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在自己编写的面向中学生的乡土读本<贵州读本>中写道:"现在的青少年有一种整体倾向:逃离乡土,对乡土有认识上的陌生感、情感上与心理上的疏离感.这就是失根,会最终导致一代人民族文化的缺失.在这个层面上,乡土教育不仅是爱家乡的教育,也是人与土地的关系的强调."  相似文献   

2.
陶行知在多年的教育管理实践中形成了一套乡土化的教育管理思想。基于对教育正义的朴素追求,陶行知赋予乡村教育以拯救中国社会的重担,进而进入乡村兴办学校;其教育管理的手段主要为建立乡农社会与乡土教育的联系、培养乡村教育管理人才以及培养乡农子弟“自治”,其管理方法是以“管人者管己,在劳力上劳心,用先进管后进,在平等中倡责任”。由此而形成了其乡土化教育管理思想的特征:乡土性、精神性、生活性与陶冶性。  相似文献   

3.
在一些现代化国家,公民教育一直是中小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和民主政治的发展,公民教育也开始受到国人的重视。开展公民教育,首先要有一个好的读本。最近,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了由著名学者、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担任主编的《新公民读本》系列读本。有人称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套针对中小学生的完整意义上的公  相似文献   

4.
乡土文化教育是培育乡土情怀、传承乡土文化的主要载体。乡村学校是乡土文化教育的“守望者”,在促进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培养乡村学生的乡土情怀,滋养乡村学生独特的文化个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乡村学校的乡土文化教育面临着重重困境:受“教育上移”影响导致乡土文化传承难以为继,因升学为导向无暇顾及乡土知识教育,而“向城流动”则弱化教师乡土教育情怀等。唤起乡土文化自觉是新时代乡村学校的重要使命。为此,需要开发具有乡土气息的校本课程,构建适合乡村学校的评价体系以及培育一支具有乡村教育情怀的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5.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师读本>明确提出:"丰富的乡土资源充实了历史课程的内容,既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史积极性,又能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为学生提供学习和理解历史的素材."因此,结合课程内容,利用乡土历史资源开展思想品德教育,不仅是有效的、科学的一种教学方法,而且也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在潘光旦看来,现代教育是一种"忘本的教育",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乡土教育的缺失造成的。教育的核心在于"位育",即能使教育对象"安其所遂其生"。位育包括人性教育、乡土教育和国民教育3个层次。乡土认同教育是国家认同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应当重视乡土教育,培养青少年一代的乡土认同,寻求教育的"务本之义"。  相似文献   

7.
一、顺应乡土教育新发展,找准乡土教材定位乡土教材是进行乡土教育的重要媒介,乡土教材建设应以乡土教育改革为背景。学校乡土教育就是由学校组织和管理的以乡土地域环境和文化为依托,以认识家乡、热爱家乡为目的而开展的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伴随着学校教育的形成与发展,学校乡土教育有过几次较大的改革。第一次是20世纪初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中就有了乡土地理、乡土历史的分学科进行的乡土教育。第二次是20世纪20~30年代,陶行知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兴起了乡村教育运动,其培养目标是“健康的体魄、农…  相似文献   

8.
乡村教育振兴面临振兴什么、振兴何往与振兴何为三重追问,存在遮蔽乡村与教育之间联系的风险。乡村教育振兴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三:时间维度上,现代化进程中对“乡土传统”的找回;空间维度上,城市化运动中“城乡”正义的彰显;主体维度上,乡村教育主体自觉性的激发。振兴乡村教育需要重建教育的乡土性,通过教育目的的乡土认同、知识的伦理重建、行为的实践自信和师资建设的流动逻辑,从价值引领、制度建构、行为改善和体制保障上寻求乡村教育的振兴之道。  相似文献   

9.
群言 《现代语文》2001,(6):7-11
我们自称为一群理想主义者,我们中间有研究文学、历史、教育的研究员、大学教授、讲师与研究生,有资深编辑、语文教育研究专家,也有中学语文教师。我们怀抱着一个美好的心愿:“要用我们民族与全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我们的孩子,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全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与精神成长‘打底”’。为此,我们用了将近两年的时间,精心编选了一套大型中学语文课外读物《新语文读本》(从初一到高三,共12册,已由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在“编者的话”中,有一句话:“我们是把《新语文读本》的编写作为一项学术工作来做的”,这是确乎如此的。在一开始,我们就提出了一些理论上的预设,在编  相似文献   

10.
以乡土文化为中介的本土化回归,是当前乡村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的应然之举。经探析,提出乡村振兴以乡村教育振兴为共生式发展、乡村教育振兴以乡村学前教育振兴为原点支撑、乡村学前教育振兴以乡村幼儿教师“归乡”为依托的乡村幼儿教师回归乡土逻辑意蕴。针对当前乡村幼儿教师“归乡”仍面临观念维度上乡土文化附庸思维下的“向城性”、课程维度上乡土知识匮乏状态下的“单一性”、行为维度上功利主义取向诱导下的“离土性”的困境,提出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幼儿教师回归乡土的发展路径:乡土观念方面,文化自信下城乡二元对立观念的转变;乡土课程方面,地方知识中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转化;乡土情怀方面,乡土文化里乡村幼儿教师情怀的彰显。  相似文献   

11.
《考试周刊》2019,(62):132-133
历史乡土教育是人文教育的基础,是培养人们的乡土情感和乡土认同的重要教育形式,是实现乡土认同与国家认同相统一的主要途径。岭南文化是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乡土教育中深入挖掘和探讨岭南文化的特质和内涵,对于提高学生对岭南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增强归属感、荣誉感和责任感,形成良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升自身的人文修养与文化素质,传承和弘扬岭南文化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利用乡土教育开发利用岭南文化,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存在一定的困难,但也具备了推行的条件。  相似文献   

12.
王海霞 《考试周刊》2012,(3):110-110
乡土资料是指能较强地反映本地方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状况等特色,且与该地方有密切联系的书面或口头材料。法国思想家卢梭和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就曾主张教给儿童乡土资料。而美国教育家杜威则认为:传统课程最明显的弊病就是与儿童的个人生活与经验相分离,若要建立儿童在学习知识上的兴趣,必须消除他们的实际生活与课程之间的脱节。  相似文献   

13.
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大自然是第一本教科书,是世界上最有趣的老师,她的教益无穷无尽。”乡土资源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资源已逐步渗透到我们教育教学中,为现代的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在这方面我们农村幼儿园有着天时地利的条件,下面我根据实际开展的乡土区域活动的实际情况阐述如下:一、“挖”材料  相似文献   

14.
当前,《读本》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载体,必须精雕细琢。德智体美劳五育与《读本》课堂教学融合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优化:融合德育智育,精编教学目标;融合劳动教育,彰显育人风格;融合审美教育,优化育人课程。如此,必能够提高《读本》的课堂实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给中学思想政治课堂不断增添活力,使思政课魅力无限。  相似文献   

15.
乡土文化是乡村教育的素材来源,乡村学校教育是乡土文化的重要传承方式,千百年来乡村学校教育与乡土文化互哺共生。但如今在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结构下,乡村学校、乡村教师队伍以及乡村学生与学生家长偏颇的教育价值观使得乡村学校教育与乡土文化的关系渐渐疏离。基于对当前乡村学校教育与乡土文化传承危机的反思,乡村学校应当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目标,开发优秀乡土文化课程;转变乡村教师离农化倾向,增强乡土文化自觉;转变乡村学生及家长的观念,深化乡土情感,以此改变乡村学校教育与乡土文化逐渐疏离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乡土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近代中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30年代,开封教育实验区开展了生气勃勃的乡土教育实践活动,取得了显著成绩。开封教育实验区的实验之所以被专家评为抗战前中国八大教育实验之一,乡土教育的成功实践功不可没。这个实践活动的主持者是杰出的平民教育家李廉方。李廉方一生立足地方文化,关注平民教育,重视乡土教学。他提出教育应适应生活环境,小学教材应以乡土为基,教材应适应于地方需要和儿童需要。他主持开封教育实验区的乡土教育实践活动,课程规划分为文艺、劳作、游戏、特别练习四类;课程组织主要是"单元活动"。实验区常委会组织编辑、出版了一批适应于地方和时令的乡土教材,如《禹王台与繁塔》、《相国寺》、《端午》等。开封教育实验区的乡土教育是以乡土教材为内容,以"廉方教学法"为主要方法进行的。"廉方教学法"以单元教学为主要方式,革新了过去教学上的诸多弊端,创造了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教学方法。这些做法不仅有利于学生发展,对教师的成长也有重要作用。李廉方的乡土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于今天的教育改革仍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乡村学校是乡土文化传承的重要场域。在所调查的5所乡村学校中,师生的乡土文化传承总体状况不理想。乡土文化传承态度均值高于文化实际践行,教师与学生在乡土文化传承上存在显著差异。鉴于调研的数据,教师和学生要从不同的视角给予教育支持。对于学生,要基于耦合理念实施多维度教育;对于教师,要基于地方性知识,从培育乡村教师的乡土情怀、多元文化品性以及乡土知识教学转换能力方面提供教育支持。  相似文献   

18.
岳艳 《贵州教育》2009,(18):25-25,32
一、指导分析读本价值,为阅读活动做好准备 阅读课题研究初期,我们认为只要是优秀的故事作品就可以吸引幼儿,成为较好教学内容。通过多次阅读观摩活动发现有的阅读活动让幼儿回味无穷,有的阅读活动让幼儿无精打采,有些教师讲故事幼儿喜欢听,有些教师讲故事幼儿不喜欢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别呢?为此,我们采取了对读本教育价值的研究与实践。例如:在小班阅读活动《变色鸟》教学活动中,一位教师按照教学步骤常态进行活动,另一位教师在阅读活动前对读本先分析理解,着眼考虑幼儿现有生活经验,让幼儿理解变色过程,体验变色魔力,加深幼儿对读本内容认知后再进行阅读活动,结果发现两种教学效果有明显差异,前者让幼儿机械理解读本内容,幼儿对活动无主动性,后者则让幼儿在体验过程中感受阅读活动中的乐趣,让幼儿主动理解读本,目标得以轻松实现。经过多次阅读活动实践证明,教师在选择读本时,既要考虑幼儿年龄特点心理需求,又要考虑幼儿现有经验,仔细揣摩读本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19.
乡土文化凋敝导致中国文化“根”的丧失.农村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与乡土文化处在一个命运共同体中.农村知识分子在乡土文化保存与延续中曾经起着特殊作用.今天,农村教师仍肩负特殊文化使命.培养一支有着正确农村观、热爱乡土文化的农村教师队伍,对乡土文化未来和中国人精神家园守护,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策划人语     
《新作文》2006,(1)
国家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使语文教育迎来了又一个崭新的时期,同时带来了不同风格的教育理念和考试思路。随即,众多的新人文读本、新语文读本、新科技读本的出炉与热卖, 似乎在告诉人们学校教育观念的一种转变,注重阅读,尤其是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