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统编小学数学第八册《数的整除性》一章的复习题中,有一道思考题,是关于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应用题。这道题,比较难,编入教材是只让学生见一见,不作普遍要求。但是,根据“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的要求,我在县小学教师培训班中,  相似文献   

2.
解答最小公倍数和 最大公约数应用题是小 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 点。学生在做这类题目 时,往往不会分析题意。 他们只简单地抓住题尾 问句中“至少”或“最多” 一类表面性词语,就笼 统地判断为“这道题是 求最小公倍数”域“求最 大公约数”。至于为什 么,却讲不出清楚的道 理。出现这种现象的原 因是数学概念不清。我 在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 到“帮助学生彻底弄清 概念、理顺思路,是解答 这类题目的关键。” 如:有一包糖果,不 论分给8个人还是分给 10个人,都能正好分 完。这包糖果至少有多 少块? 分析:一包糖果分给8个人或1…  相似文献   

3.
课堂上教师布置了这样一道题:有自然数a、b,且a÷3=b,那么a、b的最大公约数是( ),最小公倍数是( )。学生中有的把最大公约数填为“b+3”,有的把最小公倍数填为“3a”或“ab”,有的知道应分别填“b”和“a”,但说不出道理。 如何使学生理解这道题的解法?这位老师的做法是:他先让学生反复审题,弄明白a÷3=b是一道含  相似文献   

4.
五年前,一个毕业多年的学生给了我一道他当时应聘工作时的试题,学有所成的他对这道题记忆深刻、无法忘怀,希望我这个当老师的能给我现在的学生做做.我从一个老师的理解角度比较顺畅地求出了几个“解”,感觉这的确是一道能打开学生思维的好题!于是我便开始尝试着给学生去做,并在不久后的公开课上引用了这道题,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最小公倍数》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在我校的一次教研活动中,我讲授了《最小公倍数》这节课,其中开放而富有生成空间的预设以及学生在预设之外的生成,通过我的有效引领,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湖南教育》1987年第3期《“数的整除”单元思维训练题》一文中,有这样一道题:“如果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24,最大公约数是4,这两个数各是多少?”文章作者认为,该题的答案是12和18,而我认为这个答案是错误的.因为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积,即(a,b).  相似文献   

7.
教学“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这节课时,我开门见山:“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今天,我们学习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我话音未落,马上有学生接口说:“简单、简单,跟两个数的情况差不多。”见此情景,我没有多说什么,就在黑板上写下三个数:12、16、18。“既然同学们已经会做了,那就试试求这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多少。”学生试做后的结果令我诧异——全班23个学生个个都是这样解答的:  相似文献   

8.
笔者在执教高三有机化学复习课时,曾碰到一个结合计算的有机物结构推断题。这道题看似平常,但从学生作业的反馈情况来看,真正做出该题的学生不多,这说明该题具有相当的难度。也正因此引起了我对此题的关注,并结文如下,以便师生探讨交流。  相似文献   

9.
缘起 在学习新世纪教材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之前.我让学生完成几道练习题。由于我的疏忽,其中一道题是300—77.因为学生还没有学习万以内数的运算。更何况这道题是连续退位减法.我要求学生把这道题画掉,可以不做。  相似文献   

10.
正教英语10多年,所讲评过的完形填空题数不胜数,但出自不同语篇的两道题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在这两道题的解释上,我发现,语言竟是那么苍白无力,在我费尽心思比手画脚地解释完之后,学生们投给我的依旧是疑惑的目光。不谦虚地说,这种情况在我的教学经历中很少见。因此,这两道题和学生疑惑的目光便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脑中,并时刻警醒着我———面对学生,永远不要想当然。第一道题出自2007年安徽省高考英语卷的完形  相似文献   

11.
那天清晨,我刚走进教室,学生钱琦就迫不及待地跑过来对我说:“王老师,我妈妈有一封信要我交给您。”我打开一看,只见便笺上写着:王老师:您好!我看了钱琦的一道数学题,题目是求18和16的最小公倍数,请问答案180是怎么得来的。我认为答案是144。请求解答,谢谢!王丽芳2006.5.11难道是我错了?我有些疑惑。回到办公室,我再次仔细地“审读”那道题:18=2×3×3,60=2×2×3×5。18独有的质因数是();60独有的质因数是(),18和60全部的公有质因数是()。18和16的最小公倍数是()。18和60的最小公倍数是用公有质因数乘各自独有质因数,也就是2×3×3×2×5=1…  相似文献   

12.
在本文开始,请先来看一个简单的案例。这是发生在我和我的一位学生之间的一个小故事。他是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在学习了2 2=4及2 2 2 2 2 2=12之后,我让他比较第一道题与第二道题的区别。他发现了第一道题有两个加数,而第二道题有六个加数。接着又出了一道题:2 2 2 2 2 2 2  相似文献   

13.
五年制数学第七册三步应用题是本册的教学难点,怎样突破这个难点呢?我认为可以用拆合法。“拆”是拆开的意思,即把一道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拆成两道或三道一步计算的应用题,反之为“合”。例如第七册第72页例1,这是一道较复杂的三步计算的应用题。用拆合法讲述这道题可以突破难点,也使学生很容易解答这种类型的题。在拆这道题之前,我让学生把75×5这道算式题叙述成文字题:  相似文献   

14.
“这道题的答案你是如何得出来的?”老师问,“这道题我做过,我知道答案。”学生答。 “学校不让穿奇装异服,你为什么还穿?”老师问,“我看满大街的人都穿,我就穿。”学生答。  相似文献   

15.
缘起 在学习新世纪教材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之前,我让学生完成几道练习题.由于我的疏忽,其中一道题是300-77,因为学生还没有学习万以内数的运算,更何况这道题是连续退位减法,我要求学生把这道题画掉,可以不做.  相似文献   

16.
线段图在解决问题中往往能起到奇妙的作用。如图1这道题是加星的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这道题如果只从文字上理解,让学生思考解答是有难度的,如果借助画图来思考就能降低难度。所以,我布置这道题时,要求学生先画图再解答,并写出自己是怎样思考的。  相似文献   

17.
一天我像往常一样批阅学生的作业,一道题的解答引起了我的注意。请你列举一个节俭的事例。许多学生列举的事例是:毛泽东穿着一条打补丁的裤子。我将这道题做上了标记。  相似文献   

18.
对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125页,练习二十九的第4题第(1)小题“既能被6整除,又能被9整除的数最小是多少?”这道题的答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部分同志认为:此题是6和9的最小公倍数,结果是“18”。理由是,原统编教材小学数学第八册39  相似文献   

19.
《小学青年教师》(数学版)在2006年第2期刊登了程翠萍老师的由一道试题看到的……》一文(以下简称“程文”)。笔者读了之后,很认同程老师文中所“看到的”一些情况,这道题确实具有一定的思考性、现实性和趣味性,也赋予了传统的考试以新的内涵。细读此文后,我想到了另外三个问题:一、能不能使这道题的计算更简便在学习“圆柱和圆锥、球”这一单元时,我给学生讲了这道测试题。随后的单元素质测试中,又让学生去完成这道题,结果有70%的学生正确解答了这道题;有25%的学生列式正确,但计算出错;还有3位学生没有完成。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这道题的…  相似文献   

20.
景义林 《物理教师》2007,28(8):13-13,15
一天,一位高一学生给了我一道物理题及她的解答,让我看看.这道题及她的解答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