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要培养科技写作的严谨文风曹淑贞科技著作与论文的文字表达应该科学、准确、规范。而这却常常为作者所忽略,有时甚至会因表达形式的混乱而影响了读者对作品主题的理解。本文试图以科技写作中常见的一些不规范表达为例,简略地说明严谨的文风同工程设计、数学推导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2.
科技写作中语言运用的最小信息差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技写作中语言运用的最大信息量原则和最佳交际效果原则,是以“作者应该写的都能写出来,读者对作者所表达的意思都能读明白”为前提的,而最小信息差原则则是针对这一前提而言的。事实上,作者应该写的并不一定都写出来了,读者对作者所表达的意思并不一定都读明白了,...  相似文献   

3.
生活中同样一件事,出自不同人的叙述,其效果会大相径庭。有的能将其讲得有声有色,有的却讲得平淡无奇,甚至不知所云。新闻写作也是这样,结构设置不同,表达效果也会有所不同。许多新闻作品之所以具有较强的表现力、感染力,与其结构的精心安排有着很大关系。新闻结构是指新闻作品内部的组织构造和总体安排。它包含新闻素材之间的内在联系、联系过程中的过渡与照应,以及新闻素材的取舍和详略安排等。结构设置得好,就会增强新闻作品的表达效果;反之,就会削弱作品的表现力。因此,优化结构是增强新闻作品表现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新闻作…  相似文献   

4.
科技写作中语言运用的最大信息量原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司有和在传统写作学中,追求语言运用的质量时,强调的是语法的规范、修辞的完善。在科技写作中,仅仅如此就不能满足表述科技信息的需求,还要强调语言运用的最大信息量、最佳交际效果和最小信息差三个原则。本文先说...  相似文献   

5.
谈增胜 《大观周刊》2013,(12):239-239
高考英语最后一道大题是书面表达题,其目的在于测试学生运用所学的英语知识和掌握的技能来表达思想,进行交际的能力,是最能反映考生综合运用英语能力的。在高考英语六大题型中,其分值仅次于阅读理解题,但考生近年来的平均得分只有并不高,其中包括许多英语基础较好的优秀学生。在高三“书面表达”题的备考中,我们可以按照如下步骤及要领指导学生的写作训练。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1995,(6)
科技新闻怎样获得读者科技新闻常被称作“对知识的报道”,它面对的多是非常专业化的知识及术语。写作中简单照搬术语是很省事的,但这样写出的报道只会赶跑大多数读者。因此,科技新闻写作的难点就在于:用普通人熟悉的“说法”把这些专业知识和术语表达得通俗、明白、富...  相似文献   

7.
一、新闻写作的特征倘若读者看不懂你所写的是什么意思,那么,无论是任何形式的再好的作品也是无用的。新闻写作则更是如此,它应是读者能看懂的一种写作,或是迅速提供给读者中的他或她原先不得而知的信息的一种写作。如果读者对你所写的新闻不能理解或理解不了,当然这也是传播学上的一个问题,那么就更谈其不上彼此间的感情交流、融汇贯通了,其传播功能和纽带作用也必然成为一句空话。假若读者对你写的新闻感到厌烦、迷惑甚至是恼火,那么,读者中的他或她将最有可能找些其他更为有趣可读的东西来读,而将你的所谓“大作”抛到脑后。因此,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现在的新闻写作应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笔者认为:短而精即简明扼要并有深度应是当今新闻写作的最主要的特征,换言之,长不是新闻的特征,长者也  相似文献   

8.
新闻评论写作中的语言运用,当然需要正确地使用语法。因为正确地使用语法,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反映事物之间的关系,方便读者正确理解。但是,从另一方面看,准确地表达和准确地理解,也取决于作品具体的语境——它包括作品内部的语境,即"上下文";以及作品外部的语境,即作者与读者所共同拥有的与作品相关的事实、知识背景。它还取决于在长期的语言使用(写作)和理解之中,作者与读者共有的某种"默契"。这是新闻评论写作在语言使用方面更为微妙之处,需要仔细观  相似文献   

9.
贺微 《新闻窗》2005,(2):45-46
场景即新闻事件的发生地。新闻作品能否吸引读者,形象化不可小视,其中现场感强弱是一个重要因素。记者不仅要深入现场,充分调动触觉、听觉、嗅觉等全副器官,全方位、立体地感受场景的变幻,还要把这种场景信息呈现给读者;不仅带给读者现场的信息,还要增强其现场感,如同身临其境。  相似文献   

10.
拙作《世界首台双缸V型风冷柴油机在通问世》,荣获第十五届(2000年度)中国地市报新闻奖消息一等奖,该作品是我从事新闻工作16年来,第一篇获奖的科技新闻,也可以说它是我在科技新闻写作上一次成功的突破。 众所周知,科技成果,科学发明、发现的新闻报道,是有相当大难度的。这是因为,一方面科技内容专业性强,不像社会新闻那样通晓明白,弄不好就写成了科技公报,一般读者难以理解;另一方面由于记者专业知识的限制,使其对报道对象本质的理解难免存在着一定的局限,并导致对科技事实把握上的偏差。反映在报道中,  相似文献   

11.
梁福华 《大观周刊》2011,(23):219-220
写作是语言学习的基本技能,是综合性很强的语言运用形式,进行英文写作能够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总结和书面表达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进行笔头交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写作的同时词汇、语法、句型、课文都会自然得到复习和巩固。还能帮助我们提高使用英语的准确性,我们写一个句子,就得力求句法、用词、拼法、大写、标点等等完全正确,写的越多,语言就会越准确。经常进行写作,  相似文献   

12.
刘元东 《新闻传播》2006,(9):20-20,22
现场感,是衡量一篇新闻作品好坏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如果没有现场感,一篇新闻作品即使客观地传达了一定信息,但也很难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因而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本应拥有的可读性和感染力。增强新闻写作的现场感,把读者带到第一现场,是报纸记者无法回避的问题。笔者不揣浅陋,愿结合具体作品来谈谈对新闻写作现场感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一种生动活泼、贴近群众,具有较强现场感和可读性的采写形式──体验式采访报道,风靡新闻界,很受读者欢迎。 所谓体验式采访,是指记者为了深切地理解生活,亲自去体验某一行业的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写出报道的采访方式。体验式采访是新闻记者深入生活、体察民情的一种好方法,对于记者的思想作风和新闻写作都有好处。 一、体验式采访的优点 体验式采访,其实就是要求记者深入生活,这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和源泉;深入生活就是要贯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采访路线。涉浅水者得鱼虾,潜深水者得蛟龙,就是对体验式采访优点的形象总结…  相似文献   

14.
科技论文的引言与结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引言与结论是科技论文的组成部分,在写怍中引言一般要回答为什么作这项研究,而结论则要回答研究出了什么,其写作的好坏直接影响读者的阅读兴趣,一般来说读者在决定一篇论文是否有阅读价值时,首先是看引言与结论,从中捕捉是否有所需要的信息,然后决定是重点阅读,还是济览或者没必要再读下去。  相似文献   

15.
科技写作中的模糊语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科技写作具有产生、贮存、交流、传播和普及科学技术信息的社会功能,它相对于应用文写作,特别是文学写作来说,具有以科学性为生命,进行逻辑思维,讲究真实、准确、简明和规范的特点。然而,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所有类型的写作又具有共性,即它们都是人们以语言为工具、反映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过程的思维活动的书面表达形式。因而,在科技写作中,与应用文写作和文学写作一样,也广泛地使用着模糊语言。  相似文献   

16.
对西部12个省(市、区)的2024名农户进行调查发现,在传播市场、科技、政策、生活及文娱等信息方面,现有各类媒介的传播效果均处于中等水平。在满足度上,农户认为通过网络和电视获取信息最方便;在理解度上,农户认为政府传递的科技信息最浅显易懂、亲友传递的娱乐信息最易引发共鸣;而在信奉度上,农户最相信电视上播放的政策信息和政府组织提供的市场及科技信息。  相似文献   

17.
一篇深度科技报道作品的传播过程,一般划分为写作和传播两个阶段,包含专家工作、记者参与、媒体平台和读者参与四个环节。在这两个阶段中,写作阶段是根本和基础,直接决定和影响着深度科技报道的潜在传播力。本文讨论和分析了写作阶段的两个环节对深度科技报道潜在传播力的影响,认为在深度科技报道的采写工作中,应该把目光前移到新闻作品完成前的阶段,尤其是重视专家贡献和记者贡献两个维度各项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张晞 《军事记者》2014,(9):46-47
在一定条件下,写作技法本身,承载着作者对生活、对新闻事件的理解和评判。每个人都应当寻求属于自己的那种因人、因事而异的写作技法。当多种风格的新闻作品同时存在并展开竞争,映入读者眼帘的将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相似文献   

19.
在科技现代化越来越发达的今天,数码产品尤其是手机已经成了人们不可或缺的物品之一。人们也越来越多地依赖于手机屏幕。那么在浩渺的信息大潮中,如何吸引读者,如何让读者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便成了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写作的一个重要目标。我认为新媒体写作的方法虽然众多,但有一个是非常首要并且关键的,那就是短平快的写作手法。  相似文献   

20.
使用数字诸方法刘玉广【北京】写作,就要和数字打交道。数字运用得巧妙,可以省略很多文字,不仅能深刻表达中心,让读者迅捷、准确地得到可靠的信息和知识,而且会使文章增加力度。相反,对本身繁冗、枯燥、单调的数字运用得不好,或太多、太滥,就会把读者引进数字的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