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理雅各1885年《中庸》英译本和辜鸿铭的《中庸》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以刘宓庆先生的翻译美学理论为指导,用其所倡导的ABC审美原则为依据,从词汇层面分析对比了两个译本,再现两位译者翻译时所面临的困境,指出其中些许瑕疵,为未来译者翻译出更美的《中庸》译本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试论翻译的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的原则,实际上也就是翻译的标准。所谓原则,是就译者来说的,即译者在翻译时所应遵循的原则。所谓标准,是就读者或评论家来说的,即评价译文优劣的标准。本文着重从译者的立场出发,在原则方面提出“信、达、切”三字,以供参考。近数十年来,翻译界一提到翻译的原则,总会想到清末民初严复(1853—1921)于1895年译述英国生物学家托·享·赫胥黎所著《天演论》时在《译例言》中所讲的“信”、  相似文献   

3.
译者是翻译工作的主体,具有译者主体性.译者本身会因为对翻译目的的不同认识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或翻译原则.本文主要浅谈不同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对异化(直译)、归化(意译)翻译策略的运用.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谢天振编著的《隐身与现身:从传统译论到现代译论》(以下简称为《隐身与现身》)为出发点,从当代译学发展的角度,对译者、翻译和译论的"隐身与现身"进行分析和探讨.作者认为,译者的"现身"是传统译论发展到当代译论的转折点,研究者应当从新的立场看翻译,结合案例用新的视角去看待译者的身份.文章将结合《隐身与现身》的观点,从...  相似文献   

5.
翻译心理学是以译者为主体,主要研究其翻译过程中各阶段的心理活动,如认知心理活动、审美心理活动和文化心理活动等的成因及影响,注重研究翻译过程而非翻译结果的跨学科研究。译者作为翻译主体,在翻译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变化将直接影响译品的质量。本文选取《归去来兮辞》的英译文进行对比,探究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及其影响,旨在对《归去来兮辞》译品做出更全面的解释,填补该领域研究的空白,帮助译者规避不当翻译心理带来的误译风险。  相似文献   

6.
翻译中的伦理问题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翻译伦理的研究正在成为国内外当代翻译理论研究的一个焦点。从公元前三世纪至今,各种《圣经》译本不断涌现。本文选取不同时期《圣经》翻译的几个重要版本,从伦理的角度简析《圣经》翻译史。文章指出,各个时期《圣经》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运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和原则,译者的翻译伦理观受到自身的价值判断以及当时社会思想的影响,不同时期的版本体现了不同的翻译伦理。  相似文献   

7.
勒菲弗尔在《中西方翻译思想比较》中,提出西方译者更为忠实原文,而中国译者更倾向于归化原文的观点是片面的,佛经与《圣经》翻译思想发展有其一致之处:直译、意译两原则交替主导翻译活动并趋于成熟,直至最终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8.
对于译者而言,理解原文是进行翻译活动的基础,而以语篇为单位进行分析有助于译者更好地理解原文。在翻译活动中,从语篇视角出发的翻译方式正受到越来越多译者的青睐。本文以孙致礼翻译的《傲慢与偏见》(节选)为例,从语篇翻译的视角讨论了译者的翻译风格,分析了语篇视角对翻译活动的指引作用,对如何从语篇视角出发进行翻译活动提出了见解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进行文化交流是翻译的根本任务。在翻译过程中涉及文化个性很强的文化信息翻译时,译者一般应遵循“内容先于形式”的原则。本文运用此原则来分析《红楼梦》中书名的维译,解析译者在翻译这些文化元素过程中的翻译技巧。  相似文献   

10.
翻译是译者作为行为主体的一种社会行为,其活动的过程、方式及结果必然受到一定的准则和规范的制约.本文以《史记》的倪豪士(William H.Nienhauser)译本为例,从切特斯曼(Andrew Chesterman)提出的四大翻译伦理模式对构成影响翻译的因素进行分析,并阐述典籍翻译中译者文化调节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文章在阐明译者主体性含义和外宣翻译原则的基础上,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暨《十九大报告》英译本为例,从外宣翻译的三个原则暨内外有别原则、目的原则和读者意识原则来分析译者主体性的表现及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唐金莲 《海外英语》2011,(14):185-186
该文从《一夜风流》和《罗马假日》两部电影译名着手,分析了当前有些电影片名翻译不得体的两个主要原因:忽视影片的信息性,译者文化素养的欠缺。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片名翻译的三原则:信息首要性原则、文化重要性原则、经济普遍性原则。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国际著名演员成龙导演的国产大片《十二生肖》为例,深刻阐述了在中英字幕翻译过程中对文化因素进行恰当处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从异化与归化两种途径深入探讨字幕翻译中译者对文化因素处理的策略和技巧,旨在为以后的字幕翻译研究提供些许实证分析的案例。  相似文献   

14.
体认翻译学(Embodied-Cognitive Translatology, ECT)认为,翻译是基于多重互动的体认活动。对比译本间所体现的体认差异是对译者偏好、译语特征、翻译选择以及内在理据的发掘与证明。《离骚》大量的名物意象展现了作者体认机制,而其翻译则反映了译者基于原文进行“映射”与“创仿”的诸多手段。文章结合定性与定量研究方式,利用ECT三要素框架对比代表中国译者、汉学家译者、中外合译三类典籍外译模式的许渊冲译本(2008),霍克斯译本(1985)以及杨宪益、戴乃迭译本(2001)在《离骚》72类名物翻译上的处理特征,探讨ECT框架在诗歌翻译研究中的适用性,进而剖析了三类译者的翻译偏好和译语特征,阐释了译本差异存在的主客因素,阐明了译者在两套核心原则映射间的位置与其译本呈现的关系,为中国传统文学有效外译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5.
席印蕊 《海外英语》2014,(15):140-141
自20世纪80年代翻译研究发生了文化转向,女性主义翻译观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视角。《小妇人》是19世纪美国著名女作家路易莎·梅·奥尔科特的代表作。该书中反复出现当时一些社会思想,如女性意识、女性独立、女性权利等。该文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视角对女性译者刘春英和陈玉立的汉译本(2008),和男性译者王之光的汉译本(2012)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6.
译者在翻译时往往面临形式对等与动态对等的困难抉择,本文提出了两种翻译策略的选择依据与原则,利用案例阐释了译者该如何考虑语言与文化差异等因素最终做出明智抉择。  相似文献   

17.
刘萌 《教育教学论坛》2014,(19):181-182
目的论强调翻译是有目的的,译者应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从而达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目的论有三个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忠实原则。目的论推崇翻译标准多元化。在《泰囧》中,存在增词、减词、省略、反译等多种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围绕《译者的任务》一文,对沃尔特·本雅明的翻译理论和观点展开述评,系统地分析和探讨了"纯语言"、"理想的翻译"、"忠实原则"、"原作与译作的关系"、"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等出现在上文中关于沃尔特·本雅明的诸多翻译思想,表明其翻译理论及观点对传统意义上的翻译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同时也为我们理解和进行翻译实践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与众不同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焦飏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20(12):157-158,160
“翻译适应选择论”指出翻译就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和选择翻译生态环境适应程度及最终译文的结果。文章从译者适应和选择的角度对严复《天演论》的翻译做出解释,指出严译《天演论》适应了当时的翻译生态环境,是当时的翻译生态环境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
李丹 《英语教师》2022,(9):78-80+88
概述阐释学三原则与儿童文学翻译的相关内容。以阐释学三大原则为理论指导,节选周国强和周克希的《小王子》中译本中的部分典型翻译案例,通过对比分析,探讨阐释学三原则对儿童文学翻译的启示,即翻译的客体和主题都是历史性的,评析一本译作要多方位考察;视野融合原则可以帮助译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历史背景、原作者的思想和文化背景,并进行适当的观点融合;效果历史原则赋予译者更多权利和话语权,使其能够根据相关知识补充进行译文加工,达到减少理解障碍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