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荀子·乐论>中曾说:"声乐之人人也深,其化人也速."就是说音乐对人的教化是迅速而深刻的,它是靠对人的陶冶而不是靠外在的规范和限制来达到育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呀呀油”:信阳民歌中的奇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阳田歌和山歌中运用方言"呀呀油"衬词而形成的民歌体裁。"呀呀油"体裁的民歌可以一人独唱,也可以众人合唱,其在歌曲中的位置靠后。音乐材料的运用或对比或重复,节奏型比较单一,歌曲情感表达颇具特点,由此显示出信阳民歌独特的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3.
在诸多的艺术门类中,舞蹈与音乐的关系尤为密切.舞蹈中舞者所表现出的良好的"乐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学习磨练而形成的一种能力,是人们对舞蹈音乐节奏的感觉能力和对舞蹈音乐的想象能力,以及对舞蹈音乐风格的表现能力的综合反映.随着人们对音乐素质教育的重视,舞蹈对于素质教育的重要地位得到更进一步的确立.为了顺利实现现代舞蹈素质的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乐感"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郑雪梅 《教师》2011,(4):17-17
经常会听人说:"这个人一看就是音乐老师———打扮得那么时髦。"在大部分人的观念中,时髦和音乐教师是有必然联系的。而我个人认为,音乐教师的"时髦"应该体现在对美的更深层次的诠释中:气质典雅、大方,服饰简洁、清新,妆  相似文献   

5.
音乐教育以音乐为出发点,通过对音乐的感知、体验、想象联想和理解认识,实现教育目标和任务,而归宿点就是发展人、完善人;但如何有效的组织音乐教学,很好地完成教育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是关键;方法体现思想与价值,关涉行为和结果;寓教于乐(音乐)是过程、寓教于乐(快乐)是方法,方法就是"玩"与"游戏";为什么"玩"、怎么"玩"、"玩"什么,将是一堂中学音乐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党中央现在一再强调要构建和谐社会,而音乐教育具有愉悦性即"寓教于乐"。音乐是人类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也是人类的另一种"语言",它能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使人们学会从另一个渠道来理解世界。美好的音乐不仅给人生带来极大乐趣,使人愉快健康,还能陶冶人的情操,促使整个精神世界更加充实、和谐。音乐是中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今天,音乐教学已经越来越被音乐教育界所重视。  相似文献   

7.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攻关"这个词不怎么流行了。遇到困难和问题,不少人首先想到的是"公关"——搞搞关系学,以"软实力"、"巧实力"取代"硬实力",甚至有人拿"公关"当"攻关"。小胜靠智,大胜靠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正当的"公关"作为公共关系的“黏合剂”,有时也是需要的;而“攻关”唤起的是人们的精气神,凝聚的是干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激发的是干事创业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8.
冯宏 《文教资料》2011,(3):79-80
"不图为乐之至于斯"是孔子在《论语》中对于"妙音"的高度评价,是儒家音乐思想的现实体现,不能诠释为"我并不期望音乐这样美妙"或者"音乐没有必要这样美妙",而且在对《论语》的经典解读中也多释为乐美而令人陶醉。  相似文献   

9.
常听音乐老师们诉苦,当今的中学生,特别是落后地区的中学生,不喜欢音乐课,音乐基础差, 以为上音乐课是浪费时间。这是个追求功利的时代,靠音乐上大学的人总是少数,对大多数的学生而  相似文献   

10.
邓兰 《教育导刊》2010,(3):78-80
新中国成立60年来,音乐教科书的建设经历了曲折的发展道路。建国初期,音乐教科书主要被用来表现新中国的新气象,以"唱歌"来激发人们的革命精神与建设热情;在极端音乐政治化的"文革"时期,音乐教科书由审美教育的载体沦落为政治斗争的附庸;而新时期,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人人文素养的逐步提高,教育日益回归到人本,音乐教育又重新担当起对于人审美品格的培养的重责,音乐教科书的设计和开发也越来越充满激情、充满创意。  相似文献   

11.
音乐欣赏课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彦 《成才之路》2010,(17):I0008-I0008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认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在音乐课程中,欣赏这一教学领域被视为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因为音乐欣赏课具有最直接、最具体的审美教育价值。"听音乐"对一般人来说是一项在日常生活中极为普遍的休闲活动。但是当提到"音乐欣赏"时,大部分的人不是自谦"缺乏细胞",就是自讽"鸭子听雷"。  相似文献   

12.
沈文新 《广东教育》2005,(10):44-45
常听音乐老师们诉苦.当今的中学生,特别是落后地区的中学生,不喜欢音乐课,音乐基础差,以为上音乐课是浪费时间。这是个追求功利的时代,靠音乐上大学的人总是少数.对大多数的学生而言,与应试扯不上多大关系的音乐.学与不学都是一样,而汹涌的流行歌曲又败坏了胃口。即使有了课改也往往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13.
美国和德国是世界上音乐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是世界各国尽相学习的国家。不仅学习他们的体制、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学习他们的音乐教育思想,可见两国音乐教育思想的地位。而美国与德国由于国情不同,音乐教育思想也必然具有差异性。但通过对两国的音乐教育思想文献进行仔细的分析,两国在音乐教育思想上还是有着许多相似的地方:都主张音乐教育强调音乐实践,而音乐实践应该以音乐要素的学习为起点,将音乐实践与社会生活相融合。在融合的过程中,注意传承音乐的文化性和民族性思想。可见,音乐教育的"体验性"、"实践性"、"要素性"、"生活性"、"文化性"、"民族性"是两国音乐教育界在音乐教育思想所达成的共识,是两国音乐教育思想的共同点。  相似文献   

14.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好奇心强,喜好新生事物,探索欲望强,接受能力强。而器乐演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匈牙利音乐教育学家柯达伊曾经说过:"音乐是人的教育的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如果不具备这方面的修养,教育就不完整,离开了音乐谈不上是个全面发展的人。"器乐教学则是音乐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的一部分,事实表明器乐教学在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体改音乐能力,激发音乐的兴趣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庄子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人生、对待音乐,在音乐审美中特别注重音乐的结构形式和内在意蕴与闻乐者审美体验的心理过程和审美境界的关系,追求"无言而心悦"的"无怠之声"。《天运》中北门成听乐时所产生"惧—怠—惑"逐渐变化的心理过程和审美境界与"人乐"、"和乐"、"天乐"三种不同结构形式和表现特征的音乐之间形成了一种"异质同构"的关系。庄子对"天乐"的象征性、隐喻性描述,直接从具体的艺术审美体验中走向形上境界和超越性的生命体悟,其独特的音乐美学思想对我国当代音乐美学研究与体系建构仍具有巨大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相爱的日子》中,毕飞宇体察了现代人所呈现出的生命情态:面对物的围困,人们礼貌地疏远,各自孤独地漂浮;如此的"脱域"带来了"再嵌入"的渴求,焦虑和无望由是而生;于是身体成为漂泊者唯一的信靠,更成为毕飞宇叙事艺术的源泉。而"平原世界"中斗争与分裂的错误植入,以及对"再嵌入"无望感的简化,也使小说出现两处败笔。  相似文献   

17.
刘世音 《文教资料》2011,(28):95-96
创造力的培养是现代教育的主导潮流,音乐教育是开发创造力的最佳途径之一,而幼儿阶段是人的音乐智能和创造力发展的关键期。教师应充分体现"以幼儿为主体"这一教学宗旨,在课堂音乐教学中利用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18.
在高中音乐学科教学实践中充分体现从情感入手,采用体验的方式,以情动人,以美感人,发挥审美教育的潜在、渐变效应,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持久而稳定的兴趣和爱好,是高中音乐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也是音乐教师教学道路上永远的指路明灯。笔者尝试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和教程设计,以"祖国颂歌"为题,来体现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维目标的理解,以学生为本,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9.
张敏淇 《考试周刊》2010,(32):50-51
音乐能发挥医疗功能是以"音乐对人的良性作用"这一自然规律为基础的。只不过这里的听者不是寻常的听众,而是病人,音乐所要起的良性作用也不是一般作用,而是医疗作用,尽管后者是借助音乐通常的功能——欣赏功能来完成的。音乐究竟是如何产生医疗功能呢?这是一个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本文不准备系统讲解与此有关的种种学说,只想根据科学家们已经得到的一些研究成果说明音乐有可能产生良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寓教于"乐"(音乐、快乐),"乐"是载体,也是目的,内在地展示了音乐教育的价值追求。一方面,通过音乐教育服务于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另一方面,通过音乐教育愉悦人的身心,滋养人的生命。当前音乐教育中的重教轻乐、重技能轻体验的现象,源于对音乐教育的价值模糊,认清音乐的本质属性,才能解决音乐教育的现状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