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最后一课》是都德创作的爱国主义名篇。通过分析都德《最后一课》中反常法的运用,帮助学生把握作品的主旨,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2.
张进 《学习之友》2010,(7):50-50
人们都知道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却很少有人知道,中国著名爱国作家、学者郑振铎先生的“最后一课”。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都熟悉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但是想不到的是,而今的法国并不像中国等国那样学习这篇课文,法国中学并没有都德的《最后一课》,甚至许多法国人也不知道都德是何人。而文中描述的被德国侵占的法国领土最初就属于德国而不是法国,当地居民本来就说德语而不是法语,甚至包括文中主人公小弗郎士或许都是如此。  相似文献   

4.
刘一 《教师博览》2010,(7):45-45
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法国作家阿尔方斯·都德的《最后一课》并不陌生,这篇作品因被收录到中学教材中而被人们熟知。不过法国中学教材并没有选入《最后一课》,只有很少法国人知道都德写有《最后一课》这篇文章.法国中学也没有要求学生学习这篇文章。  相似文献   

5.
相信每个同学都有自己难忘的一课,下面笔者就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进行了一节完整的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6.
如果将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同《柏林之围》作一比较,不难发现,二者有诸多明显的共同之处。  相似文献   

7.
教材一轮一轮更新,能成为传统课文,稳居宝座,也是作品生命力的一种表现。《最后一课》显示了自己的生命力,都德给我们提供了哪些成功的经验呢?1叙事叙什么事,也就是选什么材料,至关重要。都德写最后一课,确是抓到了一个极好的题材。这一课,就半天时间;地点,主要就是一间教室;人物,虽说教室里全是人,需要描写群像,但需要下功夫写的只有两个人物,拿一个学生作为故事叙述者,再写好一个老师;总而言之,记叙要素比较简单,写起来比较容易。《最后一课》是小说,揣测起来,都德虚构这个故事也比较容易。然而最后一课的内涵可就…  相似文献   

8.
《最后一课》课堂气氛的营构及对教学的启示辽宁凤城市教师进修学校王坤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以其深刻的爱国主义主题、生动的人物形象,强烈地感染着千千万万的中外读者。作为教师,我更愿意把《最后一课》看作一篇生动的课堂纪实。小说记叙了普法战争期...  相似文献   

9.
<正>小说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通过小说情节、人物和主题的塑造,让学生感受小说创作独特魅力。法国现实主义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以真实普法战争为历史背景,通过法语教师教授孩子们上最后一节母语课的故事感染了众多读者,并成为语文教材中的必学篇目之一。《最后一课》是一篇世界皆知的经典短篇小说,也是法国现实主义作家都德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都德出生在法国的一个小镇,从小生活贫困,但是从没有放弃热爱的写作,并且善于将自己真实的人生经历融入到自己的小说创作之中,  相似文献   

10.
杨广玺 《中国德育》2005,(12):57-58
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对我们转化差生提供了生动的范例,值得我们研究借鉴。  相似文献   

11.
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是一篇举世闻名的小说。重读它,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感触颇深。  相似文献   

12.
母语如河     
《中国高校招生》2008,(4):46-46
都德的《最后一课》一直以来深深地震撼我的内心。如果连自己的母语都无法说,那将是怎样的一种痛苦!  相似文献   

13.
正同学们,法国著名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是我国人民比较熟悉的作品,它曾被选入我国中学教科书,作品中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感人至深。提起《最后一课》,人们就会想到作者都德这个名字。阿尔丰斯·都德(1840年5月13日—1897年12月14日),法国普罗旺斯人,杰出的爱国主义作家。都德出生于法国南方尼姆城一个破落的丝绸商人家庭,迫于穷困,他15岁起就在小学里担任监学(类似自修课辅导员)一职,独自谋生。都德的父亲是一个商人,母亲对文学  相似文献   

14.
“设问-探究”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三个主要环节,现以教学都德的《最后一课》为例,试作概述。  相似文献   

15.
法国著名小说家都德的《最后一课》中的韩麦尔先生是一位爱国知识分子,当普鲁士侵略者侵占了他的国土,命令学校只许讲德语,他在给学生上最后一堂法语  相似文献   

16.
我不是一个很有耐心的人,所以读不了长篇小说,读的大多是短篇的。很幸运的是,得到了都德的成名小说集《磨坊书简》,难捺欣喜之情,一口气读完了它。阿尔丰斯·都德,相信这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吧,《最后一课》这篇洋溢着爱国主义热情的小说曾感动过好几代的人。因为《最后一课》及《柏林之围》几篇小说,我便武断地认为都德的作品都是围绕爱国主义展开的。说实话,我们这一代人的爱国主义热情都不高,所以都德的作品让我感觉有些远离心灵。但《磨坊书简》却让我有了一种迥然不同的感觉。首先是它的名字,很雅致。“一座谷物磨粉的风力磨坊,坐落于普…  相似文献   

17.
长春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第12课是都德的《最后一课》,在讲读本课时,引导学生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层层展开,分析小说中塑造的典型人物,深入挖掘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18.
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堪称对中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经典之作。三千字左右的故事写得荡气回肠,世界历史上一场重大的战争———普法  相似文献   

19.
浅析《最后一课》肥东县城中学王汝汉《最后一课》是法国十九世纪下半期的著名小说家阿尔封斯·都德的一篇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每当我教授这篇脍炙人口的文章时,思绪万千,心潮总是起伏不平。现就我的粗浅看法略谈一二.与同志们共商。一、典型题材的选择。题...  相似文献   

20.
《柏林之围》和初中第二册语文课本选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同出于法国作家都德笔下,都是世界短篇小说中的名篇.这两篇小说,表现了爱国主义这一共同主题,艺术上也都体现了朴素无华的风格.但同《最后一课》相比,《柏林之围》的构思更为新颖,人物的性格特征更为突出,悲剧色彩也更为浓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