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教育本身包括教学和育人两个方面。正如唐朝文学家、思想家韩愈在《师说》一文写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将传道的任务放在首位,要求教师对学生不仅要授业、解惑,更要传道。现如今,教师更应担负起教书和育人并举的双重任务。而语文教师在这一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  相似文献   

2.
龚婷 《考试周刊》2012,(23):30-31
“教书育人”,乃教师之基本任务。古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即对教师而言,教书(“授业”)不是全部,还要“传道”,且“传道”先于“授业”。  相似文献   

3.
唐代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句话既道出了教师的职责所在,又是对教师教学境界的高度概括。然而笔者认为,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并非拘泥于此,尚有更高的境界存在。大体说来,语文教学可分三种境界:  相似文献   

4.
唐代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句话既道出了教师的职责所在,又是对教师教学境界的高度概括。然而笔者认为,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并非拘泥于此,尚有更高的境界存在。大体说来,语文教学可分三种境界:  相似文献   

5.
在新颁《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着重阐述写字教学要树立育人的理念,并从写字教学与语文基础训练、智力开发、意志锻炼及人格培养等方面讨论贯彻这一理念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6.
就教师的职业性质来看,其工作最主要的职能就是教学育人,然而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学和育人一直处于分离的状态,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我国的素质教育越发强调学生教育培养中教学与育人的有机结合,对此我国的教师就必须将素质教育的观念融入到日常的工作中,以时代的实际需求为依据充分重视工作中教学育人之间的有机结合,进而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成强 《青年教师》2005,(3):30-32
《师说》是一篇很传统的文章,语文教材虽经多次修订,它都得以保留,其原因就在它对现行教育还有很大的指导作用。以下是笔者教授这课的教学实录,供广大教师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8.
张斯琼 《成才之路》2010,(28):I0006-I0006
韩愈的《师说》中说到,教师的职业是"传道、授业、解惑",传道,就是要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而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坚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历史学科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学科和主要渠道。  相似文献   

9.
10.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当前的识字教学,尤其是农村识字教学大多数处于一种机械的教学状态。高耗低效,学生错别字多。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语文教师,特别是农村的语文教师要深入学习领会新课标的有关精神,切实搞好识字教学,不断提高学生识字能力和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1.
黄梅英 《现代教学》2013,(7):131-131
语文教师的责任,是指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字、词、段、篇,领会课文中心思想的同时,还要通过引导学生阅读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让学生与一个个高尚的形象接触,与种种高尚的思想接触,使他们的思想、道德、情操、意志、性格受到熏陶和感染,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地——即将学科育人的功能渗透于语文教学之中。  相似文献   

12.
德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人本"化教育教学工作极其重要的一环。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在德育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如果能充分借助语文教学优势实施人格教育,培养现代社会品质过硬的人才,使素质教育真正得以兑现,是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3.
张延宽 《教师》2015,(4):34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个性有差异,智商有高低,学习能力有大小,学习差距大,水平参差不齐。教学中,笔者采用实施了分层培养,把握教学策略,贯彻分层目标,加强个别辅导,培养学生自信等一些育人方法。  相似文献   

14.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了语文课程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从课程理念看,语文植根于人文精神。人文中国,礼仪之邦,自有其人文精神在;灿烂文学,自古以来,自有其人文精神在。教育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一千多年前,我国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也曾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的教育既要承担起“教书”、“授业”的责任,又要“育人”、“传道”和“解惑”。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总结了在进行函授大学所开设的专业课程《思想道德修养》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思考和探索。针对此课程的特点,提出了寓教于趣、寓教于例、寓教于境、寓教于情、寓教于行的教学观念。  相似文献   

16.
吴忌 《学语文》2003,(2):17-17
韩愈的《师说》(高中新教材第2册)在前4节完成对“师道”的论述的基础上,结尾又补叙了一段文字:“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对此,一般分析文章或者教师教学都认为,此节文字,说明了作文缘起,鼓励自己的学生,一个十七岁的孩子。有文章分析到,“也许还包含了一点自鸣得意的意思(因为李蟠‘不拘于时,学于余’),实际上这只不过是触动韩愈发表议论的一个契机,或者干脆说是一个借口”。如此分析,当然也无可厚非,但我认为这不能明了韩愈的本意,也看低了韩愈这位年轻气盛的社会批评家和文学改革家。应该继续深入剖析,挖掘出以下“达意”与“结构”上的深层含义。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由于高等院校的大规模扩招,学生人数激增,致使高等学校学生的素养大大降低。并且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家人的宠爱,生活条件的优越,使得这些学生在人格等方面多多少少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学习生活中,他们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面对困难、  相似文献   

18.
言是中国传统化的主要载体之一,言教学作为传承中国传统化精神的主要方法,就必当以中国传统化为本位。言教学依据既定的本,而言篇章产生于一定的历史化情境,其本原初意义必与传统化具有紧密的关联,只有站在化本位的立场,才能弄清其本原初意义;而且,只有遵循历史的客观性,从言篇章的原初本意义出发,才能做到实事求是。然而,那些基于现代种种既定观念所作的“思想内容”或“思想感情”分析,由于离开了具体的历史化情境与传统化本位,必然偏离甚至歪曲其本原初意义而走向随意的主观发挥和武断批评;同时,以“工具性”为主要导向,以字词句的解释、翻译、练习为唯一目标,则又必定限于琐屑而遗落篇章大义而无法进入与之相连的化情境,不能达到深层的体验、感悟和精神的陶冶。事实上,过度强调政治倾向性和基础工具性都在某种程度上遮蔽了言本的历史真实,违背了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19.
马晓燕 《新疆教育》2012,(8):118-118
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授业”、“解惑”这三条,归根到底是教书和育人的两个方面。教书和育人,二者是紧密联系不可分离的教育过程。教书是育人的手段,育人则是教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教学中我从不放弃每个细小的育人环节,寓教育于教学中。  相似文献   

20.
文言文教学只关注"言"而不关注"文"的教学状况由来已久,只关注"文"而不关注"人"的教学状况也由来已久,这使文言文教学只是停留在释义与翻译的知识教学水平上,课堂总是显得那么枯燥乏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