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认为语文教师要明确阅读教学两大任务:指向作品的奥妙和指向写作至关重要。而写作能力又是语文能力最高级别的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结合现状,笔者认为教师应把握教材的核心,让阅读教学指向儿童的言语生命。一、从核心字词入手苏教版语文第十册第五单元由《爱如茉莉》《月光启蒙》《我和祖父的园子》《谈礼貌》四篇课文组成。这几篇文章围绕着"爱"的主题,研读几篇课文,每篇课后练习都涉及对重点词语的感悟。  相似文献   

2.
一、主题教学的非必然性主题教学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之一。一篇文章,教师不管怎样分析,最后总要落到归纳文章的主题上。但笔者认为,阅读教学中,教师没有必要一定要给学生讲解分析一篇文章的主题到底是什么。主题是文艺学里的一个概念。按照通常的解释,主题是体现在作品中的主要思想。一篇作品总会表达作者的一些思想,总会有个主题。也就是说,主题是客观存在的。正确地分析一篇文章的主题,有助于对作品的理解、鉴赏。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批评观在分析评价作品时,一般要借助主题的概念。然而,即使站在文学的立场上,也并不是所有的文艺观都认为…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15,(97):11-12
《木马赢家》是D·H·劳伦斯有代表性的一篇短篇小说,以往评论家大多从俄狄浦斯情节角度分析其主题,本文从消费文化主义理论入手,对这篇小说中的母子关系的异化进行剖析,质疑作品中的俄狄浦斯情结,找到母子关系异化的根本原因为工业文明及消费主义对不同阶级人们人性的扭曲,进一步挖掘作品的内涵,为劳伦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王鹏 《考试周刊》2009,(2):38-39
霍桑是十九世纪美国浪漫主义学派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以探究人类的原罪而闻名。他擅长揭示人物内心冲突和心理描写,想象丰富,作品往往带有浓厚的宗教气氛和神秘色彩。他称自己的作品是人的“心理罗曼史”。本文拟从其几篇短篇小说入手分析这一阴郁和神秘主题。  相似文献   

5.
《韩非子》中有《解老》、《喻老》各一篇。笔者认为:这两篇文章不出于一人之手;两篇文章不是韩非的作品;两篇文章的作者可能是西汉时期的黄老学者。  相似文献   

6.
《月光启蒙》是著名诗人孙友田的散文,因这篇作品浓厚甘醇的感情、准确生动的语言、经典美丽的结构而被选人小学语文教材。入选教材后,这篇文章该教些什么?笔者拟从一节课例展开讨论,并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7.
《一件小事》是鲁迅《呐喊》小说集中一篇蕴意深远的作品,历来在中国现代文学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关于这篇文章的主题,至今占主导地位的是:歌颂了劳动人民勇于负责、正直无私的高尚品质,批判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狭隘自私的品质。笔者认为,这种“歌颂”和“批判”...  相似文献   

8.
王吉灿 《现代语文》2014,(2):148-149
在语文课本中,许多文章不但是学生掌握语言知识的范本,同样也是指导学生写作的范本,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这篇散文。《背影》通过对父亲在车站给儿子送行情景的描述,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和儿子对父亲的百般怀念。这篇文章不仅是一篇非常优秀的表现父子之情的作品,同样也是一篇优秀的写作指导范文,通过《背影》的写作方式来指导学生写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9.
王贵  边境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3,11(1):119-120,102
《麦琪的礼物》是美国著名作家欧·亨利的短篇杰作。笔者从小说的篇章结构、写作特色、人物形象及主题表达四个方面对这篇作品作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0.
在阅读教学中,究竟应从“整体入手”,还是“部分入手”?“入手”问题解决了,又如何认识并处理好上述“整体”与“部分”以及“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笔者结合自己的学习和教研实践,对上述问题谈一点粗浅的认识。一、学生阅读的心理活动过程决定了阅读教学应从“部分入手”学生“读一篇文章,首先感知的是文字,经过一步步读懂字词、句、段、篇,才逐步理解这篇文章。以记叙文为例,……学生阅读大抵经历了由语文到思想,由形式到内容,由外表到内部,由部分到整体的心理活动过程”。(引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育心理学》第247页,潘菽主编)  相似文献   

11.
文学作品的主题,是指文学作品通过其形象语言表达显现出来的文章主旨,它体现了中心思想,也是作者写作意图的体现。我们在学习任务一篇文章的时候,总是力图把操作者对生活的感受,认识和情感,理清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也就是挖掘这篇文章的主题,了解写作背景是正确理解文学作品主题的金钥匙,在语文教学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对于文学作品主题的把握,成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2.
文学网络活动,是指在一篇文学作品或一个文学主题的基础上,开展的一系列与这篇作品或这个文学主题有关的活动。通过开展网络活动,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加深对文学作品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的认识,并将作品提供的间接经验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使幼儿  相似文献   

13.
<正>《品质》是苏教版必修三"底层的光芒"专题选编的一篇小说,在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会重点从分析格斯拉的形象入手,让学生找出感触最深的段落,概括人物的优秀品质,从而形成对主题的认识。然而大多数学生对本文主题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对格斯拉诚实敬业、热爱技艺的品质的赞美上。作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创作的这篇小说究竟有没有更为深刻的主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又该如何进行深度解读?下面结合在课堂实践,谈谈我的一点认识。  相似文献   

14.
曼斯菲尔德的《园会》是现代主义短篇小说的杰作之一,而这篇作品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其中的死亡主题。死亡主题在这篇作品中所蕴含的诸多主题当中是最重要的。本文通过分析作品里的死亡主题试图有说服力地解释为什么小劳拉在别人想来看来是令人惊怖的死亡场景面前能表现出如此的平静和淡定,甚至给她带来一种"顿悟式"的对生死这个人类永恒主题的感悟和思考。对这篇作品中死亡主题的分析也将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作者本人对生死问题的态度和哲学思索。  相似文献   

15.
许澄 《邢台学院学报》2009,24(4):83-83,90
由邢台学院音乐系主任于立柱教授作曲的歌曲<兄弟>荣获河北省第九届精神文明建设(2004~2008年度)"五个一工程奖".从歌曲的创作背景,创作主题,作品的曲式结构及风格特色,词曲作者对作品的感受评价等内容入手,力图全面分析和认识这首优秀声乐作品,以期与读者共享.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法国作家拉伯雷的代表作《巨人传》的人物形象和典型情节分析入手,结合作品所展示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社会背景,较为深入地阐释作品所反映出的追求知识、真理与爱情的人文主义思想内涵,进而透析出这一人类社会文明与发展的永恒主题的现实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7.
路春燕 《文教资料》2008,(25):33-35
<雇工之死>是弗洛斯特的一首叙事诗,该诗主要采取对话的形式,语言平实而富于戏剧性.在这篇直接触及死亡主题的诗作中,诗人如实地面对人生,因而赋予了这篇作品以深刻的生命体验以及丰厚的人生蕴涵.作为一位农民诗人,弗罗斯特始终保持着劳动者的本色.虽然其诗作的主题包罗万象,但对平凡人生的深切关注一直是诗人创作的毕生追求.本文试从浅析诗中人物的性格特征这一角度入手,初步探讨弗罗斯特笔下普通人的生存矛盾、生存意志以及由此引发的价值反思.  相似文献   

18.
《夸父逐日》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章,这篇课文篇幅短小,儿无难点。但在教学中笔者却遭遇了尴尬。学生们在谈谈对夸父的认识时,让笔者听到了许多异样的声音:  相似文献   

19.
苑宝顺 《作文》2022,(Z4):88-89
<正>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的名作《装在套子里的人》,一直是高中语文必选篇目,本文虽然运用漫画笔法来塑造人物,语言风趣幽默,但绝不能当幽默小说来读,因为这是一篇严肃深刻的作品。可是学生对这篇小说的第一感觉只是可笑。那么,怎样引导学生走出肤浅的阅读,深度解读这篇经典名作,认识到“可笑”背后的“可怕”呢?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0.
在20世纪音乐历史长河中,有这样一位作曲家:他的作品风格奔放自由,他将民族性与世界性的作曲技术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他就是阿拉姆·伊里奇·哈恰图良。他的音乐体裁多种多样,音乐主题恢弘大气。和声语言独特新颖。在这篇文章中,笔者试从和声角度进行切入,细致的解析作品中的和声用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