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思想情感、信念追求等比较抽象、比较虚幻的东西,捕捉起来如同画家笔下的风影,不易把握。怎样化抽象为形象、化虚幻为真实呢?下面的例子会给大家一些启示。读美文爱尔克的灯光巴金在这条被夜幕覆盖着的近代城市的静寂的街中,我仿佛看见了哈立希岛上的灯光。那应该是姐姐爱尔克点的灯吧。她用这灯光来给她航海的兄弟照路,每夜每夜灯光亮在她的窗前,她一直到死都在等待那个出远门的兄弟回来。  相似文献   

2.
陈娟 《江苏教育》2010,(5):62-62
在这被夜幕覆盖着的城市的有些嘈杂的大街上,我仿佛看见了哈立希岛上的灯光。那应该是姐姐爱尔克的灯吧。她用这盏灯来给她的航海的兄弟照路。每夜每夜的灯光亮在她的窗前,她一直到死都在等待那个出远门的兄弟回来。最后她带着失望进入坟墓。  相似文献   

3.
灯是巴金《爱尔克的灯光》与《灯》中集中表现的意象。借助这个意象,巴金尽情倾诉了驱除黑暗,追求光明的呼声,表达了对人间真情的赞美。而巴金在其他文章中对灯的拓展描写,也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出时代的变迁以及自己思想发展的历程。  相似文献   

4.
象征本是修辞格之一,类乎古之“托物言志”,意谓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绘,引起人们联想,表现深刻含义。《灯》的象征意义应从全文的巧妙的构思方面分析。 作者把亮在人们眼前心里的、众多的明灯,按眼前的灯,回忆中的灯,联想中的灯来分类。这样分类便于由近及远、由浅而深汇聚象征义:那“平房里射出的几点光”,有驱散黑暗的战功;那“风雪夜一点豆大的灯光”,鼓舞异乡人奋然前行;那“孤寂的海上的灯塔”,为生活的迷惘者指路;那欧洲“姐姐为弟弟点在窗前的半夜孤灯”,有执着的爱的期待;那“古希腊女教士希洛点燃的火炬”,有自我牺牲的爱的忠诚;那“陌生人家桌上的一盏灯”,更有起死回生的伟力。它们的象征义各有不同,而这点是相同的:给人希望,给人光明,并转化为巨大的精神力量。例如“我”的友人投河自杀而被救,“醒过来时,他发觉自已躺在一个陌生人的家中,桌上一盏油灯,眼前几张诚恳、亲切的脸。‘这人间竟还有温暖’,他感激地想着,从此他改变生活态度。‘绝望’没有了,‘悲观’消  相似文献   

5.
本文由<爱尔克的灯光>一文分析入手,由谈灯光这一角色,在文章中身份的几次转变,说明作者心路历程的发展,个性情态的成长,精神层面上人的自我完善和补全.以此来尝试分析,散文对于个性情感的抒发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每每阅读着巴金的"爱尔克的灯光",眼前总会浮现着那每夜每夜都燃着一盏灯的姐姐,灯光亮在她的窗前,却照亮了她航海的兄弟回家的路。很多时候,人们都在找寻某种可以指引自  相似文献   

7.
深夜的灯光     
人们向往光明,是因为光明象征着幸福,象征着希望。我对于深夜的灯光,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评:由一般到特殊。)记得小时候,奶奶在灯下为我们缝缝补补,妈妈在灯下为我们洗衣、做鞋,常常一直忙到深夜。那昏黄的灯光一闪一闪的,快活地  相似文献   

8.
巴金的《爱尔克的灯光》是一篇寓意深刻而又极富哲理性的回忆性散文。要正确解读这篇散文。必须正确把握和深刻理解“长宜子孙”四个字的寓意以及“灯光”三次出现的象征意义,进而理解和掌握文章批判和抨击封建礼教和封建家族制度、诅咒封建大家庭罪恶的思想主旨。  相似文献   

9.
烛光     
我正在温习巴金的《灯》。哈里希岛上爱尔克点亮窗前的长夜孤灯,古希腊女教士希洛点燃的火炬……正当我如醉如痴时,突然停电了。  相似文献   

10.
灯下读书,想起宋人刘子军两句诗:“明月不知君已去,夜深还照读书窗。”不觉怆然。现在已经很少有闲人读闲书的闲情了。明月不知人已去,依旧来照,依旧来照,已不再是读书窗。就是读书,也不再有“临月漫披卷,凭栏且数星”的情致。都市的灯光早已把明月挤成了昏黄的一片,遥遥地挂在天边。印刷体加洋装封皮也不像线装书那样可以握成一卷,更不像线装书那样容易抚慰焦躁的心境,不拿笔记本与卡片纸是不能记忆这纸上的意思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法在今天大概是考不中文凭的,换作了今天,他一样只能在灯下操起放大镜一字一字地寻章摘句。现代人从小读书,说来比古人多得多。据说孔子  相似文献   

11.
象征与比喻     
同学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 ,往往把象征和比喻混为一谈 ,其实两者是有区别的。我们先来看看几个例子 :冰心的《小橘灯》深情地描绘那盏小橘灯那“朦胧的橘红的光 ,实在照不了多远 ;但这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却鼓舞了我 ,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这里小橘灯象征了黑暗统治下人民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借助树林中的路象征人生之路。高尔基的《海燕》借海燕这一黑色的精灵的形象 ,歌颂革命者英勇无畏的精神。从这几个例子可以看出 :它们都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 ,来表达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  相似文献   

12.
“公奶爱头孙,爱得像个金。”我看并非如此。就如那天下午,我正要上楼去写作业,小叔家的弟弟来了,弟弟是我们姐妹中惟一的一个男孩,这就成了奶奶的心肝宝贝,万一弟弟有什么闪失,奶奶可饶不了那个人。我问:“弟弟有什么事吗?”弟弟头也不抬直走上楼:“我要去看电视。”  相似文献   

13.
正灯下读书,想起宋人刘子?两句诗:"明月不知君已去,夜深还照读书窗。"不觉怆然。现在已经很少有闲人读闲书的闲情了,明月不知人已去,依旧来照,已不再是读书窗。就是读书,也不再有"临月漫披卷,凭栏且数星"的情致。都市的灯光早已把明月挤成了昏黄的一片,遥遥地挂在天边,印刷体加洋装封皮也不像线装书那样可以握成一卷,更不像线装书那样容易抚慰焦躁的心境,不拿笔记本与卡片纸是不能记忆这纸上意思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法在今天大概是考不中文凭的,换作了今天,他一样只能在灯下操起放大镜一字一句地寻章摘句。  相似文献   

14.
巴金曾说过,“灯”“灯光”主要的寓意是指光明。是指对光明的向往。作者写《灯》的时候,正是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人占领了香港。眼看国土沦丧、生灵涂炭,作者心情的沉重和愤懑是可以想见的。《灯》歌颂的并不是一座划破长空、照彻黑夜、指明航向的高大矗立的灯塔,也不是一盏光芒四射、耀眼炫目的明灯,而仅仅是从“傍山建筑的几处平房里射出来”的几点灯光。文章通篇  相似文献   

15.
陈日亮老师说他的教学风格是“以本色教人”。在他诸多的教法中,“以文解文”法是很能体现他的“本色”特色的。  “以文解文”,是让学生在文章中读懂文章,或者以此文解彼文,此文与彼文互解。比如教巴金的《灯光》,就把巴金另一篇写灯光的散文——《爱尔克的灯光》给学生读,让学生自己在比较中感悟课文的深刻内涵;教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就引导学生读钱理群的《在比较中阅读〈记念刘和珍君〉》等文章,看文艺评论家是如何评析这篇文章的。这种教法,旨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使之内化为语文能力,成为自主…  相似文献   

16.
我站在海的这一边,看到那一边有一块巨大的石像。记得妈妈告诉我,很久以前,那是一位老人,在等出海的女儿归来。等得太久了,就变成了石像。  相似文献   

17.
初到异国他乡,常会遇上美国人说的“文化震撼”(cul-tureshock)。去年夏天,我第一次踏上东邻日本的土地,就时常感受到这种所谓的“文化震撼”,其中有三次给我印象尤深。早就听说东京的夜景美丽壮观,是世界著名夜景之一。到日本后不久的一天晚上,我请在日本工作的弟弟陪我上了住友三角街的顶层,这里是东京观赏夜景的最佳地点,东京的夜景宛如星河泻地,银灿灿一望无际。看着无数灯光通明的办公大楼,我问弟弟为什么这么晚了,办公楼还都亮着灯,弟弟答一般公司职员都工作到很晚。弟弟说,日本人就这样,其实他们也没干什么,只是干活儿干得意犹未尽,…  相似文献   

18.
纸学校     
女孩灯灯读书读到四年级,就失学了,每天在家里带弟弟。这天,弟弟哭哭闹闹的,总是不高兴。怎么办呢?“别闹啊!弟弟,我来剪纸给你看,剪纸很好玩哩!”灯灯找来剪刀,还找来她的旧作业本,旧本子真多啊,有写字的、抄五线谱的、做算术题的、  相似文献   

19.
    
我爱灯。我爱的是借各种形式透露出来的那一星光亮。当太阳落到西半球的那一面,月亮同星星也被云层封锁掉的时候,哪怕是一盏油灯的光,也够屏除由于黑夜而袭来的情绪上的压迫。何况借这一星光亮。你还可以继续完成白天未完成的工作,就是休息吧,有三五个朋友地北天南地聊聊天。时间随着跳动的灯芯逝去了,大家这才恋恋地各自去寻一个无梦的睡眠。赶路的时候,随着疲倦、饥渴俱来的向往,也就是这一星灯光。灯光告诉你,一段艰难的行程快到终点,尽管路还没完,你还得走,但,前面的村落可以使你得个暂时的休止。去敲一个陌生人家的门,狗的吠声似警戒.…  相似文献   

20.
巴金的《灯》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抒情散文。在高中语文教材中,也属不可多得的好文章。而多年来,这篇文章所表达的深沉而真挚的情感,并没有被真正理解。影响理解的关键问题是:“灯”象征什么? 一、错误的思想方法 “灯”象征光明,象征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斗争。 这是八十年代中期文章初选为高中教材时流行的观点。当时极左思潮遗风尚盛,分析作品思想内容不由自主地要人为地拔高。以致严重脱离了四十年代巴金创作思想形成的主、客观条件。 “灯”象征光明,象征希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