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传统的图腾信仰中,狐信仰并不能算突出,但却有它独特的魅力.其实狐信仰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本文将以文献为主,对狐信仰的源发作一些初步的介绍和梳理.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传统社会,官员与民间信仰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本文通过梳理地方志、笔记小说等文献的记载,考察清朝福建地区官员对于狐仙的奉祀情形,分析这一崇拜所蕴含的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3.
《聊斋志异》中的狐鬼花妖形象因个性鲜明、人情味十足而经久流传。作者在塑造这些形象的时候注重主次兼顾,使形象具有独特性和复杂性双重特点。同时为了体现其理想化的特征,还运用诗意性的手法加以描绘,给人一种诗意朦胧,若即若离之美。  相似文献   

4.
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狐在民间宗教信仰中作为广泛崇拜的对象之一,常以变化莫测、神通广大而又颇通人性的形象出现。它对中日两国的文化心理、文学创作以及民俗宗教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且发挥着其特有的文化、艺术功能。狐信仰无论从广度、深度,还是持久度等各方面来讲,都可以说已达到了令人咋舌的程度。  相似文献   

5.
人神恋的神话由最早的图腾崇拜走出来,寄托人类的理想,满足人类的探奇审美,在文学作品中,特别是小说中逐渐发生着变化,从人神恋的基础模式,到人狐恋的特定模式,到《聊斋志异》发展到顶峰。来源于湖南民间花鼓戏《刘海砍樵》为原型的天门山大型实景山水音乐剧《天门狐仙》,糅合了民间故事与人狐恋的素材,加入了现代元素,体现了独立女性勇于追求的爱情观,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以其深厚的底蕴征服了观众。  相似文献   

6.
伍家沟村民间故事反映了下层民众中的狐信仰,相信狐精有神通,有人性,狐在人间的活动主要是报恩、报怨、作祟殃人。伍家沟村故事所反映的狐信仰,积淀了原始宗教文化、佛教道教文化的内容,反映了下层民众狐信仰中求实惠、既敬奉又恐惧的矛盾心态。  相似文献   

7.
哈代的长篇小说《无名的裘德》以真实的笔触描述了主人公裘德与淑的人生、爱情悲剧,有力抨击了维多刊亚时代传统的道德观念与窒息人性的婚姻制度,揭露了英国教会的反动作用。许多学者从诸多角度对其作了较为全面的阐释。本文从两个主人公的精神世界的角度切入。探讨裘德与淑各自的心路历程和他们彼此宗教信仰的错位对体现小说悲剧性主题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产生于传统农业文明背景的陈靖姑信仰文化,一千多年来,其信众广泛,影响深远,已成为海峡两岸及东南亚地区共同的文化现象之一。考察探讨作为传统民间信仰文化之一的陈靖姑信仰的媒介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传播学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9.
贺沙莎  王笑君 《物理教师》2014,35(11):22-24
物理虽是一门以精确严密著称的科学,但在其发展历史中也发生过一些与妖精相关的趣闻.了解这段历史,有助于增进我们对物理的理解.本文在大量物理史料的研究基础上,详细介绍了物理学史上3只小妖(“拉普拉斯妖”、“克伦修斯妖”、“麦克斯韦妖”)及其对物理学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错位理论作为孙绍振教授文本解读的核心理念,对于小说文本研究具有深远的影响。阐述其中的子范畴,即情感错位理论,揭示小说教学在情感错位理论指导下,突破传统的规律解读,由此产生新奇的解读点,加深并拓宽学生对于小说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汪曾祺是士大夫文化熏陶出来的最后一位作家。其“士大夫文化”主要来自于家庭,来自于他的祖父和父亲。他的小说创作与自己的生活贴得近,虚构的成分较一般小说家少,作品人物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作家自己的生活理想。最典型地写出了士大夫神韵,写出了汪先生的士大夫情结的是写于1996年的《名士与狐仙》,作品主人公杨渔隐就是晚年汪曾祺心灵的投影,精神的慰藉。  相似文献   

12.
道德信仰是信仰的一种基本形式。在当前中国民众道德信仰有所衰落的社会转型时期,儒家道德的信仰化彰显了自身的当代价值,成为我国当代道德信仰建设的可贵思想资源。因此,挖掘儒家道德规范的思想内涵,对承接传统道德文化、清除道德信仰危机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究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学前教育小学化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以重心下移与深度聚焦为思路,对Z市X区4名家长和2名老师进行访谈,借助扎根理论,建构出学前教育小学化错位与适应的双重生态。错位诠释了学前教育小学化的为何,具体表现为主体错位和职责错位的复杂交错。适应解释了学前教育小学化的何为,具体表现为适应主体是家长、幼儿园和辅导班的三管齐下;适应策略包括坚决抵抗、无奈妥协、精明调适和无知得意;适应类型是预防型和善后型、强迫型和引导型、突击型和持久型、长远型和短视型的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14.
朱熹与狐仙的传说,流布于闽北武夷山与赣南鹅湖、白鹿洞书院等地。然而,传说并非空穴来风,其引发之文化源头是朱熹于乾道三年(1167年)冬,由湘入赣之归闽途巾的“毛女洞”奇遇;其助推之文化源头是淳熙九年(1182年)朱熹提举浙东,因弹劾唐仲友发生文学史上所谓“岳霖判案,才妓作词”的哀艳故事。通过考订相关的记载,厘清传说与故事在历史过程中的文化源头与流变,阐释传说与戏曲故事的伦理意蕴。  相似文献   

15.
中国佛教信仰中,菩萨信仰是一个重要的内容,文殊信仰是菩萨信仰的一个典型。文殊信仰是随着大乘经典的传入而在中国建立起来的,并在唐代达到了顶峰。文殊信仰缘起于敦煌,兴盛于五台;五台文殊信仰又反过来影响了敦煌。在这一过程中,敦煌与五台山作为文殊信仰之缘起与中心的互动生动体现了佛教中国化的轨迹。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信仰以生活世界为现实基础,以人类解放为终极目标.门萨克斯主义信仰关注人本思维的内在向度,领悟自我发展意义维度.确立个体人生安身立命的终极寄托,实现对社会道义的自觉承担,达到对人生意义的深度体认.本文以信仰为基础,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论进行分析,探究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当代中国人的信仰之间的关系,为当代中国人的信仰提升提供一种理论思路.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二元化错位教学模式中错位的调查数据的分析,笔者分析了错位的益处,并提出了几点关于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德国史学界提出的信仰告白化理论不仅是研究欧洲近代早期社会的重要理论范式和解释德国近现代历史的一种诠释模式,而且是西方史学界宗教改革研究的新理论。它运用文化史和社会史的研究方法来探讨欧洲近代早期社会宗教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关系。该理论作为德国史学发展的产物,其社会史和文化史研究方法的结合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20世纪末德国史学发展的新趋向。因此。探讨信仰告白化理论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德国史学的新发展和新特点.  相似文献   

19.
走出信仰的低谷——关于信仰危机与信仰重建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信仰是民族凝聚力的源泉。信仰根基的迷失和作为国家与民族主导信仰内容的缺失 ,将导致人们丧失精神支柱 ,并由此产生严重的社会后果。因此 ,社会转型时期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信仰在民族精神整合与振奋中的主导作用 ,要把信仰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加强信仰教育 ,建构科学的信仰系统 ,促进民族主导信仰的坚定与精诚集中。  相似文献   

20.
民间信仰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民众中自发产生且广泛存在的、非官方的、非组织的对具有超自然力的精神体的信奉、敬畏和崇拜,是围绕着对于超自然力的信仰而形成的观念、态度和行为。民间信仰具有直观性和朴素性、多元性和民间性、功利性和实用性、渗透性和包容性等特点。民间信仰与道德信仰有着本体论、价值观的相通,德福统一是民间信仰与道德信仰共有的理想,民间信仰为道德信仰提供教化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