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注重高中地理系统知识、地理思维方法和观念在“热点”问题所在区域的整合。每一个“热点”问题所在的大洲、分区和国家或地区区域,其地理环境都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处理这些环境要素要用综合思维、区域思维去分析、归纳,具体主要内容有:①明确其地理位置和范围,包括经纬度位置(经纬度间隔、经纬度大小变化的方向和规律)、相对位置(相邻区  相似文献   

2.
曾丽 《地理教育》2001,(4):41-41
教学目的: 1.了解识记:①学生了解我国在全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②知道我领土的范围、面积、四至点及我国的海、内海、半岛、岛屿的分布情况.了解我国的陆界长度及我国的邻国名、位置.  相似文献   

3.
一个地区的区域地理(包括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总是同这个地区的位置以及自然、经济、历史等条件密切联系着的。 就一个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来说,主要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分析时,首先要搞清楚这些环境要素的特征,然后,再(?)分析。一般地说,分析某地的地理位置,可从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方面进行思考,以中部非洲为例,经纬度位置在东经3°~32°之间,北纬23°~南纬18°左右,海陆位置东靠大陆,西临大西洋;  相似文献   

4.
《地理教育》2013,(Z1):50-57
一、考点点击1.考点解读(1)识记世界海陆分布、海底地形、陆地地形及其分布。(2)准确识记世界重要地区的海陆轮廓、经纬度位置、交通位置。(3)理解并掌握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成因、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征、成因。(4)掌握世界主要地区的位置、范围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及成因;了解其主要资源的分布。(5)掌握世界主要国家自然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6)学会描述区域地理特征、分析区域人类活动区位因素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地域性是地理学科的两个重要特征之一。任何地理事物都有具体的窄问位置,地理事物所在的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往往决定了其地理环境特征,因而对地理事物的认识和分析,应首先确立其所存的区域位置。近年来,各类高考试卷中以区域地图切入的地理试题并不少见(如2003年文综卷地理试题共计7幅图像,区域经纬图地图占3幅),“无图考  相似文献   

6.
复习区域地理最基本的要求有三个方面:一是掌握区域位置;二是分析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三是发现区域问题,做出合理评价,制定发展策略.它们正好反映了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三个不同层次上的要求.下面以"南亚"课堂教学为例,笔者就如何提高区域地理复习的有效性谈几点看法. 一、巧用经纬线,掌握区域位置,提高空间思维能力 在复习某一具体区域部分时,一定要讲位置,这就涉及绝对位置与相对位置.绝对位置即数理位置,通过经纬度的"十"字定位法可以准确地进行空间定位.但教师不能为了位置而讲位置,一味地叫学生死记硬背经纬线,应该更加侧重于讲位置对其区域特征的影响,如北回归线经过印度半岛北部,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其对热量条件的影响(大部分地区是热带气候),对海陆相对位置的分析,印度半岛三面环海,更容易受到海洋水汽的影响.再者,教师可以联系其他重要区域来记经纬线,如半岛东部的90°E经线,经过孟加拉湾也经过中国西北的"三山夹两盆"地区,通过比较加深记忆.  相似文献   

7.
一、常用区域定位方法1.地理坐标定位法(确定经纬度)。熟悉重要地理事物的经纬度位置,这是常见的方法。因此主要经纬线穿过地区的大洲、海域、岛屿、国家(地区)、地形区、地形剖面、河流、湖泊、城市、工业区、农业区等要清楚。如北美洲的中心经度约为90°W、澳大利亚介于10°S~40°S和120°E~150°E之间且南回归线穿过其中部。2.海陆位置定位法。有的地理事物位于大陆内部,有的地  相似文献   

8.
正区域地理是地理学科的基本分支之一,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对象。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学好区域地理呢,笔者结合"东南亚"一课的教学谈谈自己的体会。一、明确区域的地理位置位置的学习是初中地理教学中最基本又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要让学生带着问题掌握第一个点——where(在哪里),即明确区域的地理位置。在地理教学中,学生主要是通过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等方面的  相似文献   

9.
"自我"在哲学上有三层不同的含义,"自我认同"也相应地有三个不同层次.自我认同就其机制来讲是一个内外交互的系统,这一系统的运行有其动力因素也有其阻力因素.动力因素包括交往模式的创新、交往理念的发展、交往工具的进步和交往范围的扩大等;阻力因素包括人的思维定势和传统观念的制约、交往沟通的技术性阻力、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等.现代性的发展时人的自我认同既有动力作用又有阻力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地理学有两大基本特征:一是“地域性”——即地理中的“地”,一是“综合性”——即地理中的“理”.从“地”上看,任何地理事物、地理现象都存在和发生在其特定的某区域;从“理”上讲,任何一个区域的地理现象或地理特征都不是单个因素的影响形成,而是多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区域地理是地理学科的重要板块,它是学好系统地理的基础.区域地理是地理学习的重点,也是地理复习的难点.现以青藏高原为例,浅谈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一、找准位置——在哪里(1)地理位置.某一区域的地理位置虽然有半球(南北、东西)位置、大洲位置、海陆位置及经纬度位置等,但没必要面面俱到地去掌握,只需重点从两个方面把握即可:一是经过该区域的重要经纬线;二是它的大致范围(重要边界线——多为高大山脉、河流等).例如,青藏高原:经过青藏高原的重要经线有80°E经线和90°E经线,其中90°E经线穿过青藏高原的中部;纬线重点掌握30°N纬线,因其横贯青藏高原东西全境.青藏高原的大致范围是喜马拉雅山脉和云贵高原以北,昆仑山—祁连山脉以南、四川盆地以西.  相似文献   

11.
如何调控学生的思维及行为,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效率?笔者认为,其调控要求可归纳为"软"、"硬"两个方面.软要求包括思与想;硬要求包括背与写.具体说,即深思、畅想;硬背、多写.  相似文献   

12.
<正>立体几何的动态问题是高考的热点,问题中的"不确定性"与"动感性"元素往往成为学生思考与求解问题的思维障碍,使考题的破解更具策略性、挑战性与创新性.动态立体几何题在变化过程中总蕴含着某些不变的因素,因此要认真分析其变化特点,寻找不变的静态因素,从静态因素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求解动态范围的选择、填空题,有时应把这类动态的变化过程充分地展现出来,通过动态思维,观察它的变化规律,找到两个极端位置,即用特殊法求解范围.对于探究存在问题或  相似文献   

13.
青藏地区     
(1)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政治地理位置(邻省区、邻国);  相似文献   

14.
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任何地理事物都有具体的空间位置,地理事物所在的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往往决定了其地理环境特征,因而对地理事物的认识和分析,应首先确立其所在的区域位置。只有首先掌握区域空间定位的基本方法,树立牢固的空间概念,高考中才能得心应手。  相似文献   

15.
一、案例说明 1.此案例为预初地理新教材教学中的一个设计环节.教学中运用了游戏的方法,通过学生对国家位置的语言描述和提示,让学生寻找到这个国家,使学生了解掌握分析地理位置的方法,对前面所学的经纬度知识也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并增加问题的开放性,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活学生积极的思维状态.  相似文献   

16.
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近几年的全国高考文综试卷中,区域地理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有一定难度的地理试题大都以自然地理为基础、人文地理为主题、区域地理为归宿来命制。区域地理在高考中成为考查学生学科内综合能力和文科综合能力的平台,同时也成为考查研究社会重大问题、热点事件的平台。因此,在高三地理复习中,对区域地理这一部分内容我们要重点突破。下面笔者就区域地理位置的确定,归纳几种方法。一、根据经纬度来确定阅读区域地图时,利用图中的经纬度来确定区域位置,是一种重要的判断方法。如日本在北半球,大部分地区位于30…  相似文献   

17.
系统观念是把握复杂性现象的科学思维方式.掌握系统观念并将其贯穿至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可从三个维度展开:以整体性思维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变化,包括国内外"两个大局"和经济社会内部的"常"与"变";以过程性思维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要义,包括目标之间内在贯通和党的领导作用;以开放性思维预判经济社会发展前景,包括面向国际的空...  相似文献   

18.
区位的概念有两层含义:绝对区位,即地理位置;相对区位,指的是与其他事物之间的空间联系。区位的认知与评价也是学习地理的中心问题之一。一、区位的认知1.区位认知的对象我们要认知的区位,有某个区域的区位,还有某种地理事物的区位。就区域而言,大到大陆和大洋,小到一个小地方;而地理事物则包括各种自然地理事物和人文地理事物。这些对象有点状的(如小比例尺地图中的城市等) ,也有线状的(如河流、铁路等) ,还有面状的(如一个国家、一片草地等)。2 .区位认知的要素对地理位置的描述,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是最重要的两个要素。此外,还要考虑自…  相似文献   

19.
一、心理地图构建阶段 1.构图阶段 区域地图一般空间跨度大且轮廓不具有规则性.因此,常将区域地图划分为若干个面并大致框定每个面的经纬度范围.  相似文献   

20.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迅速发展,"全球伦理"建构问题的讨论已成为学界的热点.要建构全球伦理,必须客观地分析其现实依据,并运用理性的思维,审视其可行性,进而确立全球伦理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