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最近,第二书房连锁图书馆创办人李岩的手机总是响个不停,在接受记者采访的一个多小时内,他就接到三四通电话。“不好意思,都是打来询问加盟,或者是想到书房考察学习的,最近这样的电话特别多。”李岩抱歉地解释。  相似文献   

2.
看上去总是那么年轻的钢琴家丹尼斯·李出生在马来西亚的槟榔屿。他生气勃勃,和蔼可亲并且颇为健谈。每当他自我介绍时,总是十分认真而又坦诚地说:“我是丹尼斯。”这是因为他根本不知道人们都早已认识他了。别人问及他的年龄时(有人记得在过去的亚洲音乐会上他经常被问及这个问题),他便微笑着回答:“我的年龄不过在16岁到60岁之间罢了。”然后又狡黠地补充道:“这是好莱坞影星的隐私权!不过我可不是利伯雷斯。”这位风趣可亲的音乐家在伦敦住了25年,是他  相似文献   

3.
培养记忆力     
“有些人天赋记忆力强,有些人则弱,”这种说法纯属无稽之谈。我认识一个实业家,他不信任自己的记忆力,连一天要拨好几次的号码,每次打电话时他都要查看一下。他的口袋里总是鼓鼓地装着备忘录啦,约会时间表啦,隔五分钟就得掏出来看看。要是碰巧没有带铅笔和便条纸来记下他要注意的事项,那他简直是一筹莫展了。我可以举出成千上万个这样的人。其实这些人的记忆力  相似文献   

4.
乔伊 《世界文化》2006,(9):13-14
(一)1756年1月27日,沃尔夫冈·阿玛德乌斯·莫扎特出生在奥地利萨尔茨堡一个宫廷乐师的家里。幼年的莫扎特长相极为普通,鼻子尖,鼻梁长,脑袋硕大,一道深沟在下巴中间,脸上还长满了褐色的雀斑。但是,他那双明亮清澈、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却显得那么的睿智超凡。儿时的莫扎特,内心世界似乎永远缺乏一种安全感。因为,他总是不停的问着家人:“你还爱我吗?”虽然家人不厌其烦的告诉他:“爱你,孩子。你永远是我们心中的宝贝……”但他将信将疑的追问依然没有停止。莫扎特自幼最崇敬他的父亲,希望每时每刻跟在父亲的身后,以得到父亲的保护和疼爱。周…  相似文献   

5.
《贝奥武甫》被誉为“古代日耳曼人文化的结晶,中世纪欧洲第一篇民族史诗,英国文学的开山巨著”。哈佛大学中古文学博士冯象曾说:“《贝奥武甫》讲的是英雄和民族之死这个古代日耳曼人最关切的问题。”葬礼似乎总是与死亡相伴。史诗开篇点明丹麦贤王“麦束之子”希尔德的功绩和身世之后,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他的海葬:一只曲颈木舟是他的灵船,  相似文献   

6.
一张短笺     
发送一张“谢谢你”的短笺总是一件好事。 约翰·约翰森就曾收到过这样的短笺。他第一次收到是在10年前,是埃尔希·道尔发送给他的。约翰森捐出了一张支票——不多。大概也就10美元吧,是捐给布法罗市的一家儿童医院的。负责那家医院捐赠事务的道尔给他寄回了一张手写的短笺。内容主要是感谢他的慷慨捐赠及其产生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7.
机器人警察     
日本大阪Matsushita公司办公大楼有一位非常胜任工作的“值勤警察”。他总是彬彬有礼,乐于助人。他能不厌其烦地用日语或英语为来访者指引道路、提供情况、解答问题,而且从来不知道疲倦。其实这位“警察”并非常人,它是一个机器人。每当有人走进大厅时,一个...  相似文献   

8.
《尤利西斯》中莫莉·布卢姆的原型佴心编译诺拉①是莫莉·布卢姆吗?乔伊斯从来没这样说过。《尤利西斯》出版后,乔伊斯暗示有另外的模特儿。他经常请在餐馆就餐的朋友们猜房间里哪个女人是莫莉。人们也经常问诺拉是否是莫莉。“不”,她总是回答道,“她比我胖多了。”...  相似文献   

9.
河东又河西     
一 晚上七点钟,赵正清慵懒地斜倚在客厅的沙发上,一边看着电视,一边慢吞吞地、有一口没一口地吸着香烟,在悠闲惬意的休整中消释着整天紧张工作造成的身心疲惫.这是他多年养成的习惯,每天晚饭后都要先看看中央台的新闻联播,接着再看本县电视台的新闻. 看完本县的新闻节目后,电视里开始公示本县即将提拔的一批干部人选.此次拟提拔的共有二十六名干部,其中正科级六名,副科级二十名.虽说赵正清已经得了多年的“副科病”,一直停留在副科的职位上没有一点进步,他对自己的职务升迁已不抱有多大希望,仿佛组织上的干部提拔早已与他没有任何关系,但每次干部任前公示多少还是激起了他的一点点兴趣,他总是怀着些许侥幸心理希望有朝一日公示中能出现自己的名字,可是这样的希望总是屡屡幻灭.此次公示也不例外,赵正清又一次遭受了失望.  相似文献   

10.
20年前,7月的一个闷热深夜,我的丈夫马克去世了。那时他24岁,风趣、机敏、一头浓密的棕色头发向额后梳理着,非常潇洒。他爱我,对此我深信不疑。在我保存的照片上,他总是一副诙谐的神态,仿佛刚同谁开过玩笑似的。他去了,在我们结婚九个半月后他永远地去了。就在看到他死亡证明的那一时刻,我一下子懵了。我没有丝毫的心理准备。任何人也不会有这样的准备,因为不幸并非有计划的旅行,它是无尽的寂寞与孤独。人们问我,“我能为你做些什么吗?”“谢谢了。”我回答说。我不知道说些什么来感谢他们。但无论怎样,谁都无法阻止死亡…  相似文献   

11.
门丘的回忆     
“我就像大石上的一滴水,滴呀滴,朝着一个目标不停地滴,就这样,开始留下印迹,在人们心灵上留下自己的印迹。”这是玛雅民族活动家,1992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里戈伯特·门丘在她的新作《穿越边境》中的自我描述。这位矮小的女人,20年如一日,为反抗危地马拉高...  相似文献   

12.
一位老布尔什维克勒柏辛斯卡讲了这样一段故事: 有一次,她看见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手里拿着一本很厚的外文书,快速地翻阅着,便问他道: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您在干什么?”“干什么?”列宁惊奇地抬起头说,“我在看书。”“您怎么看那么快?您是全看,还是只浏览一下?”“当然是全看,而且是很仔细地看。”  相似文献   

13.
列夫·托尔斯泰的妻子索菲娅最喜欢她的妹妹塔吉雅娜。塔吉雅娜结婚以后,每年夏天总是带着一家人来到雅斯纳雅·波良纳她姐姐家避暑。塔吉雅娜见托尔斯泰总是在笔记本上写着什么,就问: “你往你的小本子上记些什么东西呀?”托尔斯泰眨眨眼睛,说: “记的就是你们。”“我们有什么可记的呢?”托尔斯泰耸耸肩头,风趣地回答说: “这就是我的事情了。真实总是有趣的。”还有一次,他对塔吉雅娜开玩笑说: “你以为你在我这儿是白住的吗?我把你的行动全都记下了。”  相似文献   

14.
<正>亨利·德·图鲁斯—劳特雷克总坐在红磨坊酒吧第一排固定的座位。他长得很丑:奇大的鼻子足够两个人用;嘴巴把脸割成两半,从左耳朵一直咧到右耳朵;眉毛又粗又黑,浓浓的胡须在嘴角弯成两个对称的逗号,但盖不住两片肥厚、湿润的嘴唇;最要命的是他还流哈喇子,把胡须弄得荧光闪闪。他戴着夹鼻眼镜,当别人注视他时,他就把眼镜摘下来,因为棕色的大眼睛是他唯一好看的地方。由于鼻腔畸形,鼻涕常常倒流,所以他总是不停地抽鼻子和发出"吭  相似文献   

15.
成功的诀窍     
承担责任在社会中,有些人总是在指责别人,从埋怨父母到指责政府,认为是别人妨碍了他的成功;而善于自我激励的人,却不让自己陷入这种失败者的心理。他们的信条是:“事情成了这样,责任在我自己。”他们知道,说某人或者某事阻止了自己的成功时,实际上是在说,“别人比我更能控制我的人生。”莱斯·布朗一出生就被父母抛弃了,他还是个孩子时就被贴上了“智力低下”的标签。他有千万个放弃希望的理由。但是,一位高中教师对他说:“其他人对你的印象没有必要成为你判断自己的标准。”布朗明白他的人生掌握在自己手中,便努力学习,后来…  相似文献   

16.
“光彩照人”的本义是纪念一个人诞辰时常用的套语。当评说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的功绩时,我也想用这个词,因为它的基本涵义正合我意。帕斯捷尔纳克的一生光彩照人,帕斯捷尔纳克的业绩光辉夺目,即使是他照射在我们心灵上的余光,也显示出其强大的能力。他不喜欢用“才能”一词,每当我们称之为有“才能”时,他总是用“能力”取而代之,他本人正是这种“能力”的最高表现——天才。  相似文献   

17.
英国著名作家萨克雷在他的小说《亨利·埃斯蒙德》第3部第6章中对剧中人曾有这样一番评论:"这样一段过去,总是展现在一个男人面前,一度体会到的这种激情构成了他整个生命的一部分,并永远不能分开。"殊不知,这句话竟恰如其分地描绘了他事业上的劲敌狄更斯那段甜蜜、惆怅、痛苦且永难忘怀的情感历程。  相似文献   

18.
珍贵的纸片     
李威 《世界文化》2002,(1):9-10
多年以前,我曾经在圣玛丽学校教小学三年级。班上的34个学生都非常的可爱,非常的重要。尤其是马克·艾克路德。他是那种人见人爱的小男孩:虽然衣着朴素,但总是干干净净,整整齐齐,令人赏心悦目,加上与生俱来的乐天性格,使得他那偶尔的调皮捣蛋也变得愈发可爱起来。马克有个坏毛病,就是“话多”,常常不分场合喋喋不休地说个没完。我曾经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他,在课堂上没有经过我的同意是不能随意交头接耳的。可是对于我的提醒,他总是左耳进,右耳出,照说不误。至今仍令我记忆犹新的是每次我纠正他的时候,他都会以一种诚挚的…  相似文献   

19.
这里讲的是一位文弱诗人的悲惨故事。威廉·柯珀(William Cowper)6岁时母亲就死了。严厉的父亲把他送到学校去寄读。这个懦怯的孩子在那里生活得很不愉快。一个比他大一点的男孩子总是欺侮他,他吓得甚至都不敢脸对脸地看他一眼。许多年后,当他对我们谈起这件事时说,他对这个坏蛋的鞋扣比对他的面孔还要熟悉。不过,他又说,“愿上帝饶恕他,但愿我们荣幸地再相见!”  相似文献   

20.
约瑟夫·肯尼迪和他的情人齐易编译托马斯·科尔克兰担任过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助理,还做过肯尼迪的律师,他这样评价美国前总统肯尼迪的父亲约瑟夫·肯尼迪:“他总是寻找能带来权势和提高身价的东西,他两者都想要。他研究权力从何而来,权力来自金钱,于是便想方设法搞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