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聂焱 《新闻通讯》2008,(9):24-25
百年来,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电影技术和艺术曾产生了影响深远的变革,但始终没有改变胶片成像、银幕投映的制作放映方式。而20世纪70年代以后,数字技术进入电影创作领域,给电影注入了新的活力,把电影的表现空间拓展到一个新的境界。从电影的前期准备、现场制作、后期剪辑、特技效果到传输发行放映诸多环节,都成为数字技术驰骋的疆场。数字技术甚至打破了以往电影的制作方式,数字高清摄影机已运用于影片拍摄,  相似文献   

2.
庾晋 《电子出版》2005,(8):9-13
21世纪,电影正在世界范围发生着一场根本的变革,数字技术全面介入了传统电影的制作、发行及其传输领域,并影响着整个电影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数字电影的诞生是继电影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的电影技术发展的第三次革命。在政府的大力推广支持下,数字电影在中国已有燎原之势。  相似文献   

3.
李文丽 《今传媒》2010,(12):74-75
电影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科学技术为电影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决定性的动力。无论是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单声道到立体声等等,电影每个阶段的发展与进步无不是以科技的革新为先导。随着全球数字化进程的迅猛推进,数字技术已经深入到电影制作的各个环节,影响着电影制作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4.
陈丹 《出版广角》2016,(24):78-80
电影艺术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不仅要有文学、戏剧、音乐和绘画等艺术性的内容做支撑,而且也要有科学技术做保障.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电影艺术的每一次发展革新都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电影制作技术的广泛应用,电影开始以新的面貌与形态面对世人.本文从数字电影的制作方式入手,探究数字电影作品的特性和本质,探讨数字技术对电影艺术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门科技,电影诞生于19世纪末.电影根据“视觉暂留”等原理,运用照相及录音等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像及声音摄录在胶片上,再投放到银幕上,造成活动影像.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电影渐渐综合众多电影技术如宽银幕、数字技术等等和多元电影艺术如制作手段、创作理念、镜头语言、观看期待等,成就了一门独特的电影表现艺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摄像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欧美发达国家电影技术发生了巨大变化,直接带动了世界电影业的变化,其中包括中国电影艺术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文章在回顾中国电视电影创作10年的基础之上,从技术层面、理论层面、实践创作层面直至其本体上重新审视了从电视电影到数字电影的观念变迁,并且从以上各个层面重构了电视(数字)电影的存在,进而得出传统的电视电影观念已然远去,而电影在当前的存在无关乎介质的全新观点。  相似文献   

7.
随着数字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影视技术的发展迅猛异常,日新月异。电影技术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单色道到双声道、直至发展到今天的环绕立体声数字电影;而电视技术则从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直到发展到高清晰度数字电视节目。前者已发展一百多年,而后者发展也有几十年了,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归结一句话,影视技术的全面数字化时代已经到来。  相似文献   

8.
电影自诞生以来,就与科技的发展密不可分,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影艺术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章就新媒体时代下中国电影的发展变化,尤其是新媒体技术与电影艺术相结合形成的新的影像表现形式进行分析,旨在从电影艺术的角度对新媒体影像进行分类,并对这种新的电影表现形式进行美学价值探讨,从而促进新媒体电影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秦振宇 《声屏世界》2014,(1):158-160
正手机电影的发展现状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从黑白电影到彩色电影,再到宽银幕电影、3D电影、未来的全息电影……电影艺术形式的每一次变革都建立在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上,手机电影更是如此。3G技术(第三代通信技术)在大范围上对2G技术的取代,除了大大提高了日常通讯的质量,其超高的数据传输速度对人们传统意义上的看电影也产生超乎预期的影响和改变。2009年1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为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发放3张第三代移动通信(3G)牌照,此举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3G时代,手机宽带、手机电视、视频通话、手机网游等核心应用得以顺畅实现。广电总局  相似文献   

10.
电影是一种技术化艺术,每次技术革命都会使电影的形式发生改变。从默片到有声片,由小屏幕到宽屏幕,再到如今的数字化,技术手段的进步一次次为电影制作方式带来变革。现代电影制作技术是一种基于影像后期数字化处理的成像技术,由不同图像虚拟合成的银幕最终影像,也就是如今常见的高清拍摄、数字特效、3D建模等。本文从现代制作技术的内容入手,探讨其在在文献纪录片创作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1.
从最初引入国外电影到培养自己的电影人才,从官营电影机构的设立到大学电影教育的发展,民国时期的电影教育对电影自身的发展、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抗争思想的宣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巩杰 《现代传播》2015,(3):95-99
随着电影技术从机械技术时代进入到数字技术时代,电影美学已由机械技术美学向数字技术美学转变。与传统机械技术时代的电影美学相比,数字技术美学在电影本体性、电影题材和想象以及电影时空的拓展上都产生了新奇的变革。电影数字技术美学奇观化的呈现和对人的想象力的最大化表达,使电影美学由传统的"感受美学"变成"惊奇美学"。审美体验由"艺术震撼"取代"艺术韵味","审美愉悦"变成"审美惊奇"。值得审思的是,只有在电影的技术美学美感中融入更多的人文情怀和普世价值,才能更好更全面地提升电影的美学品格内涵。  相似文献   

13.
纵观改革开放40年来的中国电影,可以说经历了从1980年代第四、第五代导演对电影本体表达的探索,到1990年代逐渐形成主旋律电影、艺术电影、商业电影的创作格局,而到21世纪后终成贺岁大片的类型电影滥觞、多元泛化的类型片发展。改革开放对中国电影创作所产生的影响,是一个从封闭到开放,单一到多元,不断面向市场,走向世界的产业化过程。从这一路径总结中国类型电影发展的经验与教训,将对中国电影发展起到有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全球电影产业遭受重创,后疫情时代下,正上演着一场从院线到流媒体的电影媒介转向.这场由资本市场推动的产业转向,以数字科学与网络通信作用下的技术转向为核心,究其本质是一次从公共媒介到"私媒介"的媒介属性的转向.通过对这些转向的梳理和分析,可以更清晰地认识电影媒介的产业、技术与媒介属性由"转"到"合"的未来.  相似文献   

15.
2010 in传媒     
2010年,我们看到,从三网融合到全媒体;从微博到手机应用;从移动阅读到网络电影;带给传媒行业的决不仅是技术或业务层面的创新,而是更深层次的变革。创新已经融入了传媒的血液当中。  相似文献   

16.
就在电影的理论研究潜心于对西方文化理论的引进,迷醉于同样的演绎式推理之时,电影因数字技术的强势介入,正在经历一次"华丽的转身”,正在把各种传统的观念、程序和模式从受约束的"身体”上抖落出去,获得一次凤凰涅榘的新生.另一方面,新媒体和新艺术也给电影带来了极大的冲击,除了影像风格和叙事法则的改变,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与艺术表现有关的各种新形式、新手段、新技巧持续地被引入电影.从技术到艺术,再从艺术到美学,这是任何一种艺术成长与发展所经历的一般过程.技术提供了所有这一切的基础与前提,技术的不断更新催生了艺术的实践新探索.然而,从艺术走向美学的道路,不是自然呈现的,也不是笔直通畅的——首先需要一种重返的意识,然后才是艰难的探索前行.  相似文献   

17.
崔小娟 《出版广角》2017,(21):72-74
2017年,在国产电影保护月之际上映的主旋律电影《战狼2》燃爆暑期档,从票房到口碑都取得了现象级成功.这标志着新时期主旋律电影市场化的逐步成熟,也对中国电影未来的整体发展起到了鲶鱼效应,在提供借鉴与思考的同时,带动了主旋律电影市场的发展.因此,本文以电影《战狼2》为例,从其叙事模式、内容创作、制作技术和商业逻辑四个主要方面入手,深入分析其作为主旋律电影在商业化转型中的做法,以期为中国同类型电影未来走向乃至整个影视传媒产业变革提供借鉴和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正> 随着高科技的高速发展,数字技术已像潮水般地涌入了电影制作领域。数字化的浪潮将电影制作与计算机技术两者结合到了一起,使电影的制作工艺、视听效果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从而大大丰富了电影的表现手法,推动着电影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新媒体时代,无论是从电影到电视还是从电视到互联网和移动通讯网,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动漫产业提供了市场新契机,给动漫形象的品牌建设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促进了动漫形象制作和品牌营销传播渠道的发展和变革.  相似文献   

20.
包磊 《现代传播》2022,(6):115-121
在内部产业化改革和外部渐进式开放的双重推引下,新世纪的中国电影历经浴火重生走向了显在的耗散结构,于产业升级中完成了从国产大片到中小成本影片、从主旋律电影到新主流电影的历时性蜕变;并在20年的有效实践中达成了包含武侠片、喜剧片、战争片、爱情片、惊悚片在内的类型制式拓展与艺术形态转向。而在当下,从类型电影到系列电影的系统演化已是国产影像在地生成与持续存在的常态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