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第一大题第一大题为论述类文章阅读,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重要句子、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文章节选自何丹《试论中国凤文化的"历史素地"及其在文化类型学上的深层涵义》一文,原文虽然涉及上古历史和甲金文等有一定深度的知识,行文也极简明精炼,但总体上仍通俗易懂,不难把握,适合高中毕业水平的考生阅读和理解。为命题需要,原文有所删改。  相似文献   

2.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第一大题第一大题为论述类文章阅读,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重要句子、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文章节选自李学勤《〈老子〉的年代》一文,为命题需要,原文有所删改。原文虽然涉及上古历史和古代典籍等有一定深度的知识,行文也极简明精炼,但总体上仍通俗易懂,不难把握,适合高中毕业水平的考生阅读和理解。  相似文献   

3.
第一大题 第一大题为论述类文章阅读,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重要句子、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文段选自启功《金石书画漫谈》(原载王力等《中国古代文化史讲座》一书),为命题需要,原文有所删改。选文围绕人们喜闻乐见的书法艺术组织材料,有一定的知识性;文字平易,行文流畅,可读性较强,适合高中毕业水平的考生阅读和理解。  相似文献   

4.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 第一大题为论述类文章阅读,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重要句子、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文段选自金开诚《涛经》一书(中华书局“知识丛书”),为命题需要,原文略有删节改动。选文以大家熟悉的《涛经》来组织材料,既有一定知识性,又有较强的可读性,且文字平易,行文畅达,  相似文献   

5.
第一大题为论述类文章阅读,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重要句子、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文章节选自王晓旭《美的奥秘》一书中关于悲剧的一章,为命题需要,原文略有删改。本文虽然属于美学范畴,但是内容接近普通人的生活,理论浅显易懂,文字也较通畅流利,适合高中毕业水平的考生阅读和理解。  相似文献   

6.
一、现代文阅读(9分) 现代文阅读为论述类文章阅读,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重要句子、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文段选自吕乃基《行进于世界3的技术》(原载于《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年第3期),为命题需要,原文有所删改。  相似文献   

7.
在香港的中学会考中,写作是中国语文科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按目前中国语文科会考的编制,试卷分卷一与卷二两份。卷一主要测试考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内容包括甲、乙两部:甲部为作文;乙部为语文运用问题.卷二主要测试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内容也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阅读理解问题;第二部分为读本问题。上述四个部分的分值在整个中国语文会考中的比例大致为:读本问题与作文各占35%左右,阅读理解与语文运用各占15%左右。  相似文献   

8.
阅读理解是高中新大纲、新教材昕考重点,在整个高考英语试卷中,该大题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每小题赋分最高的题型。该大题要求考生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较高的快速阅读能力。其中,分析理解判断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信息概括能力、时空理解能力、准确把握主旨能力等,都是考生所必不可少的,在设计理解题方面,常见的有以下几种题型。  相似文献   

9.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是高考中文言文阅读的一个重要考点,这是把句意理解和语言表达结合起来的一种考查方式,是文言文阅读考查中带有综合性的一道试题.从学生答卷情况看存在诸多问题:语言不合规范,误译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误译原句语气,因此必须准确理解原文.翻译的前提是理解,而翻译的目的就是让人明白原文的内容.从考查的形式看,1992-2002年全国春季卷的文言文翻译均采用“四选一”客观性题型,从2002年全国秋招卷开始,由客观题变为主观题,侧重考查考生翻译的语言表达能力.当然,文言文翻译带有一定的主观成分,对考生的要求也有一定的灵活性,但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的文言句式的判定,句子语气把握等,常常是阕卷的采分点.本文结合近几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试题,想从中探究一些解题思路和方法,以帮助同学们掌握解答此类试题的技巧。  相似文献   

10.
一、社科文阅读试卷第二大题为现代文(社科文)阅读,含3道小题,每题3分,共9分。重点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和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高考英语考纲规定,考生对原文既能整体理解,又能深层理解,既能把握原文的表面意义,又能把握原文的隐含意义,即考生必须具备综合阅读能力。认真分析2002年高考英语阅读理解题,不难发现2002年高考阅读理解题和近几年高考阅读理解题相比,适当增加了深层理解题量,充分  相似文献   

12.
第二大题现代文阅读在全套试卷中有两部分,分别在第Ⅰ卷和第Ⅱ卷。根据2005年《考试大纲》的规定,第Ⅰ卷中的现代文为“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第二大题),第Ⅱ卷中的现代文为“文学作品”(第五大题)。第二大题所选用的材料,甲卷的《计算机能思维吗?》属于计算机科学,内容涉及计算机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2009年广东卷阅读理解A篇是篇记叙文,讲述利萨在地铁铁轨边晕倒被救的故事。全文几乎没有生词,易于理解,且除一个小题要求考生推断写作目的外,其余四个小题都是细节理解题,按理应当相对容易。但还是有不少考生出错,其原因可能是没有弄清与原文具有相同字眼的选项同原文含义差别,或对题干缺乏准确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在语文高考试题中,增加了科技文阅读。着重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辨别筛选文中重要信息,归纳文中的要点和对文章的分析等四项能力。为达此目的,出题人总是千方百计采取多种选项设计方式来增加选项的迷惑性。从词语角度来说,针对原文而言,常见的选项设计方式有换词、添词、删词、变序等四种。如果考生在通读原文的基础上,以  相似文献   

15.
2014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广东卷)在引导中学语文走向真实阅读和强化考生思维逻辑训练上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从近些年高考语文广东卷看,语文试题测试功能的区分愈来愈受到命题人的重视。整体上看,语文全卷六道大题,各自承担着不同的检测功能。第一大题共四道小题,被广大高三师生简称为“前四题”,它主要检测考生语音、词汇、病句辨析、语意连贯等语文基础知识水平和基本语文能力。第二道大题共七道小题,主要检测古代诗文的积累和阅读理解鉴赏能力。第三大题共四道小题,主要检测社会科学论文阅读理解能力。第四道大题为“文学类阅读”与“实用类阅读”的“二选一”的选考题,每一种文本类别各三道小题,主要检测不同文学体裁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第五大题共二道小题。目前大家通行的说法是,该大题属于“语言运用”考查题。而按照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起简称“PISA”的国际学生评价项目中的文体划分,第五大题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考查(详见何国跻《高中非连续性文本的主要类型及其阅读意义》,《语文月刊》2014年第6期)。我们可以预测,即将出版的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会对高中学生正式明确地提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适当要求,高中师生需要给予应有的重视。第六大题是作文题。在全国16套高考语文试卷中,绝大多数试卷在这道大题中只设计了一道小题,少量试卷设计了二道小题(如今年的普通高考语文北京卷)。第六大题是受到高三师生甚至全社会关注度最高的一道大题,因为它不仅分值最高,是影响考生语文成绩甚至高考总分的关键性试题,而且是在很大程度上体现高考语文试卷命题思想、考试信度、价值导向的一道综合性试题。如何让这道试题?  相似文献   

16.
目前高考英语阅读中的推理判断题所占比例上升趋势很快,几乎已经占一半左右,甚至更多。推理判断题也是考生失分较高的题型,它要求考生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进行推理、分析和判断,从而得出结论。本文将以今年高考湖南卷B  相似文献   

17.
当我拿到2006年高考卷的时候,心中不由得一惊,太感意外了!特别是大阅读和作文。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大阅读怎么能这样考呢?你不要说学生从考场上下来一片唏嘘,就是让我们老师做,也未必能拿到一半分数。本大题的考点过于集中,总共四道题,就有三道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而且文章语言很蕴藉,又很少抒情议论的句子可以依托,只能靠考生从言语之间去推断和想象,真的难以把握。其次是作文。人们大都认为全国卷最可能考的题型仍然是话题作文,可没想到,却考了材料作文。考生没有了作文“话题”,限制更少了,自由发挥的空间更大了,反而手足无措。以上…  相似文献   

18.
课标甲卷第二大题的文言文阅读,包括4道小题。下面关于韩文的这段文字选自《明史·韩文传》,原文较长,有2100字,删节后留下600字的篇幅,较为适合作为高考的文言文阅读材料使用。从整体上看,这段人物传记属于典范的文言文作品,有较强的故事性,文字又较为浅易,适合对于高中毕业生的考查。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  相似文献   

19.
理解文中事实细节题一直是高考英语阅读理解题中设题密度最大的题型,通常占阅读总分的50%到70%,以2009年高考广东卷为例,细节题占三分之二。因此,考生能否答对这类题,对整套试卷的得分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20.
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阅读一直是近年来高考语文考查的重点之一。根据多年的备考经验.我认为解答此类试题并不需要太多的技巧,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树立“原文意识”——紧紧抓住原文不放,向原文要答案。下面我们结合2007年高考全国卷第二大题作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