等方法教育小则徐。因此,林则徐养成了经常提问的好习惯,而且也常常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对这些问题,林宾日总是耐心地解答。比如,儿子问:“人为什么要念书呢?”父亲说:“只有念书,才能明理;只有明理,才能做好人。”“为什么要学诗呢?”“中国的大圣人孔夫子说过,不学诗,无以言。《诗经》是我国古代的一部诗歌总集,书里面包含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学诗可以增长知识,提高才能。”父亲这样告诉林则徐。有一次,林则徐给父亲背诵《诗经》中的《…  相似文献   

9.
可怜的父亲 ——巴尔扎克和《高老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小的时候,家境非常困难,作为一家之主的父亲一个人要供养七八口人。我看着他那副经常愁眉不展的苦相,心里想,做父亲真难啊!但愿一辈子不做父亲。后来长大了,自己做了父亲之后,才知道,作为父亲最大的痛苦不是辛劳,而是子女长大以后把他们像榨干的橘子皮一样抛在马路边,还要再踢上一脚。巴尔扎克的《高老头》就写了这样一位可怜的父亲。巴尔扎克和《人间喜剧》巴尔扎克享有“法国现实主义文学之父”的美誉。一位著名学者说,如果法国人不承认巴尔扎克是“法国现实主义文学之父”的话,那么只能说孩子不配有这样的父亲。  相似文献   

10.
《守财奴》选自《欧也妮·葛朗台》中《家庭的苦难》一章,自入选教材以来,不论旧教材还是新教材,都少不了它,可以说是传统篇目了。我教授它已有三遍了,每次都觉着文中“父亲”这个称呼有点别扭,但每年教材还是这么写,这引起了我的思考:“父亲”这个称呼是不得体呢?还是另有深意?“父亲”这个词,表明的只是血缘关系,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有子女的男子是子女的父亲。”它是书面语,按照惯例是不能用于欧也妮称呼她父亲的口语中的。前几天,读李梵的《词语春秋》,其中有一篇《人前人后不相同——亲属称谓的面称与背称》,就把“父亲”、“母亲”…  相似文献   

11.
教育是什么?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虽然多种版本的《教育学》、《教育辞典》对教育的阐释极其详尽、明白,但这些正确的解释不过是词汇的堆集,很难让我们触摸到教育的真谛。正如美国当代著名法学家劳伦斯所说:“如果没有人的行为,规则不过是一堆词汇,而结构也不过是被遗忘的缺乏生命的空架子。”教育的真谛在哪里呢?教育的真谛在教育人的行为中。一哲学家苏格拉底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石雕师傅,在苏格拉底很小的时候,有一次他的父亲正在雕刻一只狮子,小苏格拉底观察了好一阵子,问父亲:“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好的雕刻师?”“看!”他父亲说,“以这只石狮…  相似文献   

12.
初中语文教材中塑造了不少父亲形象,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父亲”、《散步》中的“我”,《爸爸的花儿落了》中的“爸爸”、《伤仲永》中的“父亲”、《竹影》中的“爸爸”、《背影》中的“父亲”、《台阶》中的“父亲”、《我的第一本书》中的“父亲”、《故乡》中的“闰土”、《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普”、  相似文献   

13.
孔丘(公元前551年~前479年)是我国春秋末年的大教育家。相传他有三千子弟。他的学生陈亢疑心孔子对自己的儿子有特殊的教育内容,有一天问孔子的儿子伯鱼:“你听到过夫子有什么特殊的教导吗?”伯鱼说:“没有。有一次,父亲一个人在那里,我走过前庭,父亲问我,‘学《诗》没有?’我说,‘没有。’父亲说:‘不学《诗》,无以言。’我后来就开始学《诗》。又有一次,我走过前庭时,又遇到父亲一个人在那里。父亲问我:‘有没有学《礼》?’我说:‘没有。’父亲说:‘不学《礼》,无以立。’我回来以后就开始学《礼》。我听到过的就是这两点内容。”陈亢说:我问一个问题,得到了  相似文献   

14.
新编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重新将《塞翁失马》编入第三册第2 9课《寓言四则》中 ,文中的“其父”一词 ,老教材的《教学参考书》及新编教材的《教师教学用书》都译为“他父亲”。经反复推敲课文 ,笔者认为作此解释存在疑义 ,值得商榷 :其一 ,“善术者”是善于用方术推测吉凶的人 ,但从《教师教学用书》对整篇寓言的译文来看 ,“善术者”不“善术” ,真正“善术”之人为他的父亲 ,是他的父亲多次准确地预测祸福的变化 ,也就是按《教师教学用书》课文说明所说 ,“塞翁”在这里给人的印象是一位具有辩证思维的“智者”。其二 ,以文中“善术…  相似文献   

15.
记得20年前舞台上流行”三句半”节目,由甲乙丙三人各念一句话,由丁念最后半句。下里巴人,滑稽可笑,尤其是丁念的最后“半句”,可谓“点睛”之笔吧!偶尔翻阅古今笑话集《笑笑录》,发现古代也有“三句半”诗。元末张士诚在江浙举义建国,  相似文献   

16.
吴晓琴 《云南教育》2003,(28):35-37
教材说明: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围绕母亲的话“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展开情节。先写“我”年少时家庭生活拮据和父亲的梦想;接着写“我”看见中彩的父亲开着一辆奔驰车,却不高兴,母亲解开了“我”的谜团,父亲愉快地把奖品交还给同事;最后写“我”成年后对母亲教诲的深刻体会。通过孩子的眼光和心理来衬托父亲开阔的心胸,用母亲的话来表现父亲的人品,是本课表达上的特点。教学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受到“父亲”行为的熏陶感染,懂得如何做一个诚实、有信用的人;二是在阅读中培养语感,积累好词佳句;三是用自己提…  相似文献   

17.
《百家姓》为什么“赵钱孙李”打头?《百家姓》是中国汉族姓氏总集,载有四百零八个单姓,七十六个复姓。为什么偏要把“赵钱孙李”放在前边呢?原来,《百家姓》是宋朝初年钱塘一个老儒编的。宋朝皇帝姓“赵”,“赵”姓便为国姓。钱塘属江浙,当时占据江浙一带的是吴越王钱俶,孙是他的正妃的姓。李是南唐后主的姓。于是,“赵钱孙李”便为头一句。后边的“周吴郑王,冯陈褚  相似文献   

18.
《李时珍》(五年制第六册)有这样一句话:“父亲一听他说的药方正对症,才同意他学医。”这是由原全日制教材的两句话修改合并而成的:“父亲一听,正是对症良方,从此以后,父亲同意他学医了。”原文是否有毛病?前一句“一”放在“听”前,并有语音停  相似文献   

19.
美点赏析《开学日》是台湾《创世纪》诗刊主编、大学教授简政珍先生抒发生活感悟的一首小诗。乍读小诗,父爱亲情,似觉非常平淡;细嚼慢咀,方感意境深远,荡人心怀。阅读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品读。对比美。同是开学日,同是父亲送儿子求学,但是其中的亲情深度不一,父亲的心态不同。当年是父亲送我求学,今天是我送儿子求学;当年是父亲徒步送我,今天我驾驶着豪华“宾士”送儿子;离别之时,当年父亲“脚步适时打住”“小心拭去我额头的汗珠”,今天我却“一转身”“急躁地要去”“提起脚步”;当年父亲给我新买的布鞋“还未适应脚的尺寸”,今天我的“…  相似文献   

20.
罗汉     
鲁迅的杂文《论雷峰塔的倒掉》说江浙一带的雌螃蟹里都有“一个罗汉模样的东西”,这一带的小孩子认为“就是躲在里面避难的法海”,真挺有意思。罗汉无疑是人,但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呢?教材上说罗汉是佛教里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